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监督意识

时间:2022-07-01 03:39:23

如何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监督意识

摘 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安全防范、安全意识的形成、生产安全的基本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与监督意识,以期为相关管理与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防范意识 监督意识 提高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与前提。在企业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安全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效益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安全措施缺陷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的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这给企业与社会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与人身伤害。如何有效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此,加强有关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与监督意识的探讨,对于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安全防范

(1)做好对安全隐患问题的查找与排除是开展安全防范的基本前提。

提高安全隐患的整治力度。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对于现场出现的隐患问题要立即上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对于缺乏现场整改条件的,要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恰当合理的整改措施。由于隐患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在整改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复查,检验审核事故隐患的整改状况,从而避免同类隐患、同位置隐患问题的反复发生。对于隐患的整改过程要坚持持续性原则,将隐患整改纳入到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中,并建立隐患检查岗位负责制,提高全体职工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对于未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隐患整改的个人及单位要予以惩罚,对于缺乏安全意识及责任意识的个人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素养。

(2)隐患处理要坚持从细节入手。在企业生产中,由于安全隐患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其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很难被发现,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处理,隐患问题会逐渐扩展直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隐患处理时要提高警惕,从细节入手,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和规定对生产中的各项设备、各项环节进行检查,确保不安全生产条件能够被及时排除。[1]

(3)提高安全隐患认识。安全隐患问题是企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处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企业生产的整体安全性。任何事故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隐患条件,有的隐患条件会很容易发现,然而有的隐患条件却非常隐蔽,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则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安全隐患整治的重视程度,提高对隐患问题的认识,与各级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安全隐患的处理。

二、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职工安全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采用系统的方法原则才能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监督意识。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的措施有:

1.加强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

制度是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在生产管理中采取的违章处罚、技术交底、安全教育等措施都是为保证职工在日常生产中能够遵守规章、安全操作,在意识与行为层面上实现对安全责任的强化。因此,企业生产管理单位应当从基础做起,同基层管理人员与职工共同采取措施保障安全规章制度的实行。(1)做好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多样化、多形式的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开展安全生产及操作知识竞赛,定期组织相关安全生产模范进行安全规范及经验讲座,通过多种教育与培训活动使安全防范意识得以确立,从而提高生产的安全性;(2)做好生产前的安全交底与技术交底。在企业生产前,应当由专业技术人员与安全监管人员对职工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与安全交底,确保工作人员对生产活动中的各项工序、各环节的技术及安全要点都熟练掌握;另外安全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于生产设备中常出现安全问题的部位要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2](3)加强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部门要综合分析当前企业生产的管理现状,按照行业生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保证制度规则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以此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制约。

2.强化安全规则的执行力度

在安全规则制定建立完成后,如果工作人员未对规则形成积极有效的认识,便不能完全发挥安全规则制度的作用效果。虽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强制性,能够对未按照规定进行生产操作的人员实施处罚,但若仅仅从行为层面上机械的执行规章制度,仍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若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偏差,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在加强安全规则的制定的同时,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规则教育,详细介绍安全规则制定的重要性与意义,并分析各项安全规则细节的必要性,通过安全事例与事故引起的损失描述来让全体职工提高对危险源的认识,使职工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与操作。

3.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安全生产管理的最优目标就是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实现最佳的安全管理。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过程就是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要加强工作人员自觉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其在思想层面形成基本的安全意识,在理解认识安全规则的基础上自觉的遵守安全规则;要重视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工作人员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在安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安全隐患的发生与预防;要让工作人员了解生产操作环节的原理与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使其能够自觉分析危险事故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由此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

三、生产安全的基本保障

生产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不仅需要全体职工的规范操作与安全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督,更需要其他保障条件来促进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

(1)企业领导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通常来讲,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就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而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与企业领导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不断提高;相反,若企业领导只是从形式上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人员也只会从表面上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因此企业领导应当先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切实将“安全第一”的基本生产原则放在首位,对于安全措施为开展到位的要坚决禁止开工,对于未解决的安全问题要坚决不放过,时时刻刻强调安全问题,方方面面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到行为、从开工到竣工,将安全落实到生产中的每一环节,由此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4]

(2)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是安全生产管理直接操作者,而工作人员是企业生产的直接操作者,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是保证安全生产管理与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与监督意识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改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有关人员安全意识提高措施的研究,总结企业生产中的安全教育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从而逐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责任意识,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立光,杨朝明.抓好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职工安全素质[J].川化. 2011,12(29):62-63.

[2] 党浩宇.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提升职工整体素质[J].中国煤炭工业. 2012,13(14):74-75.

[3] 童隆坤.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J].金山企业管理. 2011,06(10):61-62.

[4] 赵宝凤.浅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生产的作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05(35):57-58.

第一作者简介:高云峰(1980年6月30日),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肇东市。2002年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化工工艺专业。2002年就职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管理。

上一篇:暖通工程施工中注意事项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有关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技术要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