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看近代中日词汇交流

时间:2022-07-07 11:40:14

从《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看近代中日词汇交流

摘 要:本文从微观角度探讨《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自转、公转和轨道,结合人们对于天体的认识对其进行分析探源,以此映射近代中日汉字词交流的大致面貌,突显古代汉语在近代“新词”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六合丛谈》 自转 轨道 日心说 新词

《六合丛谈》(1857年1月~1858年6月)是由伦敦传道会的上海印刷所——墨海书馆(中国本土创立的第一家近代印刷所)刊行的月刊杂志。该刊报道内容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宗教、各国近况等,向亚洲读者介绍了19世纪西方各国及其近代文明的详细情况。《六合丛谈》出版后马上传入日本。在日本,由幕府的西学研究教育机构——蕃书调所在队杂志的内容做了部分删节后刊行了翻定本(被称为官版删定本)。《六合丛谈》作为传递世界消息的读物在日本获得了广大的读者,对幕府末期、明治初期(1860~1880)的知识分子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包括地理、化学、数学、天文、力学等诸学科的大量术语在内的汉语新词,也首先被用于《六合丛谈》,或通过该杂志传入日本。日语中的地理学新词,如“月球、地球、子午线、经线、纬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均是从中国吸收过去的。但在西学东渐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中国原来就有的对译词被误认为是新词。

(一)本文对“近代”的界定

在进一步探讨近代新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近代”这一术语的意义做一番梳理。“近代”“现代”等历史学中用于时代划分的术语均来自日语,但是中日之间的词义却不尽相同。在日语中,“近世”“近代”“现代”三个词分别指江户时代(1600~1867)、明治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868~1945)以及战后这三个时期。日语的“近代语研究”即是从明治维新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词汇的历时性研究。日语的近代词汇体系在明治20年代后期(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言文一致”的实现即告大体完成,其后日语转入了向汉字文化圈输出新词的阶段。汉语中的地理新词,如“引力、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熔岩、等温线、海拔、寒流、地下水”等,均是从日本吸收过来的。而在汉语中,语言学的“近代”,一般指从唐代开始至明末清初。然而,由于19世纪汉语研究有着许多不同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研究的特征,语言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应当成为新的切入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19世纪传教士所创造的新词。本文的“近代新词”乃指汉语中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这一期间的新词。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日心说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时期。人们对于天体的认识程度密切影响着地理学词汇的创制和演变。

(二)关于“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该学说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1473~1543)提出的“日心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地心说”认为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在地轴上的周日自转运动;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一种是用以解释二分岁差的地轴的回转运动。

(三)人们对天体的认识与地理学术语的创制和演变

以下仅以“自转、轨道”为例进行探讨。

1.自转

在《汉语大词典》中【自转】共有两个义项,一是自行转动,这是其具体意义;南朝《后汉书·张衡传》中已有记载“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第二个义项为:天文学名词。凡行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谓之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可惜的是,此义项《汉语大词典》并未举例。但笔者发现在《六合丛谈》连载的《地理》中“自转”一词共出现了28次。这绝非偶然。如:

行星离日远近不同,大小疏密,及自转之时亦不同。(1—3a—9)

地球每日自转,自西而东,面西而立,则左为南,又为北,自转所绕之线曰轴。(3—2a—1)

据查,狄考文Technical Terms(1904):rotation 轮流 自转

在阅读邹振环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时,笔者偶然发现其中附的《晚清西方自然地理新词表》认为地理学术语“自转”首见于《六合丛谈》。这一说法是否可靠,值得探讨。

为考究中日词汇交流情况,我们又对《日本国语大辞典》进行了考查,《日本国语大辞典》中【自転】有两个义项:一是以轴为中心转。其最早用例为:松ケ岡本人天眼目抄(1471~73)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と大事は風車の自転して迅速なる処に有ぞ。单单看这一义项,日语的“自转”大大晚于中国。这可能与明代以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强大影响力有关,在唐代曾出现日本对中国文化全盘接受的局面。第二个义项为:地理学术语、天体以其内部自転軸为中心进行回転运动。自転運動。公転。其最早用例为:遠西観象図説(1823)中「地球一自転する毎に 無度五十九分零八秒進む。显而易见,这一用例早于《六合丛谈》的用例足足23年。难道地理学术语“自转”是源日词?有待考证。

我们通过查阅发现《近现代词源》收录该词,认为“自转”是指天体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其举例为1853年12月《遐迩贯珍》第五号:“行星亦皆自转。”由此观之,“自转”为近代才出现的新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在18世纪中期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心说”在中国的地位已经巩固,直到19世纪中叶,李善兰、王韬等天算家对地心说进行批驳,并全面详尽地阐述了哥白尼的理论,此后,“日心说”才得以广泛传播。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天体运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于“新词”的应用。

但据我们所知,中国古代也有“地动”的说法,如《庄子·天运篇》就明确主张地球在运动,到了秦代这方面的论述更多,如《仓颉篇》说“地日行一度”。《尚书纬·考灵曜》谈得更详细:“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比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不觉也。”但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地球及行星绕太阳运转的概念,

上一篇:《说文解字》“读若”字与被释字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梁启超故居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