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时间:2022-07-01 11:30:59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摘 要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但不局限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的政策调控和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调整就业政策、规范人才市场、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大学生的需求稳中有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困难 政策调控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employment

ZHENG Wanqiu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Abstract The problem about unemployment of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since the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began to expand enrollment in 1999. The cause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society, family and the graduates' own factors. To solve the problem,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nsifying the job guidance to undergraduates are two main aspects. To be specific, making adjustment in employment policy, standardizing the talent market order, rationalizing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it's reform, transitting the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toward employment and enhancing their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tensifying the job guidance and so on.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 demand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en very firm and increasing. We believe that the problem about unemployment of graduates may be preferably settled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 by the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s and graduates.

Key words graduates; unemployment; policy adjustment; job guidance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笔者设计了《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期望与就业观念、自我认识和评价、择业计划与途径、就业指导与服务、择业进展情况和其它建议等方面,对上海、南京、西安、重庆、成都等5个城市的部分本科院校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1份,有效率80.44%。①笔者还就有关问题走访了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校友、毕业生和就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老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了较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笔者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等方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分析。

1 社会原因

1.1 大学生就业存在政策障碍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就业的压力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尤其是专业设置的特点以及相关行业招聘过程中的制度,给当前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如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实行中央和地方独自组织考试的体制,每个省甚至市、县都有自己的考试科目、考试范围、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和时间各异,往往造成冲突。学生为获得更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用机会,往往在各省、市、县疲于奔命,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和就业困难。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够完善,户籍、社保等配套措施还跟不上。不少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仍存在“铁饭碗”,随着发展的需要,该进的进不来,该走的走不了,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受阻。户籍、社保等配套措施不完善,给通往私营、个体、基层、农村和西部以及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的道路制造了障碍。如上海、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一般不能解决外地毕业生的户口、社保等问题,导致大学生进入上海、北京难。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想去去不成。其次,来了留不住。第三,基层就业信息缺乏。第四,专业不对口。②

1.2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根本来说是供需矛盾。在供方增长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同时还是发展中国家,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状况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相对过剩。

1.3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市场不规范行为,影响市场的正常运作和作用发挥,从而影响某些毕业生就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很多岗位本科生就可以胜任,但用人单位之间相互攀比,把招聘研究生作为提高自己单位声誉的招牌。(2)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就业歧视,使原本就业就困难的毕业生求职道路更坎坷。如学校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等。(3)拉关系、走后门、、钱权交易等不公平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就业市场。

2 学校原因

2.1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突破500万人,2008年突破600万人。③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鱼龙混杂,有的具备优良的办学条件如985、211高校,有的则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如某些民办学院;高校师资参差不齐;大学教材建设滞后;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等。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各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需求

多数高校的办学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是同一副面孔。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课程内容不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及时更新,显然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就差,当然就业竞争力就很弱。

2.3 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全过程、针对性地就业指导

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指导主体和指导对象的认识不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为毕业生,到毕业时才开就业指导课;把指导主体仅仅局限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指导教师,而没有广泛动员,尤其是各级领导要主动参与,广大教师主要是学生管理系统教师队伍和专业指导课程教师要投身毕业生择业就业一线进行现场指导,把空洞的理论和政策融入实践。二是指导机构不健全。投入不足,投入远远达不到学生学费的千分之五。机构不健全,多数院系的就业指导没有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工作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兼任,甚至有的高校校级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还与招生或学生工作合并办公,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活动场地等。专职指导人员不足,上万人的大学,仅两三个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有的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三是指导内容不到位。不少高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以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签合同时盖盖章,向学生就业信息,和组织供需见面会等,真正的就业指导内容却仅限于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偶尔开设几次就业讲座或就业咨询等。实事上就业指导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它既包括对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更包括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择业技巧等的教育和引导,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教育培养等。

3 大学生自身原因

3.1 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

(1)不少学生想在国家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在十年以前,大学生加入国家党政机关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进入大型企业事业也不是太难。但现在,进入公务员序列,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而且竞争很激烈。毕业生每年都在递增,公务员招考比例为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比一,现实要求学生必须转变择业观念,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转变就业观念,在他们中流行“三考”: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残酷的现实最终只能让少数人如愿。

(2)大学生普遍希望在大中城市就业。根据笔者对五市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的调查,大学生对地域的期望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非常高,绝大多数都希望能在东部发达地区工作。

(3)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高于社会正常水平。据一项对大学生薪酬预期的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66.03%)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根据笔者作的调查,大学生对月收入期望如下:

