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场所空间探究

时间:2022-06-30 10:39:43

【前言】老社区场所空间探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84-04 1 前言 过去的几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活动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由于其常用的粗暴手段造成了诸如场所文脉缺失、邻里活力减弱、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城市问题。反观“城市孤岛...

老社区场所空间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武汉汽发社区,深入发掘其场所空间特征和构成要素,探讨其对人行为活动影响、社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助益作用,进而为注重社区文脉继承、场所塑造的老社区改造和新社区建设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场所;场所空间;老社区;社区改造;武汉汽发社区

Abstract:The paper explor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s of space in Wuhan Qifa Community through visit and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discussed its effects on human behavior and good atmosphere of communities. And thus to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to the renovation of old communities and built of new ones which focus on community context inheritance and place construction.

Keywords:place;space of places;old communities;renovation of communities;Qifa community in Wuhan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84-04

1 前言

过去的几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活动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由于其常用的粗暴手段造成了诸如场所文脉缺失、邻里活力减弱、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城市问题。反观“城市孤岛”般存在于林立高楼中的老社区(图1),它们展现着城市发展的足迹,凝结着市民的生活记忆,成为了区域内独具特色的场所。与周边新建住区相比,也往往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

场所是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z)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空间研究和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简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它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1]。场所空间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元素,体现出一个场所的特征[2]。通常包含建筑空间、街巷空间、其他功能空间等、人群行为活动等。

2 社区概况

汽发社区位于洪山区光谷商圈核心地带(图2),武汉汽轮发电机厂从50年代末开始,在此建设了共40余幢家属楼。社区周边企业、高校集聚,又有较大租金优势,吸引了许多外来打工者、自主创业起步者、学生等前来租房,并在社区内形成了小饭馆等商业设施的集聚,吸引了周边的大量人流。

3 场所空间特征

3.1建筑空间

从建设年代来分,汽发社区内民居建筑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为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不同年代建筑具体分布以及建筑面貌如图3所示。建筑形制和汽发厂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息息相关,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特色。其建筑形式、特色、质量等要素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

3.2街巷空间

3.2.1 尺度及标识性特征——尺度宜人,标识性欠缺

汽发社区多3~6层的建筑,主要街道宽度3~5m,大部分街道的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的比——D/H的值小于1,呈现出一种略封闭的状态,行走的感受较为舒适。尤其是街道两侧种植了大量梧桐树,秋日时红砖金叶,分外美丽。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小空间内,社区居民之间容易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社区街道上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氛围。

同时,行列式的建筑排列以及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加之建筑的高度相似性以及楼栋号标记不清等原因,社区空间的标识性较差,缺乏节点性建筑及空间。但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和改造,还是呈现出许多饶有趣味的空间要素,下面就一些居住行为、心理对街巷空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3.2.2家务行为对街巷的影响——以晾晒竿为中心的交往空间

社区原来没有专门的晾晒设施,居民便自己制作三角形撑杆,进而形成了房前空地上的晾晒空间。这个空间也逐渐成为了邻里交往最频繁的区域之一,人们在晾晒衣服时很容易形成逗留、相互交谈的行为,也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帮助收取衣物等)的社区氛围。

这些空间是半公共的、亲密熟悉的,在方便居民互相了解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居民集体的责任感[3]。社区在近些年改造过程中也保留了这些空间,并设置了专门的晾晒设施。以晾晒竿为中心的交往活动仍保持着活力(如图4)。

3.2.3居住需求行为对街巷的影响——“私有化”的公共空间

屋内空间狭小,出于人口增多、生活起居多所不便,所以因一楼用地之便选择小范围地侵占一定的公共空间:一些宅前空地上摆放了沙发、椅子等家具(图5a),有些家庭便搭建了雨棚(图5b),甚至铺上了地毯,形成了一个“私有化”的前院(图5c),有的还利用尽头的围墙等形成了几家共有的小院落(图5d)。

这种行为改变了空间的性质和权属,把半公共的空间变成了半私密的空间,加强了空间的领域感,也如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所提及的,为街道提供了“柔性边界”,街道的“刚性边界”与“柔性边界”给人的空间感受对比如图6所示,前者给人以排斥、冷漠的感受,只能快速通过。而后者则能引起人驻足,甚至可能会坐在门口的老人寒暄一番,给人以亲切感,无形之中行成了空间的吸引力。但考虑到侵占公共空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评价这种行为:

(1)前门的座位

首先,那种只是摆放了椅子,进行“闲坐”、“观看”这种自发性活动[4]的行为是无害的:天气好的时候,在自己家门前观看街道上其它人的活动,照看在外玩耍的小孩等,都是十分愉悦的事情。在此过程中,进而引发了更多的交谈、打招呼等社会性活动,有利于促进邻里关系,提升空间的活力。

