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育硕师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30 10:35:51

河南省体育硕师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硕师计划”在提高我国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改善农村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立足于河南省“硕师计划”培养体育学科师资人才的实情分析,探讨实施效果、探究存在的困局并探寻破解的措施。以期从区域性视角出发,研究完善“硕师计划”的发展策略,为河南省乃至同质性区域相关部门与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运行策略。

关键词:河南 “硕师计划” “硕师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06-02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和公平化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的实施无疑是我国在创新农村教师培养与补充机制、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有效方法,也是拓宽优秀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的宏观层面,即探讨政策的执行力、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课程设置、质量保障等方面;而缺乏微观层面,如对某一学科具体视角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正是基于此,以河南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2010级体育“硕师生”的培养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河南省“硕师计划”培养体育学科师资人才(以下简称“体育硕师生”)的实情分析,探讨实施效果、探究存在的困局并探寻破解的措施。以期从区域性视角出发,研究完善“硕师计划”的发展策略,为河南省乃至同质性区域相关部门与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运行策略。

1 河南省体育“硕师生”的基层工作与学习状况

1.1 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实情

调查发现硕师中从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职比率为45%,兼职体育工作比率为15%,合计比率为60%,而非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人数比率为40%。说明虽然有完善的“硕师计划”推荐制度,但“硕师生”在基层工作岗位的现状却与“硕士计划”实施的目的有偏离。

1.2 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的学习情况

任教期间的学习是保障“硕师计划”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是保证教育硕士顺利毕业的关键,同样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对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参加过学习,但深究发现所谓的参加网络学习与集中学习是指参加学校或地区的“国培计划”网络学习与地区组织的地方性学习,并没有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2 体育“硕师生”的集中学习

2.1 “硕师生”的困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硕士学位性质中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论文,一般需要学习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其中专业课依学科教学方向的不同而不同”。“硕师计划”培养的教育硕士同样应该符合教育硕士的要求,那么,这里就将基层工作中所遗留下的问题放大:一年的时间需要完成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且要完成毕业论文,给“硕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培养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硕师生”的论文往往以工作实践为主体,但现实是实践与学习的脱节,加之“硕师生”系统方法的缺失,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很难对自身产生帮助。调查发现课程安排较多、缺乏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工作的指导效用差是“硕师生”关于集中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2.2 体育“硕师生”的推荐与培养

《通知》中规定:“硕师计划”推荐学校包括本省(区、市)内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硕师计划”专项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培养学校包括本省(区、市)内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等学校。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体育“硕师生”的推荐与培养是统一的,即推荐与培养单位是一致的。当然这样做便于“硕师生”的管理,但从人才流通方面看却是消极的,且培养单位学科建设水平的不同很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2010级体育“硕师生”虽然仅仅是河南省“硕师计划”的一部分,但在他们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硕师生”亲身感受却具有普遍性,且对于体育这一薄弱学科而言问题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家“硕师计划”顺利推进的同时,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基础环节必须予以重视,关注体育“硕师生”,必须做好教育部门、“硕师生”、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三者间的协同配合。

3.1 强化教育部门的实施措施

3.1.1 加大“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

2010年“硕师计划”的推荐与培养学校数量分别为86所、73所,由此可见“硕师计划”的实施是在有选择性的高校进行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对这一类高校群体做好“硕师计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参加单位的积极性,对高校的培养质量提出严格要求。

3.1.2 完善教育部门的监督职能

监督机制的完善包含两个方面:政策与实施。对于“硕师计划”而言,相应的监督政策已较为完善,而在监督的实施方面存在空白。只有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护“硕师生”的合法权益。

3.2 发挥体育“硕师生”的主动性

3.2.1 注重自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体育“硕师生”的现状来看,较强的综合素质是适应“硕师计划”的关键。在现今的农村学校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任务是“硕师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这与“硕师计划”的目的存在偏差,但这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客观事实。多学科的教学能力成为农村体育教师开展体育工作的前提,因此体育“硕师生”及农村体育教师的早期培养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

3.2.2 “先客后主”,盘活全局

农村学校体育的薄弱学科地位不仅仅表现于师资的薄弱,更重要的是人们体育意识的淡薄。接受现实,并不等于向现实服输,体育“硕师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育潜能,“从点做起,以点带面”。这既是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最好回应,也是对未来农村学校体育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好积累。

3.3 加强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的互动

3.3.1 实现学校间的衔接

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间良好的衔接是保证“硕师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培养能够使“硕师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依据教育硕士培养要求的同时,要结合“硕师生”的实际,实现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的沟通。

3.3.2 注重培养方法的实用性

“硕师生”就职期间的学习以远程培训与暑期集中培训为主,但就现状而言远程培训的可实施性以及有效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而暑期集中培训的方法在实际中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究其原因监督制度的缺失是关键,监督的结果应保证“硕师生”能够接受应有的教育,以及享受政策规定的权益。培养的实施是培养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完善培养的方法体系必须实现与“硕师生”和就职学校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黄小芳.“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3-45.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09.

[3] 周淑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分析[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下一篇: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