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与选择 实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

时间:2022-06-30 04:19:01

尊重差异与选择 实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

[摘 要]文章从高中教育价值出发,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尊重差异与选择的基础上,围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作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通过核心素养可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设置,探讨了学校选修课和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路径选择和实践尝试,并指出学校管理机制的重构与创新可以保障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适合学生的教育;核心素养;差异与选择;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机制重构

高中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作为初等“小成”教育的继续,高中依旧要学习语言、科学、人文、艺术……但学生从单纯的“学知识”,逐渐转变为“学方法”,具备独立学习的初级能力;从单纯的“看世界”“听世界”,逐渐转变为“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眼界随之渐宽,自我渐进独立;能将思考的结果,融会联系,从历史理解当下,从外邦反省本国。在此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客观和多角度地去看、去想,把知识变成经验,把跟着学变成自己学,逐步成长为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又兼具国际视野、善于学习又勤于学习的卓越青年。

作为高等“大成”教育的前奏,高中要经历十八岁,之前的稚嫩少年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要求。三年中,理解、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准则,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知道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行为。言行举止,能够准备把握自己作为子女、学生、成人等多种角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承担,最后平稳地从自然人走向合格的社会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深化课改、创办特色示范学校的过程中,针对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问题上,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选择怎样的合适教育和选择怎样的课程作了逻辑的思考,并在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分类、分层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理念先导,学校课改实践的顶层设计

2010年始,学校围绕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内涵发展的目标,教代会通过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性规划(2011-2013年)》。由于规划详实、具体,设有达成检测点,操作性强,比较好地引领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化,2012年我们将办学愿景描述为:办一所令人尊敬的高品质学校。同时,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了重新梳理――从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转变为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对理想的杭师大附中学生的形象作了设计: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这就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育人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德育提升“三自”精神,课程满足选择需求,教学适合学生发展,办学格局融合多元文化的学校特色发展思路。

学校特色发展思路和理想学生形象的确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明确了终极目标,但缺乏可操作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以及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十大核心素养以构建课程体系(见图1)。围绕核心素养设计的学校课程体系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使促成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成为可能。

二、积极探索,选修分类走班教学的路径选择

在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适合的教育要以适合的课程为载体。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主要采用分步进行:首先在数量上下功夫,着力于多样化和选择性;其次在质量上做文章,着力凸显课程的提升智慧、融合文化、塑造人格的功能。

2012年以来,在规范办学,即每周不超过39课时,每天保证体育锻炼1小时等的前提下,我校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开发,通过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难度,改变教学进度,并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案,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对选修课程则进行了校本化建设,构建了具有附色的12类课程,开发了5大特色课程群。在总结2012学年开设百余门选修课程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校2013学年第一学期又开设162门选修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48门(占选修总课程的29.63%)、兴趣特长32门、职业技能64门(占选修总课程的39.51%)、社会实践18门。选修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

1.秉承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架构5大特色选修课程群

5大特色选修课程群包括: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以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和以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为核心的公民课程群。

2.课程的分层分类设置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条件

我校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学校课程分为本部课程、新疆部课程和国际部课程三类。同时在每类中又对体艺、人文、经济、理工、出国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3.学校开发课程时最大化利用高校等校外优质资源

我校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引进10门通识类大学先修课程、3门实验类大学先修课程,并与其互认学分。学校从浙江大学引进3门实验类大学选修课程、1门通识类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更多了解大学专业,明晰自身生涯规划方向。

4.学校创造性地设置实践周,集中开设职业技能类课程

我校已与杭州市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利用实践周开设了28门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还通过走校的方式,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优质技术、设备资源。

三、突破惯性,必修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尝试

近几年来,我校生源结构表面呈现扁平化状态,但事实上学生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特殊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会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无差别的教育,既抑制了基础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会加重基础差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兴趣以及其他个性差异基础上,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和独特性,开始对必修科目进行分层走班教学。2013年9月,我们选择了语数外3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的走班试点。根据各学科特点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由备课组统一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2014年,我校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色示范学校,更是浙江省“必修分层走班”教学的试点单位。我们对学生的所有必修科目进行了分层走班教学。将学生分为学习能力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形成了具有杭师大附色的分层走班教学体系。

