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时间:2022-06-30 11:55:20

世博会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国家形象是一国国内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等方面情况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该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国家形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性,而且主观认知常常滞后于客观现实,这使得各国努力打造自身形象十分必要,也有着可能的空间。世博会素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之称,给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实力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也为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博览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集市文化,进人工业文明时代,展示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工业博览会也屡见不鲜,但直到1851年才第一次在英国伦敦出现世界性的博览会。当时的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技术取得划时代的成就,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强国,急于通过举办世博会展示英国的的强大与繁荣。第一届世博会举办得十分成功,参观人数高达600多万,主要展示的是工业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和雕塑制品,参观者由此欣赏并领悟到工业技术的神奇魅力,作为主办方的大英帝国还向世人展示了雄厚无比的国家实力,给世界留下强大的国家形象。此后,世博会成为定例,这也体现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从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将“荣记湖丝”送往英国展出算起,中国参加世博会由来已久,151午后的2010年,综合性世博会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举行。在这151年中,中国历史和社会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折射到世博会上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

在西方视野中,中国形象一直是复杂多样、不断变迁。中世纪的“契丹传奇”将中国描述为财富和秩序的世俗天堂,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则将大视为“社会公正、制度优越的楷模”,后来甚至有西方哲学家将中国美化为文化智慧精神和道德秩序的“孔教乌托邦”。随着中西方权力关系的转变特别是英国取得1840年鸦片战争的胜利,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日益暗淡,晚清帝国被视为封闭、停滞、邪恶、堕落的黑暗国度。然而,在很长时间内,晚清帝国依然沉醉于以自己为中心的想象世界中,坚持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皇帝是天下共主,地大物博的中国不需要与夷狄互通有无,对自己的形象并无清醒认识。

晚清帝国闭塞无知,没有了解外国情况的兴趣,也排斥对外交流,自然不会重视所谓展示“奇技淫巧”的世博会。在1851年的第一届世博会上,有部分中国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参展,但大多数是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们组织选送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对外有所开放。但是1866年第一次被邀请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总理衙门还是委婉拒绝了,任由民间商人自发参与。1873年,在奥匈帝国的一再请求下,晚清政府才勉强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参与世博会,而民间商人参与热情还是不高。总理衙门对外国博览会和国内商情了解不多,外交人才不足,经费有限,遂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税务司办理。总税务司赫德组织了中国的首次官方出展,中国展品引起公众强烈兴趣, “凡来观者,交口赞誉”,奥匈政府还向中国参展者颁授勋章。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如此尊重,清政府十分满意,海关税务司承办世博会事务由此成为惯例。尽管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世博会得到了一定的弘扬,但这只是西方人选择展示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为了避免外国评委对中国手工艺品产生厌倦感,海关税务司还展出了一些自认为有趣的东西,像苦工、乞丐、娼妓、囚犯、衙役、和尚、鸦片鬼、小脚女人等展品暴露的恰恰是中国落后的一面,严重丑化了中国形象。实际上,由海关洋员承办并代表中国出席世博会,本身就是对晚清国家形象的极大损害。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识之士日益不满海关洋员掌控世博会承办权,主张清政府承办甚至是主办博览会,以更好地开启民智、劝兴实业。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开始鼓励工商业发展,世博会因“内可维持商务,外可联络邦交”开始得到重视。1904年,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参与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因赛事“有关国体”,在财政万分窘迫的情况下,清政府筹集到75万两白银巨款,派出一个多达500人的代表团,委任皇室贝子溥伦担任正监督,海关税务司则协同办理,改变了完全依靠海关派员和拨款承办参展事务的做法。此次赛会,中国还有一个特殊展品――慈禧像。在义和团运动后,慈禧太后在西方的形象不佳,被称为“全世界都在议论的残酷而无情的暴君”、 “令人感到棘手的老太后”,美国的公使夫人苏珊康格劝她展出画像以纠正外国人对她的不良印象,竟被慈禧接受。这可谓中国首脑的第一次对外形象宣传,观看画像者络绎不绝。最后,慈禧还将画像作为礼品送给美国。然而,这次博览会也有不少有损中国形象的事情发生,如美国工会阻扰中国建馆工作、中国馆工程质量问题、中国馆的辱华人物塑像、外国馆展出在华战利品,等等。留美学生在海外积极维护国家形象,多次与参展商和博览会游戏馆负责人交涉,最终成功撤下中国馆的辱华展品。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了此次博览会风波,指责海关洋员严重损害中国形象, “彼辈外人甯有为吾国保全国体之心”,要求收回博览会承办权的呼声再次高涨。晚清政府趁机限制削弱海关权力,商部逐渐收回世博会承办权,1906年还颁布了《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对筹办赛会进行制度化管理。

