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参赛方案)

时间:2022-06-30 04:04:09

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参赛方案)

城市绿色森林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方便、更多选择的文化体育中心

⒈规划方案构思说明

⑴森林广场

本设计为整个用地提供一个人们能在其中自由行走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森林。

①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与通过颐和园万寿山的南北轴线的交汇处。我们设计了一个在城市空间形态上与上述两轴线上诸节点(颐和园、天安门广场、西单文化广场、中华世纪坛)相似的森林广场。

②森林广场的设立,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周边稠密的居住区提供了一个最恰当的城市空间。

⑵地面和边界

本方案将整个用地看作是一个均等的界面,采用多种质感的、人们可在其上活动和行走的地面,并将其进行随机安排,最大效率地运用土地,并为赛时人员疏散提供最大的空间。在远期规划中,整个用地将没有阻挡人们行走的边界,它将成为一个与周围城市空间全面融合的市民活动中心。

⑶浮动的岛

本方案将用地内的各类设施设计为一个个在绿色海洋中的岛屿,这些岛屿在设计阶段是浮动的岛,所有的人都可以改动岛的位置,以便使其更合理,而这些改动将不会影响规划的构思。本方案是一个最易修改的方案。

⑷灵活性

本方案将树按8m×8m网格布置,并全部采用可行走和使用的地面铺装,同时四周全部开敞,为场地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

①活动内容灵活安排

设计者和管理者可以不受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在用地内安排各种供人们使用的设施和空间,各种质地的铺装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②奥运期间人行出入口的设置

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的考虑,随意改动观众出入口的个数和位置。

③停车场

根据使用要求可以随意增减临时停车场。

⑸布局

“岛屿”和建筑均南北向布局,以便和传统北京城市格局相一致,并且能达到节约使用土地的效果。

⒉功能布局说明

⑴赛时:根据本地块安排的三大赛事和赛时商业配套设施的功能要求,将建筑设施结合“浮动的岛”规划为四个分区,其中以三大赛事(棒球、篮球、垒球)为主题的三个南北向排列的矩形运动区面向复兴路顺序展开,并与西四环路形成迎向主要人流的扇形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举行大型比赛的人流集散问题。商业配套设施位于场地的东北角,位置相对独立,既解决了赛时商业设施自成系统与比赛互不影响、易于经营的要求,又为临近西翠路地区的大片居住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商业亮点。三个矩形运动区自东向西依次为垒球区、篮球区和棒球区。区域之间布满树木,有各自的路网和停车场,互不干扰。其中,篮球区居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另外,由于棒球区尺寸的限制,将一个棒球热身场置于邻近篮球区上。为使热身场与棒球比赛场连通起来,在主干道下开通了一个专门为运动员通行的地下过街通道,解决运动员与普通观众及车辆的分流问题。

⑵赛后:整个建筑格局仍沿袭赛时的规划布局,保留篮球馆和商业配套设施,拆掉棒球场、垒球场及附属设施,新建五棵松游泳馆、文化活动中心、商业娱乐中心及室外体育场。在新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包括下沉广场、路网、停车场等),保持赛时建筑用地的大小不变,将新建项目按使用性质进行组合,仍布置在赛时四个分区上。游泳馆与足球场、田径场组合在一起,建于赛时棒球区内;赛时篮球馆与新建商业娱乐中心及室外篮球场形成完善的篮球岛区。文化活动中心位于赛时垒球区上,并结合地形设计了一个可调节水面的水池,水池无水时为室外露天剧场。商业服务设施仍沿地段北侧布置,由东向西加建二期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案将篮球馆的商业娱乐部分与篮球馆主体分开建设,以形成独立的商业娱乐中心。其原因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开建设可节省一次性投资。

②分开建设可使商业娱乐设施不受篮球馆功能、空间的限制,易于使用。

③分开建设可方便独立经营,同时相互毗邻又可互通有无,结合管理。

⒊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说明

⑴地形

本方案本着“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将整个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为一个绿色的森林广场,各个建筑场馆掩映其中。结合使用要求,人工造园设计了三个下沉广场和三个人工绿坡,无论是下沉广场,还是人工绿坡都满足了人车分流的功能要求,同时形成了垂直立体的、无限延伸的绿色景观。

⑵气流

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技术,进行风环境的数值模拟预测。

使得整个体育中心内的每一建筑物的布局以及体形,均经过计算机模拟对其环境气流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分析,最终在人员活动区域产生最适宜的气流组织,避免了由于高大建筑物所造成的局部风速过大现象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科技奥运”这一主题贯穿于奥运场馆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⑶树

形成森林的树以8m×8m的网格均布,并可根据使用功能在2m×2m的范围内移动,使得树木排列既有规律,又避免了单调感觉。单元的确定充分表达了方案的灵活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可自由地在林中活动,不受以往大多数设计中绿带草地划分的约束,同时在紧急情况下,车也可驶入林中,可以说规则的树木排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有效、最不易破坏、最自由的城市绿色空间。

树种的选择考虑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及经济合理性,选用当地的常绿树和高大速生的落叶乔木。由于北京风沙较大,防风成为森林的主要用途,通过计算机风模拟试验,计算出本方案各区域的风速图,结合风速模拟图,规划调整树种及树冠大小,创造出良好的气候环境。

⑷地面材料

本方案地面均采用硬质铺地,无大片只供观赏的草坪和水面,按8mx8m网格自由铺设9种不同材质、肌理的地面铺装,包括卵石、石材、木材和间草铺地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整个森林广场的情趣,而且极大地表达了可选择性和可创造性,人们可自由地从事各种室外活动,并可对室外景观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不受旧有设计的限制。

⑸标识

本方案在森林广场中,设64m×64m网格均匀布置了一些标识构筑物。这些标识构筑物多为可移动、可拆装的报亭、冷饮亭、雕塑,甚至于只是一个室外亭台。每个标识都有明确的定位,人们可通过它们很容易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些标识可根据需要灵活取舍。

本方案提出的是一个灵活、机动,满足森林广场使用功能的标识概念。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2年7月

风速水平分布图/赛后

模型照片(二)

模型照片(三)

节点F

节点B

总平面图/赛时

鸟瞰图/赛时

绿化系统图/赛时

鸟瞰图/赛后

总平面图/赛后

绿化系统图/赛后

模型照片(一)

地形分析图

五棵松篮球馆

五棵松篮球馆

方位标识图

节点索引图/赛时

节点C

节点E

节点A

节点D

节点索引图/赛后

上一篇:建筑理论应当是开放的、服务型的、群体创造又... 下一篇:苏州河的梦想:上海S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