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体教结合”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1 10:50:09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体教结合”问题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及逻辑分析法,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之际正值“体教结合"的发展阶段,研究了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审视“体教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诠释了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体教结合";发展阶段;内涵;可持续的体育事业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85-03

On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ZHOU Yingchun

(Dept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Jiangsu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investigation, and logic analytic,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at the proposed tim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coincide with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studi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phase; connotation; sustainable sport

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体教结合”作为一种对体育和教育均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既是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体育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它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事业。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教结合”这一概念在不断演变,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体教结合”如何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前我国“体教结合”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教结合”的有关问题,无疑会对“体教结合”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际正值“体教结合”的发展阶段

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体教结合”的有关问题,首先对其历史沿革进行回顾是必要的。研究我国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可以发现,“体教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形成、波折、恢复和发展这四个阶段,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之际正值“体教结合”的发展阶段。

1949-1965年,是“体教结合”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体育与教育部门的配合主要集中在较低层次的少儿业余体校进行,“体教结合”初步酝酿和实行。虽然当时有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体教结合”基本稳步推进,体育和教育事业共同取得了较大进步。

1966-1976年,我国处于“”10年,“体教结合”出现波折。当时篡改德育,破坏智育,取消体育,体育和教育均遭到严重破坏,“体教结合”遭受挫折。

1977-1985年,“体教结合”得以恢复。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随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逐步稳定,体育和教育事业也逐步稳定,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16枚金牌,加快了体育事业前进的步伐,“体教结合”又被提上重要日程。

1986-2006年,“体教结合”进入发展期。其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促进“体教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现行政策提出,要贯彻科教兴体方针,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要在2010年前,初步形成“体教结合”共同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的体系;要建设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的训练基地。要加强“体教结合”,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正当“体教结合”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对“体教结合”的蓬勃发展必将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

2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审视“体教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来审视“体教结合”的有关问题,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体教结合”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费孝通曾指出:“公平竞赛、运动家品格、团队协作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赖以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才能更好地对广大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更好的榜样作用。从科学发展观及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于竞技人才和普通学生来说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2“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制度等因素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人口是经济和社会的核心,是发展的原动力和终极受益者。就竞技体育而言,虽然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可持续发展最终依赖于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最主要的依靠力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吸收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从事运动训练,同时又能把退役运动员畅通无阻地向社会输出,从而形成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教结合”既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体育总局曾提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体教结合”,共同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

2.3“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和新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化大生产正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将随之改变,以获得科学知识谋职业、求发展的意识,将会大大增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从新时期和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出发,运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对传统训练的做法重新进行审视。同时,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是以不断更新的知识和科技手段作为基础的,不但要求教练员、同时也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掌握现代竞技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我们所培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具有科学文化和体育技能的全面素质。为此,必须大力倡导有良好环境的、有利于同时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体教结合”模式。

2.4“体教结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体教结合”是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竞技体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规定了学校开展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学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源泉所在,也应是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摇篮。只有实现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运动训练,进而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5“体教结合”是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的发展,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对独立性,运动员文化程度低,会影响竞技水平的提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身体活动与文化知识教育活动的不协调,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著名体育理论专家马特维也夫认为,未来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能仅靠挖掘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还要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研究和完善“体教结合”,是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诠释与相应措施

3.1狭义层面上“体教结合”的内涵诠释与措施从狭义层面来讲,“体教结合”的“体”指运动训练,“教”指文化学习。对一名运动员来讲,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它是运动员出成绩的双翼。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体育训练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项体能开发工程,进入了综合利用高科技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能的开发是有限的,而技术(智能)的开发是无限的,以智能补体能,就可以使体能开发达到最佳状态。事实上,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体育技能的优劣是相辅相成的,国际体坛上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大学生,他们对自己从事的专业运动项目的理解较强,吸收先进理论和技术较快,在各自专业领域获得了成功。

我们要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我们在育才上可以建立层层衔接的一条龙体制,如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从小抓起,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少年儿童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必须认识到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竞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在当前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如果运动员只具备优良的运动技术而无良好的文化水准,该运动员的成材机率就少,社会效益就不高,运动员自身会感到含金量不足,这种局面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体教结合”,才能较好地解决“学”与“训”的矛盾,使运动员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有一定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2广义层面上“体教结合”的内涵诠释与措施从广义层面来讲,“体教结合”的“体”指竞技运动,“教”指各类学校。从古至今,竞技体育与教育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竞技体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作用,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使竞技体育人才提高文化水准、人文素质和专项理论水平,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实践证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基础在学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学校体育担负着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才的重任,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

学校是竞技体育和教育相互作用的载体,因此学校要千方百计地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创造条件,要引进高水平的文化教师,优化教师的结构,配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文化教学设施。在文化课设置和教学方面,应主动接受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促进“体教结合”。要合理安排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时间,积极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基本权利。要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提高教练员素质。坚持实行教练员每年撰写一定数量训练论文的制度,鼓励各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练员。

3.3泛义层面上“体教结合”的内涵诠释与措施从泛义层面来讲,“体教结合”的“体”指体育管理部门,“教”指教育管理部门。为了竞技体育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了“以人为本”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实行两部门之间的结合。因为教育部门具有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具有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的优势,两者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既能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又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体教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条件下,建立“体教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具体指导“体教结合”的工作。要根据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和推行一整套既适应运动训练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化教育制度与措施。它们既要保证普通教育规范的原则性、严肃性,又要从优秀运动员的实际出发,在学制、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招生体制和考核办法诸方面,以及主要从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配备、业务培训及继续教育、成绩奖励、职称晋级、社会福利、就业问题等方面,允许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其目的是设计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全面统筹的、适宜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成长并兼顾被淘汰人员分流去处的培养体系。

4 结束语

“体教结合”经历了形成、波折、恢复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牵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体教结合”的内涵和形式等均应与时俱进。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体教结合”蕴涵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在全社会传播体育文化,塑造体育精神,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

[2] 林立.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J].体育科学研究,2005(4):84-88.

[3] 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65-68.

[4] 卢志成,刘华荣,裴琨.“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7-8.

[5] 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19-22.

[6] 周映春.我国“体教结合”系统工程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3-16.

[7] 郑佩蓉.羽毛球业余体校“体教结合”模式初探[J].体育科学研究,2004(4):66-69.

[8] 河北省体委训练处.“体教结合”是21世纪我国业余训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少年体育训练,2000(1):6-8.

上一篇:自由泳配合技术与划臂、打腿推进力的测试与分... 下一篇: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