随着赛会承办权的恢复,中国的展品有所变化,在世博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也有一定改观。除了沿用海关搜集展品渠道,各省总督也提供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参展,商部还大力鼓动民间商人参展,中国展品的质量得到提高,奖牌数量增多。1911年,中国在意大利博览会上获得的奖项高达256项。在世博会上,中国主要是以“文化中国”和“农业中国”的形象示人,尽管没有先进技术和发达的工业,但凭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工艺制品在获得奖牌方面屡有佳绩,中华文化传布海外,中华民族自信心增强。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晚清官员李圭记载,在参观中国展品后,西方人士感叹: “而今后,知华人之心思灵敏,甚有过于西人矣!”

世博会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早期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像王韬、郭嵩焘、马建忠、郑观应等在参观世博会后都对西方技术和文明大为赞叹,写书撰文要求向西方学习。在《盛世危言》的“赛会”篇中,郑观应指出,晚清政府商务衰竭,国库空虚,事事不如人,事事受制于人,但却夜郎自大地说自己是大国。他还第一次提出应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1905年,出国“考察”的五大臣被意大利米兰吐博会深深震撼,回国后立即上奏折建议学习, “至于今日,朝野上下,深知贫之足患而讲求实业者,始渐渐出现焉”。由此,发展工商业,提升中囤的国家实力,改变中国的国家形象逐渐成为晚清朝野的共识。总之,参与或参观世博会后,晚清人士了解了时代潮流与中外差距,体会到西方对中国的歧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变革图仔,改变

中国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的落后面貌,实现与西方的平等,实现富国强民,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

然而,由于综合国力不足,晚清帝国的落后形象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1910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因为经费紧张,中国展品少,会场规模甚至不及小国摩洛哥。参观者张元济看到的情况是,参观中国会场的观众十分稀少且明显表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他愤懑地指责清政府是花钱招人耻笑。但张元济认为参与世博会对中国十分重要,西方在公开演讲和博物院中经常展示中国的短处和弱点,中国维护国家形象的有效方法是通过世博会尽力张扬,让西方人认识到中国素来就是文明国家,近来更加进步。然而,国家实力是国家形象的基础,晚清政府日薄西山,财政困窘,除了1904年拨出75万两白银参展,其他年份拨款都不过数万。尽管中国手工制品在世博会获得不少奖牌,但与西方日新月异的先进科技产品相比,中国展品的文化吸引力在逐渐减弱。1904年,痛感中国展品有损国家形象,中国报刊激烈争辩“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什么”,但除了传统文化和传统产品,中国实际上提供不了符合时代潮流的科技产品。

除了客观实力限制,晚清政府在有意识地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也存在诸多欠缺。最初,清政府参与世博会的动机主要是联络邦交,也就是将世博会视为某种应酬,轻率地委托海关洋员办理。1 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政府认识到世博会有利于“兴商”和“挽回利权”,开始予以重视,并逐渐认识到要维护国家形象,规定“凡有害风教卫生各种不准赴赛”。但是,与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相比,清政府对世博会的重视程度以及各项组织工作都不尽人意,如清政府不如日本有明确的学习、调查和宣传目标,也没有给予充足的资金,配备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专门人才较少,作风之下展品的收集与运送等各项工作纰漏较多。此外,中国的展馆设计和布局比较随意,在产品推介方面的工作也十分不力,说明书较少并失之粗略,而日本馆中的各种产品既有醒目的商标、英文招牌和物名,还有妙龄女子充当工作人员,甚至还在欧美刊登广告。因而,与临近的日本馆相比,中国馆黯然失色。

