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探寻劳技教学的真谛之路

时间:2022-07-01 12:57:23

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探寻劳技教学的真谛之路

【摘要】劳技教师因其特殊性,往往缺少与同行交流切磋的机会,但其拥有的丰富的班级平台也为劳技教师进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同一个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尝试不同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关键词】劳技教学;同课异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49-02

【作者简介】张军,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江苏江阴,214406),高级教师,江阴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

教学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因为重复不利于师生成长。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学生、课程的完美结合,任何优秀的设计都不会适合所有班级的教学。作为一名劳技教师,丰富的班级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同课异构的条件,虽然不能异人异构、相互促进,但却可以进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实现自我提升。“一个人的同课异构”特指同一名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在平行班内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教学条件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不仅是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师,还包括共同的目标――让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而“异”应该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手段上面。“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实质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一、异建教学理念

【案例一】苏科版《劳动与技术》五上《尝尝我的手艺――水果拼盘》教学流程

导入―自学―教师示范(根据课本案例,教师按制作过程进行示范操作,课件配合)―学生操作―作品评价。

此设计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的劳技课堂教学案例。本案例可以看出教者的教学理念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制件水果拼盘的技能与技巧为目标。

【案例二】《尝尝我的手艺―水果拼盘》教学异构

教学中进行两次活动,项目活动一:1.尝试分块切(如苹果)与连接切(如草莓)。学生介绍其他切法。2.根据自己所带的水果进行各种方法的切、削、剥。3.同组合作互学,共享材料与工具,把切好的水果拼成小作品。4.展示小作品,评价拼、制的优点。

项目活动二:1.拼盘设计指导:(1)确定主题;(2)考虑如何制作;(3)设计图样。2.交流评议设计方案,取一学生的设计方案为蓝本供其他学生模仿制作。引导学生运用大刀均匀分切西瓜,选择窄刀顺着瓜瓤切割西瓜。3.修改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水果拼盘的创作,小组互相合作,共享工具、材料与资源。

此设计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教学案例。教者在教学中秉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在劳动中获得技术并形成技术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选择水果材料和切割工具,这是最基本的技术意识。在培养基本切割技能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切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培养。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制作水果拼盘的工作效率,使学生知道合理的设计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对学生进行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二、异创教学情境

【案例三】苏科版《劳动与技术》三上《制作摇头公鸡》教学流程

谜语导入,范作展示―观察平面图案,了解各部分的制作方法―分步制作,重点讲解粘贴与插接技能―评价总结。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手工基础。因此,在教学时,我由剪、刻的训练延伸至粘贴与插接的技能训练,逐步加大难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因为制作难度的加大,兴趣由高涨转为低落,最后,完成作品的学生不过半数。原因是教学情境不能自始至终地吸引学生。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对教学情境与重点部分(即第二、第三环节)进行了重新建构。

【案例四】《制作摇头公鸡》教学异构

情境异构:以森林音乐会为背景,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音乐会摇滚明星(公鸡),并在制作完成后参加音乐会的狂欢活动(学生自主表演节目)。

重点环节异构一:了解制作步骤,突出技能。

1.同学们,制作摇头公鸡需要哪几步?要用到哪些制作方法?(学生掌握了制作步骤与制作方法。)

2.在用到剪、刻、插、粘这些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结论:每个部件都要剪平滑,公鸡身体中间的山线要刻直再折叠;插接槽很重要,插槽小了,去不平整,会歪;插槽大了,去会晃动……

(学生尝试,教师适当示范。)

重点环节异构二:预设困难,进行制作。

1.在请这位“大明星”的过程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安全、掌握刻划的力度、要有耐心加细心、保持桌面地面整洁等。)

2.学生制作,教师相机指导。

在本次“异构”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森林音乐会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点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尝试,初步掌握技能,主动预设困难,并在实际操作中解决这些困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

从教学效果来看,异构后的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内趋力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一个层次更高的境界――它不仅使学习成为真正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

三、异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我就苏科版《劳动与技术》四下《缝沙包》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真正做到学习活动“因班而异”。

甲班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因此,我把《缝沙包》的学习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复习上一个项目所学习的“穿针”“打结”,同时利用模板让学生对“攻针”“回针”“缲针”三种基本针法进行了初步的感知;第二课时则引领学生利用三种针法来学习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沙包。)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在认知、理解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尽管已经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可是甲班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三种针法,因此,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除了加强巡视辅导,还利用多媒体设备反复播放拍摄好的缝制沙包的手部特写录像,让学生在疑惑时可以随时抬头,得到指点,这样教师也就“分身有术”了。

乙班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在教学苏科版《劳动与技术》四下《钉纽扣》后,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攻针和回针的缝制方法,这时,如果再教学攻针和回针技能,就显得“炒冷饭”了。但如果对这三种针法简而教之,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真正掌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较好学生资源来设计课堂?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生成果,针对讲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时补充,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在学生掌握了基本针法后,通过几个作品的比对,使学生发现不同针法的优缺点,从而在缝制沙包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劳技教学的真谛是什么?在“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中,我找到了答案:获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机会,丰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作为劳技教师,我们必须在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劳动与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用螺旋式上升的“同课异构法”来建构有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新体系。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有删改。

上一篇:东信:花之术师 下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