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结构之“妙”

时间:2022-07-01 04:23:15

平衡,结构之“妙”

该通讯能够成为议论之源,在于选题,也在于写作结构的平衡。作者用小标题分层,运用对比结构,列出双方对应的观点,借助形式上的平衡结构,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做到了既客观,又使读者获得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的通讯《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 保护还是破坏?》,刊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跟进,相关报道连篇累牍,长达半年之久。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不长,所以能够成为这个话题的议论之源,在于选题,在于写作结构的平衡。作者用小标题分层,运用对比结构,列出双方对应的观点,借助形式上的平衡结构,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做到了既客观,又使读者获得正确的舆论引导。

选题具有一箭三雕的意义

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凸现,圆明园缺水,北京缺水,整个北方缺水;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可以防止渗水,似乎是节水措施;然而局部的节水可能导致改变圆明园湖区的生态环境,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篇通讯抓住的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的问题,同时涉及到整体的环保意识、如何科学地环保,以及对于圆明园这样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何保障环保经费等至少三个话题。这些话题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环保认识和环保措施的焦点,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性。一个选题同时涉及多个焦点,这种情形是不多的。

传播学者斯蒂文・李特约翰认为:“一个传播者总有两个层面的意图。信息性意图是为了让听话者知道某事,而传播性意图则是使听话者意识到他说话的目的。”该报道的直接主题是如何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表面上看起来是解决圆明园湖区的缺水问题,似乎只是环保措施方面的分歧,其实不然,实际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圆明园管理处的职能与公园经营性之间的冲突。正如报道中反映的:“水很贵,目前从玉泉河引水,一年的花费就是几百万元。”“他们做防渗也考虑人工复种荷花、芦苇等植物,并开展划船旅游,以满足游客需要。”

选取圆明园这个人所共知的历史遗迹,能够产生公众心理的接近性,它的特殊历史意义能激起受众的情感因素,并且这种对圆明园环境的破坏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未知的,能引发公众进一步的探究。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也在情理之中。

结构平衡,姿态公正

这件事情涉及各个方面的意见或利益,因而记者尤其要注意报道的公正、客观,引导公众从社会整体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角度考量这个问题。这篇通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较为公平地对待新闻报道中所涉及到的不同方面,为新闻事件中冲突的各方提供平等发表意见的场所。

主标题“保护还是破坏”,已经预示了此新闻中包含了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第一个小标题下,作者亮出环保方面的专家观点,凸显“湖底全部铺防渗膜,将毁掉圆明园的命根子”这个观点。随后在第二个小标题下,亮出圆明园管理处的观点,概括为“防渗与生态恶化没有必然联系”。第二轮关于如何看待圆明园的管理,优先发言权给了圆明园的管理方。该园管理处李主任告诉记者,圆明园是“遗址”也是“公园”。他们做防渗也还考虑到人工复种荷花、芦苇等植物,并开展划船旅游,以满足游客需要。然后再把话语权转给环保专家,在第三个小标题“圆明园的价值何在?管理处与专家意见相左”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俞院长等数位专家表达的意见是:圆明园首先是“遗址”,不能等同于普通公园。绝大部分中外游客来到圆明园,是为了凭吊和追念,是为了感受和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境界和思想内涵,圆明园寄托着人们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情怀;相比之下,圆明园的娱乐价值是次要的。

文章层次清楚地亮出各方观点,各自的立场、背景也一目了然。作者形式上站在这场辩论之外,给公众提供了有关冲突各方的翔实观点和足够的思考空间。然后,第四个小标题再度突出环保专家的意见:“专家强烈呼吁:拆除防渗膜,救救圆明园!”这节的内容以客观报道的方式,突出环保专家的意见,最后以这样一句话结束:“面对专家们忧心如焚的疾呼,圆明园湖底铺下的防渗膜,将何去何从?”只有这句话多少显现出作者的倾向,但是仍然以提问的方式来保持含蓄立场。通讯体裁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记者通常的做法是低调表达观点,不事张扬。作者在这篇通讯中也是这样做的,不直接表达倾向,通过行文的结构自然而然地显现倾向,让公众自己来判断。整篇通讯因此呈现一种冷静、理性的风格,提升了新闻的品位。

这片通讯的结构之“妙”还体现在传播效果上。对比性结构可以起到“两面提示”的作用,令公众通过思考问题,得到自己信服的结论。

一点瑕疵

这篇通讯语言简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但是,有两个小问题需要指出:

其一,通讯伊始提到的第一位专家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圆明园在北京,兰州的教授怎么会到北京向记者反映北京的情况,文章中对张没有一句背景交代,这对读者来说,是必要的背景材料,不可忽略。

其二,文中有一句话:“据了解,防渗工程将在今年‘五一’前全部完工。”前后文均看不出这个可能发生的未来事实是从哪里获得的,因而“据了解”三个字毫无意义。没有交代内容的“据悉”、“据了解”是不规范的新闻用语,应该避免使用。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晓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可喜:新闻智能化 才露尖尖角 下一篇:把事实和观点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