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时间:2022-06-30 07:37:54

如何让语文课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就认为,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的一种活动,并进一步提出要把这种探究对话当作产生思想、创造知识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教学变成儿童研究的平台。这些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但努力让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这点却是相同的。对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和谐、民主、探究的语文课堂,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呢?

一、建立共同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动

要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认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习共同体”由座位相邻的4~5名学生组成,以尊重个体差异与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它能让学生形成以倾听他人心声为基础的相互学习关系。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主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提问,敢于就探究的内容展开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提升知识水平,促进学习进步。

教学《 望洞庭 》这首诗时,我在学生自学诗歌后布置练习:“你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洞庭湖的美?请选择一两种景物,说说感受。”这个练习在各“学习共同体”内开展,学生在谈到洞庭湖的美时感受各异。

生1:我觉得洞庭湖的美在于有皎洁的月亮高挂在空中。

生2:洞庭湖的美在于柔和的月光洒在湖面上。

生3:美在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生4:我觉得美在水平如镜、波光粼粼。

生5:清澈的洞庭湖水和柔和的秋月就这样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朦朦胧胧,多么和谐宁静啊!

……

在“学习共同体”中,他们互相合作,分享知识、分享资源,各自的学习需要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如果学生把自己在“学习共同体”内的收获拿到课堂汇报时,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尊重和认可每一个学生的思考成果。

二、学会倾听:让课堂充满灵性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一种倾听与对话。教师的耐心倾听是唤起学生自主意识、积极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教师要倾听学生回答的问题,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给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放飞的机会,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充满灵性的课堂。

在教学《 争论的故事 》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兄弟俩的争论,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① 自主学习。读读第三自然段中兄弟俩的对话,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② 小组合作。把对话部分读给组内同学听听,一边读一边演一演兄弟俩争论的情景。在小组汇报朗读后,我引导学生倾听同学之间的对话:“你们听出来了吗?兄弟俩为什么争论呢?”“兄弟俩因想法不一致而争论。”“请分别说出兄弟俩各自的理由,并说说刚才我们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学生通过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兄弟俩争论时的样子,如兄弟俩面红耳赤、怒目圆瞪、唾沫横飞……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朗读时就变得有声有色,从而把兄弟俩争论的激烈情况表现出来了。通过师生对话,再现争论情景,最后学生都充分理解了“争论不休”的意思。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倾听,学会从别人的回答中开拓思路,从而让自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去体会文本。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要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明白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能及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进行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向深入。

三、学会探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现实的复制,也不是先验形式对现实的强加;相反,它是两者之间的中介—— 一种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促成的构建(或再建)。皮亚杰强调再构和转化,通过经验的不断再构,促进人的发展。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因而教师和学生是探究伙伴。只有使教学转变为知识创造的过程,每一个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我在教学古诗《 池上 》时,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反复读这首诗,思考并回答:“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脑海中会出现小娃可爱的形象。在小组交流汇报时,有学生从“偷采白莲”中感受到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这时,我通过追问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小娃‘偷采白莲’,还能让人觉得可爱呢?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小娃偷采白莲时是怎样的情景?”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诗歌,从而挖掘出文本的内涵。有学生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感受到小娃的天真。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小娃知道自己偷采白莲被发现了吗?小娃已被别人发现,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如果你是大人,你会责怪小娃吗?为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小娃的天真可爱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就能对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能唤醒学生求知探究的冲动。通过问题和干扰的刺激,学生的结构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同化和顺应,将组合起来产生的变化,转化为新的更为复杂的结构。在这个结构“自动调节”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丰富的创造潜能。

四、创设难题: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拓展

要让语文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就要创设难题,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拓展。“学习共同体”能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冲刺与挑战“高水准”的难题。在冲刺和挑战难题的过程中,大家“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倾听互相帮助,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应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教学古诗《 游园不值 》时,学生在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有挑战性的问题:① 反复读这首诗,首先思考诗人“小扣柴扉”却“久不开”的原因;接着,发挥想象,假如推开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② 小组讨论:你从诗中读懂了作者哪些心理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后,给出了答案:

生:可能是主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了。

生:因为主人在睡觉,他睡得正香呢,所以没有听见敲门声。

……

师:大家的想象可真丰富。再进一步想象,假如推开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

生:我看到园子里各种各样的鲜花争奇斗艳。

生:园子里还有一个池塘,池面上有几只小鸭在自由自在地玩耍。

生:靠着墙边的地方,长着那株高大的红杏。

生:枝头上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生:春意盎然。

生:春光烂漫。

……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齐读一读吧。

学生一个接一个的发言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发现,这些发言体现了他们思考的轨迹。有了“学习共同体”,学生的发言就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吸纳别的同学的意见后产生的。教师不断在课文的关键处、疑难处提问,不断设置思维障碍,就能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对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更高层次提升。

总之,只有构建和谐、民主、探究的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三维目标,才能让语文课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 南通226500)

上一篇: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创设的策略 下一篇:学前教育“春天”背后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