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易牛”中的逻辑悖性及消解

时间:2022-07-01 06:40:16

“以羊易牛”中的逻辑悖性及消解

【摘要】"以羊易牛"作为《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片段,曾为众多研究者们所重视。在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从全新的视角,研究"以羊易牛"中逻辑悖性的双重属性,即用一个悖论来解决另一个悖论,,并通过分析其成因,提出消解思路,最终致力于为我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与选择。

【关键词】以羊易牛;逻辑;悖性;消解

"以羊易牛"作为《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片段,曾在孟子劝服齐宣王,表达其政治理想与抱负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众多的研究者与注解者们所重视。但他们研究的方法与方向却各有不同。比如北宋朱熹在论及"以羊易牛"的典故时认为这是"为仁之术",并进一步说明这种"为仁之术"可以巧妙地化解齐宣王所面临的悖性处境[1]。而徐洪兴在其撰写的《孟子直解》中则认为"以羊易牛"是"不忍之心"的体现,并依此推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作为君王施行"仁政"的出发点[2]。吴先伍则运用勒维纳斯的"见面伦理"的思想,从"见"与"不忍"的关系来讨论道德之"见"的本性及其在道德生活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而本文则尝试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以羊易牛"中内涵的双重悖论属性,并分析其成因及消解思路。

一、"以羊易牛"中的双重逻辑悖性的形成过程及表现

"以羊易牛"中悖性的第一个层次是很多人都曾注意到的。"在这个典故中,齐宣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处境:一方面牛哆嗦可怜,使人不忍加害于它,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杀生祭钟乃是祖上留下的规矩,废弃不得。"[3]这里的两难处境我们可以尝试用Terrance的逻辑推导的公式表达出来:

(1)必须杀生衅钟前提

(2)必须有不忍之心前提

(3)不允许杀生且有不忍之心前提

(4)必须杀生且有不忍之心或允许杀生且有不忍之心前提

(5)必须杀生且必须有不忍之心或必须杀生且有不忍之心前提

(6)必须杀生且有不忍之心(1)、(2)、(5)演算

(7)否定必须杀生且有不忍之心(3)、(4)演算

很显然,在(6)与(7)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冲突发生了。假如把推导过程中的前提进行有效的置换或深层次的探究,如:杀生衅钟表示为继承传统,有不忍之心表示为面对现实。显然,人们必须要继承传统,也应该面对现实,该公式就可以完整地表示出当下人们在传统和现实的选择中左右摇摆的不稳定心态及他们所面对的悖论处境。这也正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社会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传统的巨大阻力的原因所在。同样,如果把杀生衅钟理解为遵守道德(社会)规范,有不忍之心解释为表达个人情感需要,最后就会得到类似《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中的矛盾。出现"小悦悦事件"中18路人默然路过的情况,也就可以有一个很完整的解释过程了。可以很确切的说,现今社会上很多的道德沦丧,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很大部分是由于人们正在体验着遵守道德(社会)规范与遵循个人需要之间的悖性而无所适从的"不作为"的结果。

"以羊易牛"中悖性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以羊易牛,这是十分奇特的。因为"以羊易牛"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齐宣王面临的第一个悖境的,但解决悖境的方案却是另一个悖境,这是很多学者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我们尝试着用曹刚道德演绎推理中的情景推理的方法对以羊易牛的全过程进行一次完整的解析:

(1)伦理准则集

1)遵守社会规范是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

2)同情心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一种道德情感;

3)生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歧视弱小;

4)不同生命的价值是有差别的。

(2)情景陈述集

1)不忍牛觳觫(同情心);

2)不可废衅钟(遵守社会规范);

3)以羊易牛。

(3)情景回溯集

1)该情景中齐宣王面临的第一个悖境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不忍牛觳觫"与"不可废衅钟"之间的冲突,为了解决冲突或逃离困境,他选择了"以羊易之"。即齐宣王用"以羊易之"的方法来试解他所面临的悖境,此时他既遵守了社会道德规范又体现出了个人的具有同情心的高尚道德情操。第一个悖境似乎就此解决了。

2)在分析其解悖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解悖的依据只有一条:"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吴先伍认为在该情景中,"见"是关系产生的基础,是道德发生的前提。此时的"见"本身就包涵着道德的本性。即因为见到牛"觳觫"而产生了同情的道德情感,同时"见"也导致了悖论的处境;而同时又因为没有见到羊,所以产生了"以羊易牛"的结果。

3)"以羊易牛"中悖性的第二个层次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与"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之间的悖性冲突。在出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之后,齐宣王也忍不住发出了"是诚何心哉"的疑问,他自己也糊涂了,他不明白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去促使他那样做的。其次,"无罪而就死地"与"牛羊何择焉"之间也存在着悖性的冲突。齐宣王认为自己以羊易牛的理由是"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自己是出于同情,不忍心看着牛害怕发抖,就像没有罪却要被处死一样,所以用羊代替。但孟子却反驳说"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可怜牛为什么就不能可怜羊呢,牛与羊又有什么区别呢?诚然,从功利的角度来衡量,以羊易牛毫无疑问是可取的。但,如果在功利之外呢?