(2)半私密的前院

然而单纯将自家东西摆放门外,侵占公共空间,则对会对空间使用造成负的外部性影响。首先侵犯他人的利益,引起邻里矛盾,其次由于公共空间变成了半私密的空间,公共活动的频率和类型也会减少,也不利于空间活力保持。但如果这些空间的权属本来就归一楼住户,没有了侵占公共空间的问题,这种篱笆花园式的半私密空间可以起到促进人们“滞留”的作用,促使人们在过往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活动,可以对户外生活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4]。

3.3商业空间

3.3.1商业空间特征——功能复合、规模尺度小、开放性强

汽发社区热闹的商业氛围是保持其社区活力的重要源泉。由于来自居民和周边市民的旺盛需求,汽发社区形成了种类丰富、单体规模小、开放性强的社区商业特色,消费水平低、整体经营良好(如图7)。①功能复合:这里小餐馆、小店铺联成片,其经营类型以餐饮业为主,形成了一定的集聚。其他类型如菜场、烟酒副食、美容美发、服装加工售卖、修配服务等社区服务设施以及台球室等休闲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②规模尺度小:其商业空间主要沿社区主要道路两侧布局,兼有流动性摊位和固定性营业场所,建筑高度一层为主,内部空间狭小;③开放性强:社区商业完全向外界开放,吸引了大量周边市民,购物、攀谈、用餐、玩乐等不同年龄不同活动行为交错或同时发生,提升了社区活力。

3.3.2商业空间的社区功能——促进交往、提升活力、保障安全

(1)促进交往

居民在使用商业设施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交往行为活动,由于汽发社区内部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其商业的多样化也就有利于社区原住民与租户、与周边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外,由于社区店铺规模小,具有特色的经营品种、稳定的店主和客户群、以及适宜交谈的空间尺度,因而也容易成为交往发生的场所。

(2)提升活力

商业空间也是人群容易形成集聚的场所。这不仅有需求因素,也有着环境行为学的解释:人们往往倾向于繁华热闹的地方,社区中可看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的街道和空间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汽发社区中各种小炒店经常将桌椅摆放出来,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在街边把酒言欢、好不热闹!随着汽发美食城的初步规模形成,汽发社区的场所特质与共同记忆也离不开飘香的小炒了,每到吃饭时间,街边小巷就会此起彼伏地响起锅铲的摩擦声、老板娘的吆喝声以及吃饭的人时不时爆发出的欢笑……这也是武汉市井文化的生动阐释。

(3)保障安全

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了街道的安全感,如果街道富有生气 ,就会令人们向外张望,形成“街道眼”,构成一定程度的共同防卫,抑制犯罪活动发生。在汽发社区,街边的小店里总是有站着或坐着攀谈的老人、妇女,他们就起着“街道眼”的作用。笔者在调研、拍照时总是会有人上前来询问目的,但即使是出于好奇的询问对于可能的犯罪活动也会有抑制作用。

3.4人群活动

由于行为活动参与者的生活方式、行为特点、兴趣爱好,汽发社区内的活动透露出大众、通俗的特点。交往、交谈等行为明显要多于新建住区。其邻里间不时透出“大家庭”的氛围和世俗生活化的气息。虽然其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人越来越高的标准与需求,但是其内里蕴含的许多历史沧桑、集体记忆与场所的特征和精神,也是无法忽视和不能抹去的(如图8)。

4 场所空间元素总结

根据调研以及上文进一步总结得出汽发社区的场所空间元素,如表2所示。

这些元素叠加组合,通过综合作用产生汽发社区特有的场所空间元素关系,包括商业与居住区并置的功能形态,小尺度单元建筑中的生活形态以及社区中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街道记忆等,这些层面的关系促使了汽发社区的场所特征,也是工业企业家属区变迁的真实写照。

5 社区场所塑造思考

5.1建筑空间的文脉沿袭

在老社区改造或新建过程中,保留、提取建筑原有邻里空间组织、材质使用等方面的元素,同时通过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等的塑造,沿袭老住区中和谐的邻里关系,避免粗暴的拆除、新建后,由完全陌生的场所感和冷漠的邻里关系所带来的“公寓病”。

5.2街道“柔性边界”的设置

为街道创造“柔性边界”,使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有事可做”,进而提升街道活力。如在楼道入口设置一些紧邻住宅并能遮风避雨、观看街景的良好座椅等设施;给一楼住户安排半封闭的小花园;安排具有可进入性,甚至可以进行自己种植花草等活动的公共绿地。

5.3社区商业的功能强化

在社区商业的设置,尤其是现在许多新建住区的商业服务综合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保留传统街巷的经营模式要素:尺度亲切宜人、功能复合多样、开放性强,与城市有机融合。应相对集中地布置多种业态的组合和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各种生活和服务需求,吸引多样化的人流以及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增进邻里交往,提升社区活力。

参考文献:

[1] 洪亮平. 城市设计的历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杨雨璇,杨洁. 旧社区改造更新中的场所重塑——以成都市曹家巷社区改造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5).

[3]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M].译林出版社,2005.

[4][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上一篇:滨水区城市设计浅析 下一篇:预应力薄壁轻型钢结构缺陷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