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时间:2022-06-30 12:49:02

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摘 要] 创新课堂教学是一个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指的是把创新理论精髓引入当前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为能“首创前所未有”而奠定坚实的基础。重视和研究创新课堂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56-1

认识和把握创新课堂教学目标渗透的深度、师生互动的幅度、程序递进的坡度、知识迁移的广度以及思维聚散的效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从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一、创新课堂教学目标渗透的深度

从义务教育目标体系的横向上看,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传统课堂教学突出的是以认知为中心,它重视学科具体问题的分析,轻视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渗透;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重视文化智能导学,忽视学科知识与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际间的沟通;重视学科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只服务于认知目标,以保证认知目标的完成。所有这些,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弱化。

二、创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幅度

传统课堂教学观“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过分强调单调乏味的“填鸭”注入,使学生成了被“修理”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练。“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这种师生的角色错位、教师的主导越位和学生的主体失位现象,导致师生的创新意识被压抑,个体的生命价值被抹杀。

其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理交互形成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教师成了教与学的促进者和学生学习伙伴关系中的一种来源;其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互动氛围。他们对学习成功者赞许,对学习困难者帮助,对学习失败者友善,力求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其三、师生情感的真诚交流,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师生情动为基础。这是因为“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情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三、创新课堂教学程序递进的坡度

所谓程序,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就教学而言,它指的是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其特点有:(1)过程的完整性。整个学习行为所经历的过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2)阶段的层次性。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就各具不同层次的要求。由于涉及的学习活动范围不同,相应的学习程序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从宏观上讲,知识的学习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从微观上讲,阅读一篇课文一般按照总――分――总的顺序。(3)步骤的可操作性。学习程序告诉人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行为程序十分具体明确,便于操作。(4)环节的内在逻辑性。学习环节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逾越,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需按照一定程序进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阐述程序教学原理时指出,要使有机体最有效的掌握某种行为,必须通过一系列递进的近似结果向所要求的最终最复杂行为前进的巧妙程序。

四、创新课堂教学知识迁移的广度

知识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知识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利用知识迁移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机械记忆,生搬硬套,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创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迁移通常包括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的迁移;二是不同学科课程知识的迁移;三是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本未能包容的知识的迁移;四是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迁移。课程教学知识的广泛迁移,把原来的几种知识联系起来重新组成一种综合知识,使其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并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思维聚散的效度

思维聚散的效度,指的是思维经过聚合、发散达到的有效程度。创新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由聚合到发散,由发散到聚合轮流交替、和谐统一的过程。聚合思维是在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找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构成创新思维的基础。

――思维更活跃。创新课堂教学的思维聚散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不仅能从正面深入思考也能从反面进行假设,还能“班门弄斧”,挑战权威,经常提出不同凡响的新问题和新见解。

――观察更细致。观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源于观察。经过思维聚散训练的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比较分析法,他们通过对事物内部本质属性的比较,抓住特征、找出差异,并“从这一点想开去”,产生了思维的悟性和灵感。

――想象更丰富。创造课堂教学思维聚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求异思维显得更加新颖奇特。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钟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做广告,看实效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