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异化现象的防范与克服

时间:2022-07-01 06:42:27

高校体育教学中异化现象的防范与克服

[摘 要] 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取得过辉煌与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近年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对新体育教学理念误解的现象,这些误解和偏差都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异化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异化现象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高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文章将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并对这一现象的防范和克服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异化现象 防范 克服

体育的异化现象

广义上说,异化是指个人与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相背离的现象[1]。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体育教学的成果与体育本身是相互对立的,这种现象反过来又会控制和支配参与者。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即个人对体育的需求和社会对体育的使用,显然这两方面具有不同的目的,而我们把体育教育看作是个人与社会目的相统一的工具,这必然会造成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必然会使教育本身远离其初衷,严重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1.错误理解新教育理念造成高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体育教育也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越来越多的高校强调尊重学生,并以以人为本,德育优先为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由于一些高校体育教育者对新教育思想的不全面的理解,使得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无条件、无原则地迎合和满足学生的要求,盲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理所当然的有了更多的权利,他们变成了上帝,比如, 有些高校为了突出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这反而导致学生过于放任自由,忽视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出现无序混乱的现象,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2]。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生活环境优越,这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过度的呵护,使他们缺乏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许多学生厌恶甚至拒绝高负荷的体力活动,在体育实践中缺乏主体意识,面对这种形式,过度的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只会使更多的学生拒绝参与体育运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盲目以学生为本的异化现象,使得学生理所当然的有了更多的权利,比如可以通过投票、打分等形式评价老师,多数学生对严格的老师会十分排斥,在评价时故意给不及格的成绩,这种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许多高校体育工作者不敢对学生过多的管教,甚至有些老师完全没有原则地迎合学生,出现了高校体育工作者与学生关系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组织和引导者,是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同样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体育教学活动。所以,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新教育理念的同时[3],还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共同作用,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这种忽视教育者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必然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

2.传统教育体制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异化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体育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传统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许多高校过分重视成绩,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专业课考试,学生评定奖学金、考研、考博往往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这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4]。而且一些高校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老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形式下,各专业课老师也会增加课程作业,更加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 这样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虽然具有憨实的文化功底,但却没有健康的体魄。虽然我国高校一直在推广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德、智、体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许多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繁重的工作,他们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最大限度地被利用, 这种传统的教育和评价体制,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各大高校必须转变教学和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改变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这种异化现象。

3.将学生的健康问题全部归结于学校的体育教育

众所周知,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参加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各大高校通过开展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校体育运动,切实做好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工作。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育实践中,一些体育教育工作者过度强调体育运动对学生健康的作用。甚至夸大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健康问题上的功能,把学生健康问题全部归结于高校体育教育,使得高校体育教育负担过重,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健康问题不是单单依靠高校体育教育就可以解决的,这是整个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高校体育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学生的健康目标的,我们不能将体育教育与健康问题简单的混为一谈,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其实,健康问题不能作为大学生综合发展的唯一标准,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先天条件、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等因素,而高校的体育教育只是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之一[5]。此外,学生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式是多样的,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密切关联的环境中,体育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承认它对学生健康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是学生健康问题的唯一决定因素。

4.高校过分注重安全导致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体育事故时有发生,并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治疗赔偿问题,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和经济压力,但体育运动自身具有这样的特点,伤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近几年各大高校学校为了避免承担体育安全事故的责任,尽量不开设难度和危险度较高的体育项目[6]。同时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为了避免教学事故,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得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得不到培养,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最终会导致整个民族的弱化,甚至造成更大的影响。

如何防范和克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1.强化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目前,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盲目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使得许多高校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以学生为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尊重,这种理念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充分说明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具体体育教育实践中,过度地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会使学生放任自流,降低和抹杀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使教育工作者失去对学生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降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使得体育教学中出现异化现象[7]。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使学生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拥有同样的地位, 要始终把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们要全面认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不要把它等同于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而要更加重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协调发展。其实,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者具有主导性,而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学统一体。我们既要坚持科学合理的以学生为本, 又要重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始终坚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导力量, 发挥师生的共同作用,协调好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保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科学有效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不断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有助于防范和克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高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素质,还应加强对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传授,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传授运动技能方面的知识时,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指导他们的体育锻炼,而在传授知识性的内容时,要考虑到是否对教学内容有理论性的指导,而对于素质性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3.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难度

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都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它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样式。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可以不断挑战、不断战胜自己,它之所以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样式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之一就是这个。这正体现了人类喜欢挑战并不断超越历史的天性,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以及对事物的不断追求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必要素质。体育运动本身是具有困难和难度的,这激发了我们的不断挑战的热情,是这项运动持续到今天,长久不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论你水平高低,是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我们都是平等的[8]。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参与进来就是一种自我挑战。投身体育运动并积极面对其中的竞争和挑战,对人生是一种收获,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益处。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体育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最终超越自我。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防范和克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无法避免的一个环节,我们不应该过于消极,只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认识新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调动学生、老师、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防范和克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我们就可以把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出现异化现象的因素降到最低,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山,郭敏,王健.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

[2]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体育学刊, 2005,4.

[3]陈少宇.中国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J].体育学刊,2004,4.

[4]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 2003,3.

[5]沈建华,张家喜.建国60年我国学校体育观的审视与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

[6]刘世军,张运亮,魏祝颖,李菁.普通高等院校网球教学中的极端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

[7]贾齐,钟远金.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学刊, 2005,3.

[8]韩玉彬,杨艳.关于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一些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

上一篇:项目式教育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安全预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