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时间:2022-07-01 07:15:34

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 本文分析了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及主要影响,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提出了针对不同评价内容的评价方法,为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字]土地整治规划 环境影响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71-2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上述环境保护措施都与土地整治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应在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法律上明确了市级以上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整治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避免、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建议。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土地整治活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已实施土地整治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环境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已实施土地整治活动主要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缺乏对生态环境因素的重视和统筹考虑,对整治区域内的水、土壤、植被、大气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系统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物生存环境及多样性。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平整工程、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影响生物的栖息、繁殖环境,使生态环境结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潜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存在,危及土地生态系统稳定。

(2)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可能发生变化,荒山、荒坡开发改变原有土层结构,影响了土壤结构和扰动地表等,这些对打破了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得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变的脆弱,特别是低丘缓坡区的开发易造成水土流失。

(3)影响景观格局。土地整治是综合性工程,其实施可能改变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从而对景观格局造成影响,忽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3.1 评价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体考虑,注重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针对性原则。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土地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和因子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还必须考虑其中主导因素对土地生态的决定作用。

(3)综合效益原则。土地整治活动受到环境、资金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工程措施必定要加大投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实现综合效益最佳。

(4)全程评价原则。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到具体整治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都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2 评价程序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对整治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初步分析整治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确定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内容。

第二阶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依据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因素,综合构建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评价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包括正面和负面),得出评价结论。

第三阶段:根据评价结果,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轻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件建设的要求,提出减轻和改善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第四阶段:编写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书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4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4.1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识别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包含多个方面:社会、经济、生态、景观格局等。具体影响见图2。

4.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治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部分或完全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选择土地整治规划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的筛选过程应注意选择最能反映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方面,易于获取相关资料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因子。

4.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整治规划内容丰富,根据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对规划总体目标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对具体任务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效益、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前后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量来评价。

(4)对分区土地整治安排的评价。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法,分析评价各个土地整治区土地整治方向、土地整治活动是否影响其生态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定位和环境质量。

(5)对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评价。主要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地沙漠化治理率和水域转化率三个指标来评价。

(6)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前后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来评价。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分析、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并拟定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措施。

土地整治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应着眼于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重视长远和潜在的环境影响,对考虑规划替代方案和减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5.2 建议

随着国家新的整治战略的实施,亟需针对不同整治区域特点,开展多尺度、多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同时拓展与土地整治相关联的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形成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研究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形成规范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指导土地整治规划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将一军,于海英,王晓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

[2]陈博宇,闫婓.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J],2010,(1).

上一篇:江西红山铜矿尾矿坝稳定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浅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