所以,这里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以羊易牛"中悖性的第二个层次的发展全过程:在齐宣王以羊易牛之后,百姓都认为国君很吝啬,这很合理;齐宣王觉得自己不是吝啬,也很自然。此处个人与群体观点的冲突构成了第一重悖性。齐宣王不忍心牛"无罪而就死地"而"以羊易之"却直接导致了羊"无罪而就死地"。"为救一人而杀一人",这就如同马丁・科恩在《101个人生悖论》中提到的超载的救生艇的例子,是出于"怜悯"和"友爱"把落水者救上来而一起沉没,还是把它们无情推开实施"明目张胆的谋杀"?[4]其实,不论如何处置,都会是裸的谋杀。

二、"以羊易牛"中逻辑悖性的消解依据及思路

在初步厘定"以羊易牛"中逻辑悖性的双重属性后,我们显然是要尝试去消解这种逻辑上的不合理和思维上的怪异感。张建军在整合了罗素、策墨罗和哈克的思想后提出了解决逻辑悖论的一般标准,即RHZ标准,并进一步把其明确为"足够狭窄性"、"充分宽广性"、和"非特设性"这三项基本要求[5]。王习胜认为"当代悖论的消解路径仍可以归约为三种,即拒斥悖论、限制悖论发生的条件和有条件地解决悖论。"[6]下面我们尝试"有条件地解决悖论",即面对具体情景下产生的悖论,通过创新特殊化、具体化的背景知识,以达到消解之目的。

"以羊易牛"中悖性的第一个层次表现为出于个人道德情感的同情而不忍看牛"觳觫"与"不可废衅钟"的传统社会习俗之间的矛盾。恰如吴先伍所认为的,此处的"见"是具有道德属性的,或者可以解释为此处悖性的成因就是因为"见",道德之"见"。所以解悖只需要"不见"即可,故齐宣王"以羊易牛"成功地消解了第一层次的悖性冲突。但又如上文所得到的结论:解决悖境的方案却是另一个悖境,而且此处悖性的第二层次还呈现着双重属性:1)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行为评价的双重性,即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悖反性;2)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悖反性,即不忍牛"无罪而就死地"却直接导致羊"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作为一个伦理学的研究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斯蒂芬・里德曾说过:悖论吸引哲学家就像光吸引蛾子一样,但同时悖论又是不能够忍受的[7]。根据王习胜的"有条件地解决悖论"的方案,我们试图通过"创新悖论发生的背景"来达到消解的目的,即情景法。对于齐宣王面临的行为评价的双重结果的悖性上,我们通过深入其情景并加以具体化,就可以很明确地得到其悖性的成因。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很明显是不会太多地考虑"以羊易牛"中价值大小的问题,因为牛羊之间的差别在一国之主看来是几乎不存在的。百姓从自身的观点出发,会觉得牛的价值要远远大于羊,所以就会认为齐宣王是小气的人。所以齐宣王"以羊易牛"事实上只涉及到一种道德感--同情心;而百姓却是抛弃了个人道德情感的考虑,只是从价值大小的区别之间进行讨论,显然两者衡量的并不是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层次中行为动机与效果的悖反性,我们尝试着用一种超越的方法试解。超越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初次接触数学的时候,通常会用一种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的方法来进行一种形象思维的训练,但如果问到1个苹果+1个梨子=?这时不仅大多数幼儿时期的孩子不会回答,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但我们在超越了具体的物而把它抽象为种属之后,就会变成了1种水果+1种水果=?的问题,而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明确的:是2种水果。在经过逻辑层面上的抽象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公式:1+1=2。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个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抽象对具体的超越。而"以羊易牛"中实现的确是一种集体对个体的超越。在超越了个体的牛羊或者牛羊这两种类别的动物之后,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发现一个最终目的:衅钟。即不论是牛或者羊,他们在此处的存在价值都是为了衅钟,而在为了衅钟的目的上,牛和羊是没有区别的,"以羊易牛"甚至是以牛易羊都只能是一个纯粹的偶然性事件,不存在"无罪而就死地"的问题。

"把悖论看作是哲学的原子,因为悖论是思想走向成熟的基本起点。"[8]我们试图通过研究悖论来排除现有伦理体系内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或者使人们更容易明白道德生活的真谛。但正如大逻辑学家克林所认为的:"至今没有一个人能令人信服地明确指出悖论的推理中有任何谬误,从而解除悖论。"[9]而我们工作的全部意义就是引起大家对道德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并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会更多的自省与反思,道德生活何以可能?我们又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1997,1092.

[2]徐洪兴撰: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6.

[3]吴先伍."见牛未见羊也"-《孟子》中"见"的道德本性[J].中国哲学史,2008,(2):21-26.

[4]马丁・科恩.101个人生悖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5]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习胜.道德悖论与道义悖论-关涉伦理理论的两类悖论研究述要[J],哲学动态,2007,7,35-40

[7][英]斯蒂芬・里德.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M],李小五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英]Roy Sorensen.悖论简史-哲学和心灵的迷宫[M],贾红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杨熙玲.悖论文献访求漫记[J],国外社会科学,1984,(12).

上一篇:论我国民事公诉制度 下一篇:艾滋病患者犯罪的侦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