1911年,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走向灭亡,中国民国政府成立并迫切希望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同年,为了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决定1914年在旧金山举行世博会。但是,处于一战前夕的欧洲已经是战争阴云密布,英国、德国等国都无心参展,美国不得不在世界各地游说友好国家参加世博会,中华民国成为极力争取的对象。北京政府将参加世博会作为新生政权亮相国际舞台的一次绝佳机会,很快答应参展,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进行了精心准备,如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挑选有举办赛会经验的陈琪负责具体事宜。为了提高参展产品质量,事务局要求各省成立出品协会,各市成立物产会,协助征集展品。这次参赛还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众多关注,有的省市还自行组织了物品展览会,全国掀起了一股“赛会热”。在陈琪的争取下,北京政府有关部门还同意给予参赛产品免税和车船费七折的优惠政策,事务局颁发了《办理各处赴美赛会人员奖励章程》,鼓励全国各地的商人积极参与赛事,商人参赛积极性大受鼓舞。很快,事务局在全国19个省征集了展品10多万件,一共1800多箱,2000多吨,分批运往美国。在场馆建设方面,陈琪等人的工作同样十分出色,尽管修筑展馆的经费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心灵手巧的中国工人却在8个月内仿照故宫太和殿在旧金山海滩上建造了一座颇具东方情调的的中国馆,并得到博览会组织者的认可,在赛会后被移至旧金山公园永久保存。在博览会期间,中国的赛会监督处还注重加强对外宣传,印制了大量出品说明书,广为散发,以增加参观者对中国商品的了解。在巴拿马博览会上,中国展品的数量和展出面积都名列前茅,中国代表团在比赛中大获全胜,一共收获了1218枚奖章,其中位列头等的大奖章有57枚,两项均列所有参赛国之首,超出了第二名日本一倍左右。中国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在博览会上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荷兰驻旧金山领事评价说: “中国在会场所办之事极为美满,使各国都知道了中国的地位和出产,且中国人此次办事与欧美上流社会无二,共事六个月后,现在我已经极其信任中国人了。”中国在巴拿马博览会上的绝佳表现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乃至整个中国的印象,美国当地媒体还赞扬中国是“东方最富之国”、 “东方大梦初醒前途无量之国”。中国在博览会上的成功也增添了国内外华人的国家自豪感,一位参观者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 “赛会巴拿马,中国实业家,山川兴地宝,云汉绚天葩,霹雳开河面,平和祝海牙,锦标夺归得,宏我大中华。”

中国在1914年巴拿马博览会上大获成功可谓中华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华丽亮相,然而,由于国力衰弱和政局动荡,在此后的世博会上中华民国未能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展示国家的文明进步,也没有在赛会中再创佳绩。20世纪30年代,国难日深,经费拮据,国民政府不再出面组织参赛。1933年,中国民间人士决定自行组织参赛,在上海成立中国参加芝加哥博览会出品人协会并派出一个中国参赛代表团赶赴美国。十分难得的是,中国民间团体和人士还在芝加哥世博会期间反击日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损毁。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并成立洲国后,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因洲国没有得到国联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日本在世博会上雇佣美国人寇伦在科学馆演讲洲国问题,并展出南满铁路。中国参赛代表团会同当地商学界组成宣传委员会,针锋相对地在中国戏院内围绕中国问题发表演讲,最终迫使日本方面停止了演讲,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形象。1939年美国再次在旧金山举办世博会,中国也在受邀之列,因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国民政府没有精力也没有资金参加世博会,遂放弃参展。旧金山的爱国华侨决定自行组织中国展品参展,他们成立华商展览场总公司,发行股票,一共筹集到25万美元资金。世博会组织者修筑了面积较大的中国村,并发动华侨和中国内地商人组织展品。规模庞大的中国馆以及展出的精湛工艺品在海外树立了中国产品的品牌和声誉,也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与晚清政权相比,国民政府更注重借助世博会的平台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1933年,中国代表团总代表张祥麟认识到世博会“性质似贸易,实则重展览”,中国人更加重视展示中国百年来的进步和当下的新思潮和新艺术,作为中国最先进、最国际化的都市,卜海市政府还拨出大约5000元的筹办经费,将体现改城市发展进步的大上海市中心建设模型,闸北电厂、水厂模型,上海市电气事业历年发展状况统计图及上海市水上交通模型等作为展品送往芝加哥。与封建专制时代相比,中华民国时期的同内外华人对世博会的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何昕提

