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美学教育

时间:2022-06-30 03:59:03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美学教育

【摘 要】从渗透美学教育、拓展美学视野、培养美学欣赏习惯、陶冶美学情操等方面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美学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75-02

有些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水平较低、文化素养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就感缺失,容易出现思想纪律、行为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美育来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享受美和欣赏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应有的责任。中职语文教学是美学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关于美的教育,从各个方面来对中职生进行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美的塑造等教育,让他们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努力提高他们在人格、心智、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水平,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荣耀与自信。

一、依托课文内容渗透美学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不乏“美”的课文,如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爱情美。美的主体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展现,表达手段多样化,表达情感多元化,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性,这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功效。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这些文字的表面,看到其深层次的内涵,去了解什么是美。例如,朱自清的《匆匆》:“时光匆匆,日子一天天地在我们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我能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高楼纵饮,潇洒不羁,这是一代少年游侠的快乐生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活出自由,活出自信,活出自我。教师应该在教学的第一课就强调这一点,抓住时间这一匹奔腾的飞马,不要让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休闲中,要么纵横四方,云游天下,做个潇洒的“唐朝少年郎”;要么埋头于一隅,做个从从容容、踏踏实实的耕耘者。对中职生而言,就是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技术本领。正所谓“美是生命”,生命之美在于让自己活出精彩。

在“美”的众多看法中,还有一种叫做“美也就是善”。在中职语文教材诗歌《千万别挤》中,狄更斯说:“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它,你应当问之无愧。”《善良》中,王蒙对善良的诠释是“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乐观。”“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善良,何其伟大何其美!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这种善的美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养成善良的美的意识。

生活的美处处都有,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木屐》的父爱、《履痕》的母爱、《飞船即将陨落》的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对祖国的爱……这种爱就是生活,这种爱就是美。“美是生命”、“美是善”、“美是生活”……美实际上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种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让学生了解了美,领悟了美,体验了美,就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那种美好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向善、向真。如在教学《雪花和樱花》这首诗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诗中感悟一种高尚的“美”,雪花本是白色的“冷血”之物,在此诗中,它是邪恶的象征,它的寒冷就是一把刀,任何生命都抵抗不了它的摧残,但面对这种邪恶,有没有一种爱可以包容它呢?“热情的樱花吻着冷酷的雪花说:‘我要教会你学会爱’。”包容是一种更高尚的品质,面对敌人的冷酷、残忍和暴力,我们更需要大度和宽容,用高尚的宽容之心,让冷酷的雪花融化,“融化在樱花的花心里”。以花心喻人心,樱花的包容乃人心的包容,使学生明白:包容不等同于懦弱,包容是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大爱。让他们领悟了这一点,就是领悟了爱之美、生活之美、善良之美和生命之美,从而激励他们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树立建设祖国、报效人民的正确人生观。

