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利弊分析

时间:2022-07-01 11:03:09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2-000-01

摘 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国有银行为了寻求更好的机遇与发展,开始走上股份制改革之路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通过引入大量海外战略投资以充实资本充足率,完善经营管理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国有银行股份“贱卖”所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权衡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所带来的利与弊,以便为今后的改革之路指明方向。

关键词 国有银行 股份制改革 境外战略投资者

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大型商业银行进化改革的决定。进入2003年,国家通过核销已实际损失掉的资本金、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投资、境内外发行上市这“四部曲”,正式拉开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首先举起改革的大旗,在香港成功上市,筹资近77亿美元,紧接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相继完成上市工作。两年后,中国农业银行也最终实现IPO,至此,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暂时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但是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争议最多的当属国有银行股份“贱卖”这一舆论焦点,究竟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做法是利是弊,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

一、股份制改革为国有银行带来新的春天

1. 充实资本充足率

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很快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率高这一问题。数据显示,上市之后,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5.67%提高到了13.09%,建设银行从6.88%提高到了12.58%,中国银行也提高到了13.34%,可见,引资结果非常喜人,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使之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 改善经营管理

当初国家提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两大目的,一是依托国外企业雄厚的资金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二就是希望通过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善各大银行的管理能力。为此,国内银行与战略投资者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同时,都签订了一系列业务合作协议,以提高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金融结构的优化,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完善公司治理框架

一系列改股和上市的完成也促使国有银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这一垂直的管理体系,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制衡,通过协调运作,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监事会则加强了对银行高层的监督力度,杜绝腐败的产生,保证其做出的任何决策均符合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原则,而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更是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4. 提高国际影响力

一系列国际知名金融公司相继进入国有银行的股东名单,充分显示出中国国有银行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未来增长机会无限,这直接提升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振奋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今后,中国能够更多的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格局,不仅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更要成为一个金融强国。

二、光明背后暗藏危机

1. 境外战略投资者借机“圈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某些境外投资者并非真心想与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战略合作,他们仅是将这项投资行为视为“圈钱的机器”,贪婪地掠取股权溢价后便抽身而退,毫不顾及国内银行未来的发展。好在,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由中国汇金公司出面,全面接盘遗留的外资股,试图挽回这个局势,因此,至2011年底,已经鲜少能在四大国有银行的十大股东名单中见到外国投资者的身影。

2.法律制度不健全引发危机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活动主要是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来管理的,其中对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比例作了如下的规定: 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 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这个比例看似合理,但其实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关联机构的共同投资进行突破,而一旦突破这道防线,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权甚至是决策权都有可能被外方所操控,这引发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有关当局必须加强对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效限制境外金融机构的在华投资,保证其持股比例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3.过分重视境外投资者,使国内投资者边缘化

中国银行业战略引资的目的最初是引资、引智、引信心,因此,各大银行对战略投资者的选择都有着严苛的要求。例如:建行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确立了三个标准:一是必须是国际知名大型境外金融机构,总市值300亿美元以上,总资产3000亿美元以上;二是这些金融机构要具备专长和领先优势,愿意向建行转让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其中国战略和建行没有根本冲突。这样的高门槛,让诸多国内投资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国外国内发行价的巨大差距也令国内投资者心生不满,因为当初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之前, 已经通过剥离坏账、追加注册资本等方式变成了很干净的银行,而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正是国内广大的纳税人,势必会削弱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十分不利的,因为随着今后重心的转移,国内投资者才是他们必须吸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发展.

[2]潘功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银行复兴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

[3]王红一.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法律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房地产行业的绩效管理 下一篇:关于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