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时间:2022-06-30 06:35:12

主题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教学必需课内外结合,努力构建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阅读量,丰富语感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主题阅读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拓展;方法;批注;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80-0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一个人,要想具有充实而圣洁的灵魂,具有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具有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只有靠广泛、深入的思考阅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主题阅读指导,构筑起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桥梁,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一、拓展补充,丰富文本

教材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是师生学习语文的工具,因此,教材并非只能局限于教科书。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局限教学范围,只是围着例子转。教师应把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巩固课内知识,又将课内培养的能力进行迁移。如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海洋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推荐《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来补充学生对海洋科学的探求之心;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为教学做好铺垫;如先让学生看完《三国演义》,再教学《草船借箭》,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景观可想而知。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地向学生推荐“同步阅读”,可以是套书,可以散篇,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主题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根据需要,把杂志、小说、报纸、影视、广告等引入课堂,丰富、扩展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学有兴趣,读有收获。

二、迁移方法,培养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他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不如教他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自读和自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从人物描写,体会精神品质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折射出他的内心思想,展现出他的精神品质。因此,阅读时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边读边体会,就能轻松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在美,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的技巧。例如教学《凡卡》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凡卡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边读边体会,感受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和不幸命运,进而体会出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从环境描写,想象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往往比较注重意境描写。有的在开头,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又传神的描绘,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则在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体会、辨析、感悟作者的用意。因此,在阅读环境描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章开头写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学生读完句子,从中获得“时间、天气、事情”信息,老师追问“寒冷的夜晚,最冷的不是呼啸的北风。而是为什么在大年夜,有家却要流浪风中?”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思考,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3、从写作方法,掌握表达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5-6年级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式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倒叙、对比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再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并让他们把此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精彩片段朗读,细细揣摩;也可以引导学生先看单元导读、文章导语、课后资料袋,再阅读课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4、从批注入手,习惯与方法并进

阅读的开始,多数学生是选择漫画、卡通、故事、小说。他们拿起书,往往是走马观花,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生字生词一跳而过,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也是囫囵吞枣;读完书,吸收甚微,消化不良,写起作文来也头疼……

“读书不得法等于没读”,“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让阅读深入孩子的心灵”。[2]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教给学生各种批注式阅读的具体方法,如解释、概括、质疑、联想……让学生运用批注,走进书中,走近作者,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莫放拦路虎”的良好习惯,阅读才能有质的快速飞跃。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各种做批注的具体方法:遇到难字、难词,拿出字典翻一翻,标下注音,写出意思;遇到喜欢的语段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动笔勾画出来,写下感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带着疑问反复读书、反复探究。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感染和训练,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发生转变,提升到“品读优美语段”、“体会深刻含义”、“评价人物”、“谴词造句”“写作方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学会细细地品读,反复地咀嚼,批注感受和体会,再进行交流分享。通过日积月累,阅读过程体现为一种有思考、有积累、有收获的阅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都(下转第281页)

上一篇: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