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故居之误

时间:2022-07-01 04:20:08

北沟沿胡同23号门口“梁启超故居”的石质铭牌下,摞着一堆青色砖瓦,民工正在往小推车里铲沙土。一进大门,墙面斑驳的影壁上,挂着灰色的风干腌鱼,正垂在一个毛体的“務”字上面,“務”字下方有一个手书的签名“澤”字,向来这里的人们昭示着这个院落经历过的时光更迭。

一只名叫黑咪的3岁猫,就出生在1986年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府认定的梁任公故居里。它现在的主人在这个大院的西跨院已经住了40年。在1972年北京铁路分局将此处作为职工宿舍之前,这里曾是交通部的幼儿园,“”中,交通部铁道部合并过一阵子,这段时间里,这个大院使北京铁路局一下子解决了40来户员工的住房问题。

前两年,一位外地来京工作的姑娘来这里租房时,这个位于二环内的大宅院里的原住民、租房户已经有100多户人家。早年连接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抄手游廊,也已经被历年增砌的砖墙截成一间一间的房屋。

这一处当年总面积达3752平方米的大宅院,如今已成为进门之后许多地方只能侧身而过的大杂院。在这个大院挂牌25年之后,2011年2月24日,梁启超的后代看到了《北京晨报》刊发的《梁启超故居变身大杂院》的报道。3月16日,梁启超的后人,外孙女吴荔明、孙女梁柏有、梁忆冰一同走进了北京市东城区文物管理所,向所长王芯递交了一份由梁启超现在唯一在世的儿子梁思礼带头签署的声明:“我们是梁启超直系儿孙,我们郑重声明: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不是梁启超故居。”

故居之辨

在此之前十多年,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作者吴荔明是梁启超次女梁思庄的女儿。她在书中,记录了家族的往事,以及自己幼年时的记忆。其中许多往事,是经家族长辈口耳相传记下来的。

其中大姨梁思顺和大姨丈周希哲在北京东直门内大街204号买了一处宅院的故事,被追忆得非常生动:“1931年后,大姨丈在北平买了房子,房子是在东直门内大街204号(1949年前的门牌号),院中有假山,山上还有草亭子,有很多树:梨树、杏树、桑树、槐树、柏松等。后院的东厢房,三舅结婚前在那里住过。”

在东直门内大街204号住过的梁家人很多,唯独梁启超没在这里住过。吴荔明告诉《看历史》:“这房子是1930年代初买的,梁启超是1929年去世的,他不可能买这房子,也不可能来住过。”

吴荔明一两岁时就在东直门内大街204号住过,当然这两年的事情都是听她的母亲梁思庄说的。有了记忆之后的吴荔明,记得大姨的院子里种着各种果木,有水池有假山,还有修剪整齐的矮松墙,她骑着小三轮车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她住到五六岁时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这里。那时日本人已经进了北京,大姨家卖掉了这处房子,搬到燕京大学。再往后,梁家其他后人,多数转到了内地。大姨梁思顺没有转移后方,而是带着儿子周有斐搬到了崇文门附近的象鼻子中坑。

梁家后人提交的声明,由梁家辈份最长的梁思礼带头签名。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是梁家目前唯一在世的第二代、梁氏后人公认的大家长,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曾经在大姐梁思顺家里住过,他记得那个院子是在东直门内大街,他向《看历史》证实了吴荔明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中的记载,东直门内大街的房子,是周希哲在1930年代买下的。

梁启超的儿孙们在声明中还写到:此房屋为1929年梁启超长女梁思顺、女婿周希哲于上世纪30年代初从罗氏华侨手中买到的,30年代末周希哲去世后,梁思顺将其卖给日本人。

递交声明的第二天,梁家的代表在告别了东直门内大街204号70年之后,来到被挂上“梁启超故居”的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她们觉得70年前住过的院落、院落周围的街道以及院落结构与现在挂牌的“故居”相去甚远。在吴荔明的记忆中,大姨家的房子大门是朝着东直门内大街开的,而这个院落的大门,是冲着北沟沿这个宽不到5米的小胡同开的。

此时,85高龄的周有斐已经没有体力跑到北沟沿胡同去探访。虽然他听力减退,却还是认真地通过手写与表妹和堂妹们沟通。他记得东直门内大街204号的大门是朝东直门内大街开的,不是像妹妹们现在说的那样,在一个小胡同里。这个问题尽管妹妹们已向文管所提出,但得到的解释是:可能后来大门换过方向。

然而,据《看历史》杂志记者反复实地勘探后确认,大门换方向的依据是不存在的。目前的大门是朝东开的,出门就是5米不到的狭窄胡同,大门内外,各有一扇一字影壁,东城区史地方志主任调研员王之鸿对这样的影壁建筑的解释为,大门外对面的影壁,也叫照壁,是大门内外两扇一字影壁的结构,从建筑学角度来讲“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他在解释大门外对面胡同一侧墙上的影壁时说,“在胡同的另一侧建影壁,或是依托别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岂能想建就建?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门外的影壁是宅门的对景,那么门前这段道路自然与宅院产生了领属关系。门外的影壁分明在警示行人,在此门前不许停留,更不许喧哗。”

另外,现在北沟沿胡同23号大门内的垂花门的位置也能说明,这个大门是没有换过地方的。否则从大门到垂花门,再从垂花门到抄手游廊以及带游廓的47间房子在朝向上岂不都要受到牵连,那样的话,就不可能是现在这样从北沟沿胡同进门后,顺理成章的布局了。

还有一个可以大门换过方向的实证是,目前“故居”大门的正对面,是一个格局规范的小四合院,院门有“梁启超书斋”的铭牌。房主称此为私产,谢绝参观。而照壁就在这个四合院的外墙上。但是梁启超的外孙女明确告诉《看历史》,她不记得大姨家院子对面还有个小四合院。

北京市档案馆表示,由于东直门内大街204号是在抗战期间售出的,而日伪时期的档案已被销毁,所以,北京市档案馆也无法出示东直门内大街204号梁思顺在1930年代末卖出房产时的契约档案。同样,档案馆也没有整个抗战时期北沟沿23号的房屋档案。

1930年代,今天挂牌的“故居”所在地,不叫北沟沿胡同,叫北沟沿。北沟沿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以后改称“北沟沿”、1949年以后叫“北沟沿胡同”、1966年改为“红都胡同”,“”结束后,又叫回“北沟沿胡同”。北沟沿胡同23号,与梁氏后人记忆中所临的东直门大街之间,还要经过东直门内南小街、大菊胡同、小菊胡同约500米的距离。

上一篇:从《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看近代中日词汇... 下一篇:湘语新邵话含结构助词“嘅”的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