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怀疑主义者的相信

时间:2022-06-30 10:25:50

上个月,我去南京的一所大学主持讲座。最后提问的环节,一个大二学新闻的女生拿到了话筒,她说:“第一,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再介绍这些关于成长的话,特别站着说话不腰疼;第二,你熬了这样大的一锅心灵鸡汤,和我们每天看的没有任何区别;第三,你自己说的话,你相信么?”她话还没说完,就被周围同学以“你这样会得罪蒋姐的”的眼神制止了。

但她说的话我其实一直在思考,尤其是最后一点:你说的话,你相信么?上一次问自己这句话是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高三时成功洗脑,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狂魔,在不锈钢杯子上刻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高考结束第二天,我去了四川。因为那年发生了“5・12”大地震,我去了北川,遇到一个中年人。他说自己是本地人,我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去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类的话,企图用正能量去感召他。

他最后大概实在难以忍受,就说了地震那天的事情。他和女儿在家坐着看电视,忽然地动山摇,因为他已经老了,跑不动了,就坐着等死。他女儿跑下了楼,可是,楼并不是直上直下地垮下来,而是从后往前倒。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压死。

在人生中大部分时候,我发现自己虽然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但是总在劝那些比我更悲观的人要乐观一些。生活是一半合理一半荒谬,一半快乐一半后悔,一半欢合一半悲离: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恰好是那些最容易被消灭和摧毁的东西,那些看起来很温暖的事情,往往被证明是一次被策划的活动,或者有一个令人错愕的反转。

我们做一个怀疑主义者,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因为怀疑让生活变得痛苦,所以人不得不去找一些理由去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比如亲人死去,人们就会劝未亡人:人死了,没有办法改变,可是活的人哭坏了身体怎么办?于是,人们因为相信自己的痛苦无法改变事情,就转移了注意力。

多疑的年代,并没有孕育出改变世界的人,反而孕育出了一大批盲目乐观的人。因为绝望是一劳永逸的,人们觉得无法改变,所以人们的相信变成一种惯性:相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信现在不好,但是以后一定会更好;相信自己的命运,一定会顺理成章地受到召唤,得到改变。励志话语和心灵鸡汤变得如此受欢迎,就像是因为太过痛苦,而不断地嗑药,因此一直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幻觉之中。

无论是怀疑,还是相信,都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义务。怀疑的目的是去发现那些能够改变的,相信的目的是为了挖掘不断被埋入尘土的人性光芒的碎片。怀疑与相信,都不是为了让人生变得更轻松容易,而是为了让人生变得更加艰难,有了反抗的道德立场和勇气。怀疑与相信,都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到达彼岸的途径。

无论怀疑还是相信,都只是一种貌似相反实则同质的情志、思维的结构。解构与结构的互动互补无非是为了让个人、群体与现实境况达致某种协调、熨帖。正如国人心智集实用理性与盲目迷信于一体,让历史与现实充斥着复杂暧昧。怀疑与相信同样是存在主义式的人生选项――“存在先于本质”,正是个人的自主选择决定其处世以及自处的方式,而这种选择如同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样,时刻警示人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与内心世界中求得明智与安适。

上一篇: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那点事 下一篇:只讲理,不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