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时间:2022-06-30 01:18:05

浅议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描述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自我国成立以来,我国自然而然的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的划分,从而受到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限制。但带来的长期影响是:城市依赖于国家包办制度,而在农村却形成了围绕家庭和集体的供养。所以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虽然两者的相差点处在水平和方式上,但由于当时低水平的社会生活,再考虑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地区的特点,所以不会显出太大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社会保障这方面也改变了很多。但设定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了大量的农民群体,双重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附加到一系列的权利和利益的土地。从而要想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就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二、近几年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

首先,很多地区在面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上采取货币安置。但我国对于征地补偿标准也只是根据被征用地的原有用途进行补偿,并未顾及到土地的未来用途和价格,故对征地实行的是部分补偿办法;也有些地方实行的是留地安置,就是给失地农民留出一定面积土地,让其生活有所保障,这种方法能够让失地农民长期拥有土地增值收益,但也仅限于在人均耕地较多的地方实行。还有一些地方实行房屋安置,统一规划提供住宅,此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失地农民的住房问题,但也仅限于这个方面。

目前有两种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一种是招工安置,另一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一般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征地补偿费专门为失地农民而开办一些经营实体,但这些企业有很明显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钱地两空。同样由于安置方式过于单一,并且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很多农民失地的同时也失业了。据调查,失地农民获得就业安置的比重低于10%。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计划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形式逐渐替代了原来的计划用工方式,企业用人开始自主。而劳动保障部门一没有闲暇的就业岗位,二无权安置失地农民重新就业,三无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出台,对此也无可奈何。再者失地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在中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完整,在土地为基本收入来源的农村中,没有完善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没有完整的农村养老制度。所以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就是对于土地的保障,没有了对于土地的保障,农村养老制度必将趋于弱化。加上传统拆迁安置方式本身所存在的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得农村失地农民“老无所养”的社会问题更加的凸显。虽然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指示和指导精神,一些地方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更是相继出台了一些适应于本地区实际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健全。总结各地的制度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适用于小范围的制度,即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养老保障体系中。该制度的优点是:失地农民享受到了很健全的保障制度。缺点是:范围小,纳入的农民有限。另一种就是适用于大范围的政府统筹制度。即由政府出面,来对于农村失地养老金进行筹资。政府从财政中支出一部分作为保障金的运营资金,个人由被征地农民自愿缴纳或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所承担的费用。以此来建立一种适合于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是参加的农民,到一定年龄或者是缴纳的费用达到一定年限以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此项制度的优点是:覆盖面广,而且考虑了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每个失地农民都有自己的参保账户,账户中会按照同期城乡居民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来计算个人账户金。但是也存在其特有的缺点:实际的运作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空账户、养老金的支出收入不平衡等一系列的问题。个人由被征地农民自愿缴纳或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所承担的费用。同期城乡居民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来计算个人账户金。

医疗保险问题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面临的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原因在于此问题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将他们划分在有合作医疗的新农村体系里,是很不合适的。在另一个角度考虑,那些失去土地,并被转为城市居民的人们,大部分已经没有权利享受新农村的合作医疗政策,然而传统城市在各保险体系上并没有估计到这些失地农民。所以,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方面一直被忽视。他们仅仅得到的失地补偿费用,也只能维持几年的生活,一旦生活中需要交纳医疗费用,温饱又成了难题,这样看来,其实这些农民无疑被列入城市贫民的行列。

三、优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目前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失地农民政策制定中。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于不同省市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都有很多共同性的问题,但具体到某个地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践,要想了解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只有建立弱者生存机制,创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权制度,才能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应包括但不仅仅限于如下几项:

(一)最低生活保障

每个国家的每一个独立、自由的国民都该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权利。依据“土地换保障”的方法,社会保障必须对失地农民承担起延续土地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功能。例如:政府在把失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到城镇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范围;之后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完善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同时政府也要采取各种形式,倡议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很好的履行其社会职责。

(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现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最好的方式是以社会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鼓舞失地农民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让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同时筹集资金和缴纳标准等事项是建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假如单靠政府拨款、国民税收或失地农民自理的话都不能实现,而让政府出资、征地单位缴纳、农民缴费的三方相结合的筹集方式,就能有效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农转非”后的养老问题。

(三)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失地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故此,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就医水平,加大城乡医疗的对接力度,关乎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农村农民的艰苦的劳作条件,必须会导致农民身体素质的低下。农民在失地没有经济来源的基础上,一旦生重大疾病,几乎就是等死。故此,有关于医疗保证,主要就是建立健全大病保障体系,杜绝或者是减少类似状况的发生。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建立起特色保障制度,借助法制化管理,为失地农民的医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

目前失地农民大部分处于20-50岁之间,所以在我国完善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试想若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也就意味着在花完补偿款和积蓄后将面对着无法生存的危险。政府当积极努力的造就就业环境、提供就业信息,但当失地农民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是无法就业时,政府还应提供就业岗位或进行就业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按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可以适当鼓励建设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激励机制和配套体系,从而尊重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权。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难点,又是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因此,各级政府都应积极探索失地农民进行法律援助制度的新内容、方法,制定政策、颁布法律,增强执法力度制定政策、颁布法律,从而营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和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终能让失地农民也分享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周刚.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3):57-58.

[2]潘永明.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3):57-58.

[3]陈东旭.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价值工程,2010(5):232-233.

[4]陈学玲.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公共管理,2009(01):120-121.

上一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原因分析... 下一篇:浅议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