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思考,让数学课堂慢下脚步

时间:2022-07-01 04:06:48

立足思考,让数学课堂慢下脚步

[摘 要]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思维含量的活动磁场。教师要从繁琐的课堂模式中沉下心来,放慢课堂探究的脚步,带领学生在“慢”中经历过程,细细领会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放慢脚步 提升思维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89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逐渐放慢了课堂的脚步,让学生在“慢”中思考,一边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一边领悟概念的形成,深入数学本质,让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一、创设“慢”情境,激发无穷遐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加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慢”情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教学“平行和相交”时,我出示生活中的事物――高压电线、吊着两盏路灯的电线杆、扶梯等,让学生用直线表示出来,并找出哪些是平行的直线,哪些是相交的直线。学生认为,吊着两盏路灯的电线杆和吊灯的横杆确定会相交,扶梯的两条线段完全平行。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高压线杆(如右图)这两条直线是相交还是平行?为什么?”学生对此并不能确定。为此,我将直线作为教学难点,进一步引导: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学生认为,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此时我让学生在“慢“情境中想象:“这是两条直线,如果将这两根直线无限变长,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将这两条直线想象成孙悟空的金箍棒无限延长,使其能够穿过屏幕,穿过黑板,穿过课本,最终相交在一起。学生由此不但深刻理解了直线向两边延长的无限性,而且能够将直线的平行和相交结合在一起,体验到什么叫无限,什么叫相交,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立体。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慢”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自主体验展开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数学概念做了铺垫。

二、展开“慢”探究,迸发思想火花

在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初步形成阶段,有效的课堂探究能够促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教学中,教师慢下脚步,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和探究时间,就能让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高”时,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并深入理解圆柱的高,我带领学生展开慢探究:“第一层次,先出示两个高矮不同、底面相同的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直观感知两个圆柱体的不同。学生发现,圆柱的形状不同,一个扁扁的,一个高高的。第二层次,采用动画演示让扁扁的圆柱体上底面往上抬升,让学生观察圆柱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看到圆柱上下两个底面距离的变化过程,从动作的层面认识到圆柱的高就是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第三个层次,让学生想办法测量相同的圆柱体的高度,之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测量,思维异常活跃:有的将圆柱体横放,将侧面紧贴直尺进行测量;有的将圆柱体横放在纸上,再沿着两个底面圆周和纸面接触的地方画条短线,然后量出两条短线之间的长度;还有的用直角三角尺的直角贴近底面圆周,一条直角边紧贴底面的延伸面,另一条直角边紧贴圆柱体侧面,测量出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以上慢探究的过程,教师并不急于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一方面通过观察和比较,对圆柱的高有了较为直观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动手测量中强化了对“两个底面之间距离”的理解,有效建构了抽象的“圆柱高”这一数学概念,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来点“慢”交流,释放精彩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讨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交流,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数学课堂实现柳暗花明的境界。因而,教师不妨来点“慢”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展示思维,促进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我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出示6次称出来的石头的重量(如下表),让学生估算出大象的重量。学生分组动手估算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方法1,每个数都是300多,可以将平均数看做300,因而得到1800(千克);方法2,每个数都比300要多,因而可以看做是400,结果就是2400(千克);方法3,将每个数估做350,结果为2100(千克);方法4,超过350的看做是400,没超过的看做是350,结果为2000(千克)……通过 “慢”交流,每个人都凭借自己已有的估算经验展开思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让数学课堂绽放出精彩。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要慢下来,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热情,等一等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分析和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展现课堂的精彩。

(责编 童 夏)

上一篇:例谈小学数学课堂追问时机的把握 下一篇:“中国十年”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