1.分层原则:兼顾学科能力与兴趣,体现动态与递进

分层走班教学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我校的分层不是简单以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进行,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能力倾向、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5个方面的综合,也就是说我们同时兼顾学科能力和兴趣。例如,学校编制了高质量的测试题来测试学生的学科能力,取多次测试的综合成绩作为指标;还结合教师的观察(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来判断其对该学科的兴趣甚至发展的趋势)和一些标准化的问卷来判断学生大致的学科倾向。

分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所有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所以,我们对学生分层并不是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学生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层际调整,采用双向流动的模式,鼓励每层的学生都积极递进,但是也允许跟不上的同学向下一层次调动,让各科学习更适合他,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分层实施: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新的教学体制

在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分层走班教学改革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转变,即关注教师的教学如何能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作业布置等方面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体现因材施教。

对于A层学生,突出“扶”字,让他们学会学习,对学习充满信心。同时要注重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拓展类的知识,可以尽量减少,教学更加细致、耐心,多做一些个别化的指导。布置的作业与课本上基本知识点相近,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对于B层学生,突出“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学习上尽快上路,调动学习积极性,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尽量完成《学科指导意见》中的发展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做到保B冲A。相对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讲练结合,遵循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的原则,落实每个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布置作业时,兼顾加强知识点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训练。

对于C层学生,突出“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能完成《学科指导意见》发展要求以上水平的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考试达到A。相对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让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预习、复习、拓展。在布置作业时,要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即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进行横向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强化多元性

分层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是必修走班的一个总原则。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调动学业水平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伤害学业水平低的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评价时,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学习的结果。重点考核学生的进步、变化和发展,多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向高层次目标迈进。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习的过程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模块学分认定考试成绩、课外活动与实验参与程度等。例如,学分认定A 层占 40%,B 层占 50%,C层占 60%。学习的结果指学校统一组织的模块考试(考查)成绩,模块考试在学分认定中A层占60%,B 层占 50%,C 层占 40%。

四、精细高效,学校管理机制的重构与创新

学校的改革,最终必然会触及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如何改变与当前学校变革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如何形成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既能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又能促进个体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发展、家校联系等方面对管理机制进行了变革和创新。

1.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

采用从传统管理学中照搬来的金字塔结构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很多有效的决策和指令。为此,学校实行年级工作管理小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繁杂层次变为校长、年级和教师3个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完善成长导师制

深化课改背景下的分层走班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存在,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促进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无漏洞,我们构建教师双岗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成长导师指导的“三位一体”的走班管理体系,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这就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工作难点,促进改革的有序高效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我校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10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跟踪,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3.制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教学班配备任课教师以及对他们的评价要综合考虑,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提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4.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多样化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铺设更多的教师培训路径,聚焦课程研发、教学执行两大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借助校外的合作型力量,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执教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5.引导教师自我定位,促进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公平地安排合适的教学班级。给予教师空间,给教师选择,让每一个教师朝着自己的梦想,运用自己的智慧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立学校课程研究所,建立学校课程网,加强导师的梯队化培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6.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是从职业道德、工作量、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业绩等方面全方位评价,覆盖教育教学各方面。二是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主管领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评价。三是教学成绩不再与教师的个人评价挂钩,改为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7.建立家校互动的学情反馈机制

学校构建必修走班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五、结束语

通过这几年的深化课改的实践,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一人一课表,学生间选课差异度显著,知识结构明显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建立提升自尊、自信、自强的“三自”精神的德育模式,彰显育人本性

通过建立课程德育导师制和学生自主成长的“三还”学生管理模式,关注细节,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努力提升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2.构建了满足多样选择的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10大核心素养,联结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规范、科学,内容体现分类分层,重点关注学生的公民素养和人格提升,课程数量达到183门,为学生充分选择提供了可能。

3.创立了促进有效学习的教学系统,凸现了教学的适切性

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建立起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系统,学、教层次体现分层与分类,学、教方式凸显自主与探究,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同时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障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4.培育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提升了文化的融合度

文化育人,利用节假日、各种交流和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和认同,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通过核心素养建立独特的多元课程体系,给学生选择,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并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进而成为自信的个体、成功的学习者、负责任的公民,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

让改变发生,改变已经发生。在深化课改的道路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不断探索,实事求是,尊重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

上一篇: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价值 下一篇:浅谈课堂即时评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