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疑云

时间:2022-06-30 03:42:57

电磁辐射疑云

摄影 | 成舸

穿过居民区的高压线会带来致病的电磁辐射吗?电磁辐射与健康的关系仍是疑云,当信息部分缺失时,公众只能凭“疑罪从有”解读。

看上去,沈琪手里握的“HI-3604低频电磁场综合测量仪”就像某种球类运动的拍子,实际上,它是一台专为工程师、职业卫生学者设计的高级仪器。

每次北京电力公司的“公众开放日”,科技信息部工程师沈琪都要举着它。从一座变电设施走向另一座,沈琪身后跟了一票住户和记者,他高声念着电场、磁场读数。

但围观者望向他的目光却不友好。在他们眼里,沈琪是代表电力部门来给电磁辐射“洗白”的。

家园保卫战

可以理解,没人愿意呆在高压线下当白鼠。直到2009年7月,云南大理州宾川县尾村的86名村民都还在极力想要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尾村农田之上的第一条高压电线,在1997年架起来。村里人抬头看看挺开心,“感觉被重视了”。2006年,当大理供电局的高压塔和高压线再一次准备通过尾村时,村民们却手握农具,将锋利的一端对准施工人员。

2006年以前,“电磁辐射”的说法已被一个外出打工的村民从城市带回,在这个闭塞的小村落快速传播。人们回想起近些年出现的怪病:杨财胡的大脑神经系统痴呆症、董先角的心脑血管硬化⋯⋯

一纸诉状,云南省环保厅被推上被告席,要求撤销《220KV大理―剑川送电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行政许可。

质疑点在人与高压线的间距上:只有22米,够安全吗?法律的回答是―在2008、2009年将两次上诉驳回。云南省环保厅一份监测数据显示,高压线距尾村20米处,工频磁场为0.120μT~0.131μT(1μT=10-6T),相当于手机的磁场强度;工频电场为0.179~0.017kV/m,相当于普通家用电热水器的电场强度。其中工频指工业上用的交流电频率。

2004年8月,在中国首例电磁辐射环保听证会上,沈琪也作为电力部门的代表在场。记忆里,小区拉着标语横幅―“高压线不入地,休想进入百旺施工”、“抵制电磁污染,还我美好家园”。沈琪心有余悸,“那是场控诉会”、“人们眼睛狠狠瞪着,像要把你吃了”。

但最后,北京市环保局还是允许高压线架在了百旺家苑小区上空。因为工程符合《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辐射小于工频限值100μT。

当时有媒体报道:“北京电力公司所架设的是220KV高压输电线路,根据电学常识,高压输电线导线周围的工频电场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并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新知客》记者发现,这个所谓的“电学常识”在相关专业书籍中找不出支持的证据。

“电子雾”恐慌

稍微查阅一下初、高中物理课本,就能帮着找回关于电磁辐射的一些记忆。

作为物理概念,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辐射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它还有一个略带美学意味的别称“电子烟雾”。要是一切电磁波可见,而且太阳、雷电、通讯基站、高压线、手机、微波炉以及人体自身这些场源统统释放能量,一时间,这个世界可能变成雾气氤氲的桑拿房。

这间桑拿房里频率错杂:X射线―1017Hz到1020Hz,雷达―108Hz到1011Hz,手机―上千Hz。而高压线使用的工频只有50Hz或60Hz,这意味着,一个晴朗夜晚满月的地面辐射能量都比它大2000倍!

在20世纪70年代,一张吓人的照片发表在美国一家杂志上,照片里,一支没有电源的荧光灯在高压输电线下闪烁青白色的光。住在高压线边上的人看了照片,直觉反应是“完了,有辐射!”

其实这幅暗示电磁辐射的画面没有任何意义。充气氖管在高压场作用下发光是一种简单的物理现象,电气工人都十分熟悉,它能反映出的事实不过是:这里存在电场。

“工频电磁辐射被过度炒作了!”沈琪抱怨。他推崇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工程师杨新村的一种观点,认为“工频场不形成有效的电磁辐射,应该与高频辐射区别考虑。应拒绝采用诸如‘电磁辐射’、‘电磁波’一类不适宜的笼统术语。”

祛除了神秘感,高压电磁辐射还有多可怕?致癌只是传说吗?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基本认可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工频磁场致癌性的分类:2B(该物剂怀疑对人类是致癌性的),排在“对人类致癌的”、“可能对人类致癌的”两类之后,证据最弱。

在2B这一类物质和现象里,还并列有汽车尾气、盐渍蔬菜和咖啡。

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以WHO为名头讲解电磁辐射的书,多半是由杨新村牵头译介的,如《WHO推荐的电磁场防护法律范本》等。

标准VS标准

“符合标准但不一定安全!”在公共场合,曹兆进凭这一句话就足以亮明身份了。

他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员,由于意见相左,同电力部门多有龃龉。又因为力推“电磁辐射有害论”,在有些人眼里像个不可知论者。

在中国,能用在工频场上的电磁辐射防护国家标准一直空缺。如果按现行的行业标准评判,《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所要求的限值是100μT,与WHO认可的国际非电离防护委员会(ICNIRP)的标准一致。

但曹兆进认为标准还不够严,理由是:瑞士政府规定的这个限值是1μT,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的规定是0.4μT,意大利三个地区甚至规定小于0.2μT。“虽然欧美有些比我国要宽松,但因为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等原因,我国公众实际接受的电磁辐射暴露水平比欧美高。”

他援引了多个惊悚的流行病学案例,比如,IARC发现,居所50Hz/60Hz电力频率超过0.4μT的儿童白血病研究中,风险增加了一倍。但流行病学上的个案不能作为确定“因果关系”的证据,WHO曾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表示,不支持这种关系。

“科学具有不确定性。”沈琪说,他的工作也因无解而无奈,但北京人口和发展的速度明白摆着,“厌恶工程”不能停。

“电力部门、科研单位、老百姓⋯⋯争执背后代表的是各自的利益。”张世友发现这里水很深。他是北京一家民间机构的负责人,这家机构会应市民之邀,对高压电磁辐射入户测试,可能是国内小区电磁辐射社会调查最早的行动者。

是电磁学的问题吗?

国内发达的互联网似乎没给电磁辐射的科普帮上什么忙。公众发现自己步入了一个怪圈:疑虑逼着人上网找路,结果真假信息鱼龙混杂,反被误导,加重了“电磁焦虑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网络上,所谓“电磁辐射对人体五大影响”的一段话被大肆报道,并胡乱摘引。原文如下:

“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3.电磁辐射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5.电磁辐射可使男性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没有任何前提,这段文字孤立地出现。事实上,从几Hz到几百GHz,不同频率的磁场,对人体作用机制和影响大相径庭,但这一关键事实被模糊掉了。以第3条为例,要真正对胎儿发育、男性生育能力产生影响,只有在1MHz~10GHz的波段中,人体感应产热达到2~3℃时才会发生。

当信息部分缺失,公众只能凭“疑罪从有” 解读, 因此, 这段文字被许多人等同于“高压电磁辐射对人体五大影响”。

相比分散于各个小区BBS上的讨论热情,专业论坛显得冷清。《新知客》记者几次登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组建的网站“电磁辐射与健康”,页面所显示的在线人数都在个位。

包括高压线在内的电磁辐射,早就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南京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对《新知客》记者所发的牢骚,恰恰是现状的映射:“怀孕的人买一个围裙,有用吗?单从保护、防止有害辐射来讲没用;但是如果有人就是因为这件‘防护工具’取得了心理平衡,又有什么办法呢?”

上一篇:对话 第9期 下一篇:辐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