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时间:2022-07-01 09:38:31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爱情的颂歌,尤其在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的年代里,其最大的价值是批判程朱理学桎梏,歌颂爱情与自由。本文主要依据第七出《闺塾》,分析主人公杜丽娘深受礼教的压抑,但仍然向往自由,加上春香大闹课堂带来青春活泼的气氛,加深了文章的批判主题。

关键词:牡丹亭;批判;礼教;向往;爱情与自由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02-01

十六十七世纪的明朝,封建专制统治达于高峰时期,程朱理学思想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人性发出低弱无力抗议声。一直到《牡丹亭》问世,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不断散去的涟漪,带来的是思想界的风起云涌。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其思想的丰富,批判的尖锐,人性的觉醒,仍然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在当时封建桎梏森严的社会环境中造成的轰动可行而知了。曾经在中学时期看过第七出《闺塾》,当时只是把他作为一场闹剧来看,一个小姐和丫头在教室里打打闹闹,不认真学习,尤其是那个叫春香的丫头还跟老师顶嘴,之后教唆小姐一起逃课。这样看来,他们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学生,窗外的景色要迷人有意思的多,偶尔课堂上望着窗外开小差的时候会这样想。如今再次看到《闺塾》这一篇,才知道窗外的景色远远不止花红柳绿,山石流水。对于杜丽娘他们而言,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使他们对青春的流逝产生无限伤感,从而珍惜现有的美好时光,并且执着追求享受爱情与自由的权力。

对于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儒师的迂腐,作者予以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进而反对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片中首先上场的是杜家延请的儒师陈最良,他催促丫头春香请小姐上堂,见到迟到的学生杜丽娘,他不免教训了一番:“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这种对女子严格的规范,出自一个理学卫道者之口亦不足为奇。在陈最良看来,任何言行都得符合儒家的规范。一部《诗经》,他能够敷衍出许多“风雅”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幽闲的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当然这种“求”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言行举止符合礼教不得逾越的男女结合。

作者对这种封建腐儒的抨击,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插科打诨,在一场场闹剧中展现其滑稽可笑的迂腐性格。这样就不能忽视春香这个角色。陈最良讲解关雎一篇时,她故意打趣道:“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门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还逗得老师学鸠叫,她跟着后面发出斑鸠叫的声音。在陈最良一本正经的面孔前,春香是青春活泼充满朝气的,尽现封建礼教的死板、虚伪、毫无生机。从另一方面说也是挑衅了礼教的权威。整个一出《闺塾》离不开春香的闹腾。诗书读罢,陈最良开始教小姐写字,吩咐春香去取文房四宝,小丫头取来的笔墨纸砚却是画眉笔、螺子黛、薛涛笺和鸳鸯砚。弄得陈最良不知所措,叫她统统换了来,春香愤愤不平,背地里骂他“好个标老儿”。之后自觉无趣跑出去闲逛悠,也就是这个时候,她发现了“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还引诱小姐“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气的陈最良拿着荆条要打,春香左躲右闪,“你待打、打这哇哇,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唬煞。”还一手抢过荆条丢在地上,整个书斋里好不热闹!我们仿佛都能看到陈最良恼羞成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窘态。春香的俏皮与幽默,使礼教禁杀人性的本质、封建礼教卫道者的无能得到深刻的诠释。

杜丽娘收到的规范不仅仅是这些世俗礼教的规范,她质问春香的时候说:“尚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家法”一直是处处限制着她一言一行,任她如何也摆脱不了的枷锁。自打一出生,杜丽娘就肩负着家人满满的期望。杜老爷没有儿子来承担荣兴家族的责任,这是他一生的遗憾,在第三出《训女》中,他老泪纵痕向老太太倾诉:“夫人,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因此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女儿身上,要求倍加严格。针织女工,琴棋诗画,这些都是日常所习之事。这样的一个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将来才有可能招上一个好女婿,光耀门楣。有着如此沉重的包袱、自小接受礼教的约束,使得她不可能像春香那样玩玩闹闹,也不会像她那样随意的调侃陈最良的迂腐。甚至在有些时候,她还不得不摆出一脸的严肃正经,看春香冒犯到先生,她假意斥责说:“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还嘴,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招花眼,把绣针儿签瞎。”春香问:“瞎了中甚用?”丽娘说:“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其实在杜丽娘的眼里,死读书正如睁眼瞎,对于陈最良这种拿封建礼教来附会子曰诗云的行为,她是很不以为然的。她厌烦了先生的喋喋不休,只是说:“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衍一番。”可见,对于封建礼教枷锁并没有完全控制住杜丽娘,可能在言谈举止上,她没有办法摆脱种种约束,但是至少在思想上,她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完全与封建礼教观念背道而驰。这一点《闺塾》一出表现的很明显。

话说春香大闹课堂顶撞先生,被杜丽娘训斥一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打不得你?俺且问你那花园在那里?”春香故意不说,丽娘笑嘻嘻的央求再三,春香指着远处的亭台楼榭说:“兀那不是!”丽娘说:“可有什么景致?”答道:“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留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这一下杜丽娘淡定不住了,收拾东西赶紧回去:“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看到这里,杜丽娘前后表现的反差不禁引人发笑,这种前后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性格对比体现在女主人公的身上,是在情理之中的,对深入刻画人物、进而表达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杜丽娘在先生与春香面前的不同表现与本人的身份与心理有关。作为一个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在先生面前自然得表现出端庄严肃、温婉贤淑的一面,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数,切不可有所逾越。这种约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任杜丽娘多么的具有反抗精神也没有办法不去理会世俗的限制。所以在包括先生在内的封建家长的面前,杜丽娘自然而又娴熟的带上了虚伪的面具。另外,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对春香的故作教训也可以是帮忙解围,带有些许聪明的狡黠。其次,杜丽娘同春香一样也是一个妙龄少女,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对任何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她的青春活泼只有在自己的同龄伙伴面前才会表露无遗。她和春香的关系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主仆,可以说闺中密友了,对于春香的闹腾,她是欢喜与纵容的。因此,春香大闹课堂调侃先生的大胆与俏皮,可以当做是杜丽娘自己内在性格的写照。对于春香描绘的园中景色:亭台流水、太湖山石、名花异草……,杜丽娘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那里有的是自由与宁静,远离一切纷繁缛杂的礼数,可以大声的欢笑,尽情的游玩,只有大自然是亲切怡人的,而现实社会只会在每个人身上贴上标签,能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因此迫切想要游赏花园,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这种急切感、欢可想而知了。春天里的花园是处处花红柳绿,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然引发杜丽娘游园伤春惜春之感,第十出《惊梦》中不禁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一句千古惜春之最,该是内心承受多少压抑啊!

似水流年,时光易逝,转眼间青春就如这满园春色这般昙花一现,但是,现实礼教的绳索如影随形,不能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享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是何其的不幸。就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啊,不去理会子曰诗云,或许这就是杜丽娘内心的呐喊,在现实社会中她已经伪装的够多了,因此,自打在梦中遇到心仪的柳梦梅后,杜丽娘可以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爱情。这种对爱情的坚贞信仰与执着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巨大冲击,直至千古之后,无数人为之仰慕。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一篇:地域.文化.书写 下一篇:小品处其实,不居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