二、在教学中辅以课外读物拓展美学视野

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篇目,可以拓宽学生的美学视野。我国文学浩如烟海,世界文学更是如繁星璀璨,文学能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走进我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殿堂,让他们尽可能地接触我国的名著: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铁凝的《哦,香雪》《麦秸垛》,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丰乳肥臀》;外国的名著如《简·爱》《哈姆莱特》《基度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文学名著具有最经典的美及教育功能,如在铁凝的《哦,香雪》中,山区女孩香雪和她的伙伴们甚至父辈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她们所住的大山。有一天,火车通到了他们那里,大山与外面的世界联通起来了,香雪和她的伙伴们通过火车与外面的世界沟通起来了。香雪的形象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人的形象,等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家的思想解放了,经济发展了,美的思想回归了,人格的魅力就提升了。从中职生的角度来讲,在他们的心灵里,这样的文学形象是有渗透力的,文学力量的潜移默化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灵洗礼。从某种角度来讲,甚至可以说能够重塑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曾经贫乏的灵魂重获生命。适当补充这些课外篇目,让中职生从这些文学形象中审视、剖析中国历史,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帮助的。其他文学名篇如冰心的散文诗《繁星》和《春水》中思想的教育性和哲理性,也是从生活、社会各方面给读者以不尽的美的启迪和感悟;鲁迅的《狂人日记》、铁凝的《麦秸垛》、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丰乳肥臀》等都以各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的真、善、美,庞大的容量及深刻的思想,对中职生来说,这些都将是十分有益的与“美”有关的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职生如果在提高精湛的专业技能之外再拥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一定可以成就其魅力无穷的人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欣赏习惯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少而简单易懂,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要从这些少而简单易懂的课文内容中挖掘出其深层次的美的东西,让学生自觉地感悟和品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欣赏习惯。“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这是一段描写残酷战争场面的文字,前几句写战争的环境,天空有月色还被黑云淹没,暴雨肆虐还裹挟白色的雪花,黑的云、白的山、黄的月,一系列冲突的色彩,渲染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恐怖环境,再辅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 ”这样的悲凉之声,从声、色两方面来衬托下文“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的残酷场面。毋庸置疑,这段描写关于战争场面的文字,是有色彩、有力量、有震撼力的,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富有力度的美,能唤醒人内心的正义力量,能够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一个普通人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凌霄花是美的,鸟儿的歌声是动听的,泉源是可贵的,高山上的险峰是庄严的,作者在这里以反说正,“不像”、“不学”、“不止”以否定之词,让这些具体的意象更强烈地烘托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痴爱之情。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活得有多潇洒、有多富裕、有多少权力,而是在于他为社会、为大众做了多少事和多少贡献。中职生因为文化底子较薄,文学素养普遍欠佳,缺乏比较高尚的审美观,学习目标性高度不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容易有成就感,人生价值指向性不是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努力从思想上,从美的、有意义的事物上给予中职生引导,挖掘有思想、有意义、有美感的文学作品来给他们阅读。美的文字能表达美的情感,美的情感能够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向美的高尚追求,让他们目标明确,情趣高尚,行为脱俗,从而成为一代真正有文化、有思想、有魅力的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四、陶冶美学情操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美。教师要通过多搜集语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觉去发现美、享受美,从而陶冶美学情操。文本教材《木屐》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父爱,《履痕》中的母爱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母爱。中职生(包括一切学生)往往观察不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点滴之爱,他们接受了别人(如父母、亲友、师长等)之爱,却不知道感恩。美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善良之心,让他们潜移默化,也尽快成长为一代有爱心、懂得感恩的新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之爱的体验人人都有,当学生看到那些以深沉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爱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会再次翻起爱的涟漪,爱的美丽能让他们的心灵更加纯朴、真诚。

在文本教材《月是故乡明》中,作者笔下的“月”,“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起来了。”故乡的月亮不见得与别处有什么不同,但如果包含了情感,月亮就各有各的不同,故乡的月亮总是明亮的,因为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最美,月亮美是托词,故乡美才是真的!学生们自己心目中故乡的月亮如何?不妨让他们回到家乡,在屋门上凝望天空,当一轮新月出来时,让他们去想想,故乡的月亮是不是特别明亮、特别美丽。中职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人生阶段,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问题往往涉及性的成熟、人性的迷惘、交友、恋爱、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等。教师是他们身边的长者,给予正确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娱乐、生活和审美等,在教学中,从美的教育开始,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热爱生活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等,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功效。爱护一棵芨芨草,因为每一棵芨芨草都曾为大地的繁荣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欣赏他们的美,给予他们关注,从而让爱从他们的心灵中升起,逐渐扩大,溢满心扉。因为发现美而学会爱,因为学会爱而尊重友谊、尊敬师长、尊敬父母、热爱祖国。

【参考文献】

[1]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智杰.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及其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4(4)

[4]万潇潇.论语文美育与人格塑造[D].扬州大学,2004

[5]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甘 璐(1969- ),女,广西田东人,田东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江月阳)

上一篇:邻接权制度与数字图书馆研究 下一篇:略论高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