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危难时机民间人士还自发组织起来维护国家形象和宣扬民族文化。然而,与晚清时代一样,现代工业落后的国民政府在世博会上展出的还是以农产品、手工业品为主,中国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获奖产品主要集中工业和农业领域,工业产品少有奖项。在展示和推崇新科技、新发明的世博会上,中国还是主要依靠精湛的仿古工艺和异域情调取胜,中国积贫积弱的国家形象也难以有大的改观,在1915年世博会上甚至再次出现了展示中国人吸鸦片、、设妓院等不良现象辱华事件,在只本加快侵华步伐后,中国的身影逐渐淡出世博会舞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百年来的民族危机频繁和政局动荡不断的乱局,但社会主义中国向西方关上了国门,没有参与展示世界发展与变革的世博会,重返世博会是三十多年后的事情。在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参与世界发展与进步历程,1982年首次参加在美国诺克斯维尔举办的世界能源博览会。在新的时代,世博会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一个国家一个展馆,集中显示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1982年的中国馆以工艺美术品为主,辅以颇具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技术。尽管新中国还是依靠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文化成就取胜,但这次世博会的意义在于新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参与世界以及渴望国家富强。1982年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加各类重要的世博会,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繁荣进步,中国在世博会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断崛起的国家形象。在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和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上,中国馆均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和“最佳外国馆”。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等历史成就,更多的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等先进的工业技术,这显示了30多年中国的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

2010年,综合性世博会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举行,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次良好机会。尽管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遭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干扰,但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国将这次世博会办得有声有色。上海世博会可谓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展览会,高达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展出,就连认为世博会“过时”并在2001年宣布退出国际博览会局的美国也位列其中。展馆规模也是超前绝后,仅中国馆所占面积就大大超过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的总管面积。上海世博会获得世界瞩目,盛大的开幕式有2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并吸引了700多家国外媒体、600多家国内媒体的13000多名记者,博览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预计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在这次世博会中,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以城市化为主题,重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展现了中国城市化的规模、速度以及成就,充分显示三十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地方馆展出了全国各省的文化特色与发展成就,展现出一幅中国多元文化平等共处的和谐画面。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平台,中国不仅展示了雄厚的国家实力和杰出的组织能力,更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文明进步和文化包容的中国国家形象。当然,通过举办世博会,中国也意识到在改善与管理市容市貌、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以及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方面,上海与纽约、巴黎以及东京等国际一流城市存在差距,参观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显示中国公众素质和形象还有待提高,为了提升国家形象,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

总之,中国参与世博会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与一百年以来中国的国家衰落、民族奋争以及国家复兴的轨迹是重合的,在世博会上折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从支离破碎走向逐渐清晰,从封闭、停滞、落后走向开放、进步和自信。通过世博会,世界各国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而中国公众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世界和了解自身。世博会就像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西方人在打量着中国,中国人也开始审视并重新认识自己。

上一篇:建设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历史借鉴 下一篇:“十二五”时期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宜注意的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