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机渗透

时间:2022-07-01 10:25:30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机渗透

摘 要: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关键词: 概念 计算 解决问题 数学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

一、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对象包括数和形两个方面。“数”与“形”是两条主线,贯穿整个中小学数学教材之中,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数”与“形”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案例:24时计时法

教师:现在是夜里12时,人们一般都在睡觉。到了中午12时,时针走了一圈,一天才过了一半。现在又到夜里12时了,时针走了两圈,这才是一日呢!通过计算机的演示,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一天有24小时。生2:一天就是一昼夜。生3:一天里时针转了2圈。生4:时针在走第二圈时,所有的刻度数都要加上12。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3时。

教师:从0时到中午12时钟面上的12个数都用过了一遍,这刚半日。如果我们继续往下数,该是13时,13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下午l时。

小结:像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教学难点,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了借助信息技术,使分针、时针的转动情况配之夜晚、白天、月亮、太阳的交替变化的画面,将时针运行两圈的情况与线段计时同步延伸运动,曲线变直,直线变曲,展示过程,形象地演示出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曲变直形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1日=24时的概念。体会1日包括白天和黑夜,知道夜里12时是上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时针走两圈才是1日,1日是24时。体会从时针走的第2圈开始钟面上的数要加12才是24时计时法。

二、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案例: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

师:你会算吗?怎样算?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是数的转化。还有不同方法吗?(找规律)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相邻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关系?

师:其实,如果将这个算式转化为图形则更有趣。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正方形,如果用单位“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那么它的一半的面积怎样表示?这一块呢?(■、■、■、■)涂色部分的面积我们就可以什么算式表示?■+■+■+■ =……你能计算出涂色部分的面积总和吗?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1-■=■用单位1直接减去空白部分的■。

师: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我们可以抓住涂色部分去思考,也可以从空白部分入手。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个角度,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结: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抽象的计算转化成形象直观的图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引发了联想,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得到结论。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趣味性的解决问题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满足。

案例:一辆汽车从甲城到乙城,因雨天路滑,速度降低20%。结果推迟1小时到达,原计划多少小时到达?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四年级学过的画图策略,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出甲、乙两地的路程,长和宽分别表示速度和时间。画出如下的图形:

观察上面的图形,学生很快明白:图中①和③的面积相等,③图形的长是原计划的速度“1”,宽是时间“1小时”,图形③的面积是1×1,根据图形③的面积与图形①的面积相等,求出图形①的长是1-20%=80% 80%÷20%=4(小时),也就是原计划行驶的时间。

这样将抽象的应用题放在直观图形中,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学生能充分理解数量间的关系,根据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以及根据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基本技能。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形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而恰当的材料,具体化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无形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顺利而高效率地学好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