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实际收入水平,到一般的企业刚工作月薪超过2000元这个期望值不太合理,是很难实现的。

3.2 不良择业心理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不良择业心理主要有:盲目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焦虑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等。部分学生还有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3.3 自身素质存在某些缺陷

(1)缺少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获得了相应的学士学位和本科文凭,大学毕业生本以为从此就可以驰骋职场了。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却将“工作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这使得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在求职过程中,情商低下的人、心理脆弱的人、知识陈旧的人、技能单一的人、反应迟钝的人、单独打斗的人、目光短浅的人以及不善学习的人都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2)知识陈旧、技能单一。有不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成就,没有紧跟时代,没有及时融入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专业书籍、图书资料缺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不多,知识陈旧。学生没有有意识的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没有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灵活多变的要求。

(3)综合素质不高。大学生除了具有较多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感情、态度、责任和义务上,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重视个人前途,缺失社会理想;注重自我价值,漠视社会价值;当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奉献的精神等。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不太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缺乏奉献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和耐得住寂寞的意志,碰到困难或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在生活上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在就业选择上,自主就业观念淡薄,嫌苦、嫌累、嫌报酬低,贪图享乐、坐享其成。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总体上堪忧。具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许多大学生虽乐于与人交往,但不太善于与人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现代化大生产和快节奏社会生活需要人们有高度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但不局限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可以从加强高等教育的政策调控和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表现在调整就业政策,规范人才市场、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

4 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为重点,突出个性化指导和服务”的新模式。各高校要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全程化”指导,要按照大学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突出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各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宣传毕业生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区和高校先进经验,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舆论氛围,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

4.1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要加强切实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建设,使高校就业指导队伍逐步走向“职业化、专业化”。

学校要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第三层次,专业化、专职化的指导人员队伍。

4.2 完善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

完善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要坚持“三个结合”,掌握必要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就业指导效果事半功倍。针对就业指导工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特别注意坚持“三个结合”,即思想指导与技能指导相结合、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全程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

4.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方而,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如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建立模拟公司;建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政部、科技服务公司等小型实体。开办创业管理培训机构,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并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我国最近所出版的有关《创业学》教材以及在MBA教育中以美国教育的模式为主,形成了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相互补充的教学系统。

4.4 拓展就业技能培训途径

求职技能培训是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之一,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二是开展就业指导专题报告。三是加强日常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如模拟面试、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五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即面对面的指导,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5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

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的无形市场,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首先,要强化网络信息意识。其次,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从技术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再次,要进一步充实网络信息内容。各级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广开信息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高校要开放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收集就业信息。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开通,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但在社会信息量大且零散、就业竞争白热化、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收集就业信息非常必要。

4.6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择业观

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观和法纪观教育,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

4.7 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学生社团的就业辅助作用

学校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从大一开始抓起,一直到毕业,面上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点上做到“可操作、针对性、个性化”。此外,还应发挥“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它们配合就业指导部门、毕业班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

5 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即由一个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峻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

5.1 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

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和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面貌等生理方面的因素。④

5.2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首先要敢于竞争,同时还要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5.3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5.4 重视实践能力和与专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只有实践能力和与专业相关能力都强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才有竞争力。能力的获得是以知识作为前提的,又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而大学生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主要指体力、智力及其运用的实践能力。结合当前就业市场形势,大学生应主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表。

5.5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就业竞争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毕业生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关技能,增加人文知识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和道德修养。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人要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品作根本,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做正直、清白、堂堂正正的人。要从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出发,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努力成人。

5.6 融入社会,端正就业心态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自卑、自负、盲从、焦虑、挫折等各种心理问题凸现。问题一旦出现,除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予以处理外,更重要的是毕业生要重新审视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和社会实际取一个合理的期望值,遇到挫折后要学会心理调试,而不是怨天尤人、忧心忡忡,要有一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学生要更新就业理念,倡导多元化的就业格局。

所以,大学毕业生只有积极融入社会,端正就业心态,才能在社会上谋得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同社会现实、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本人2008年5月对上海、南京、西安、重庆、成都等市部分本科院校进行的调查.

② 想去去不成,去了留不下――大学生就业障碍多

③ 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教育部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④ 严大伟.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形势变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36.

参考文献

[1] 王中,辜庆.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4.

[2] 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眭国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读本[M].江苏:南京工业大学,2006.

[4] 吴绍琪.大学生能力理论调研与实践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5.

[5] 张海水.职业指导要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J].教育与职业,2005(3).

[6] 邱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指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4).

[7] 荣建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8] 董亮.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上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印染工厂设计实... 下一篇:政务微博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