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2-07-01 08:42:09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d体,它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是人类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音乐在陶冶情操、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可以说,小学音乐教学是渗透于心灵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虽然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小学音乐中的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还有待认同和提高。

1.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未被明确确立。

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最终目的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忽视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内容,比如在唱歌课上。很多教师只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歌,即使进行识谱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机械重复,学生也不怎么感兴趣,很少跟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等知识;在音乐课上,大多数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学生被迫学习,不能实际应用。

2.专业化倾向使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音乐是精神生活和感官之间的桥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让小学生从音乐的气质、情感、形式等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专业化倾向比较严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音乐课偏离艺术教育的轨道。比如音乐教学中常见的“视唱练耳”,实际上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活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重视的是讲授,忽视学生参与,重视知识技能训练,轻音乐鉴赏。

二、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1.摆正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出发,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学。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还停留在听觉上,所以这个阶段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使他们学会聆听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诸如跟着音乐跳舞等。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对音乐也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所以“感受美”是这一阶段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首先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必须让学生学会感知,学会听,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音乐中的美,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音乐布置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审美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将音乐的情感表现出来。最后就是审美合作能力,音乐的表现艺术是多元化的,包括个人表现形式,也包括集体表现形式,因此学生要学会合作,共同表现美、创造美。

3.处理好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要素,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捷径。

4.利用好文化市场中的文娱活动和文化艺术欣赏。

审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学校音乐教学,还要丰富学生的课外艺术文化形式,比如文娱活动、电影等,这些课外艺术文化形式对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比如很多电视节目上有很多有价值的音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多关注其中具有特色的插曲,感受画面和音乐的结合。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一篇: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学主体的影响与优化 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送教下乡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