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旗 富民 乐民上下功夫

时间:2022-07-01 07:20:11

在强旗 富民 乐民上下功夫

西乌珠穆沁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强旗、转人减畜创收富民、草原特色小镇乐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他们决心在强旗富民乐民上下功夫,实现西乌珠穆沁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依托资源优势。实现工业强旗。旗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壮大煤炭、电力、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中电投、香港华润、大唐国际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纷纷人驻。目前,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4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户。2009年安排工业重点项目26项,截止11月,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产值近60亿元,同比增长72.99%。1-11月,全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亿元,同比增长62.3%。同时,政府非税收入稳步增长,截止11月30日,政府非税收入累计完成4亿多元,增长93.21%。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存环境。旗委、政府把“转人、减畜、增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一是完善草畜平衡制度,每三年确定一次载畜量,每年2次入户清点牲畜,并实行嘎查落实草畜平衡奖惩制度,确保暖季、冷季牲畜头数分别控制在180万和100万羊单位以内。二是严格执行草场“三牧”制度,从4月10日起,对全旗2453万亩草场实施30天的春季休牧;扩大标准划区轮牧面积。对430万亩草场实行标准化划区轮牧;在国家重点公益林周边扩大禁牧面积100万亩,旗财政每亩补贴4.5元,使全旗禁牧面积达到390万亩。三是对草牧场经营权在本嘎查流转3年以上的牧户,给予每亩0.5元的一次性补贴,对牧业大户租赁无畜户、贫困户草场和采取联户经营模式使用草牧场的优先安排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拓宽牧民增收渠道。旗财政安排支牧资金3000万元,继续在接冬羔、良种牛引进和牛育肥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引导。现已签订冬羔加工合同3694户,总数达48万只。进一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肉牛育肥基地5处。鼓励牧民以联户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育肥产业,力争育肥牛5000头,引进良种牛5000头。

狠抓两转双赢。促进移民增收。通过转移牧区人口、减少牲畜数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牧民增收。按照嘎查的人口容量科学制定人口转移规划,根据牧民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一是对草场禁牧8年的转移牧户,在巴拉嘎尔高勒镇或巴彦花镇购买商住楼,政府对120平方米以下部分给予每平方米480元的补贴。二是为进城牧民安排20个出租车增容指标。并减免50%的经营权出让费。三是对牧区劳动力进行旗内免费培训,对参加旗外培训的给予每人1000元至1500元补贴。四是积极搭建求职者与企业对接平台,已达成就业意向2223人次。通过各项措施,稳定转移牧区人口3500人,到2011年,力争转移牧民1.7万人,使二分之一的牧区人口不再依靠养畜谋生。

促进就业再就业着力改善民生。旗委、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明确了为下岗失业人员实施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及贷款贴息等各项扶持政策。已使2016名再就业人员享受了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各类补贴447.95万元。涉及7966人,筹集首期小额贷款担保基金300万元,扶持下岗职工创业。在所有社区和苏木(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或事务所,形成旗、苏木(镇)、嘎查“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服务延伸到基层,实现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优惠政策落实以及劳动保障事务等“一站式”服务。根据企业用工情况,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共开展城乡各类培训120期、共6500人,培训后就业5000多人。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示范镇”等活动,实现了辖区所有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就业率达95%以上。

突出草原特色,人民安居乐业。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我盟召开为契机,全旗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亿元,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改造延伸镇区主次干道,完善居民区巷道和给排水管网,启动巴彦乌拉公园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的集民族剧院、体育馆、图书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大厦工程和综合医院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镇品味和综合服务功能,使城镇建设具有草原特色和民族特色。让群众安居乐业。

上一篇:高原唱响大风歌 下一篇:生态移民让咱过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