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30 01:10:21

“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5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8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2008年7月-2012年8月,本院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COPD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6月在本院内科门诊就诊及收住院的COPD患者进行筛选,并填写问卷调查表,将符合纳入标准且资料完整的342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中,男198例,女144例,年龄40~75岁,病程3~40年。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7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1]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和预防袖珍指南(2006年修订版)”[2]中关于COPD稳定期的诊断、分级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将COPD缓解期分为以肺气虚为主、以脾气虚为主、以肾气虚为主3种证型。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75周岁;患者处于稳定期或非急性发作期,连续2年均有发作,且每年发作1次以上;予以“三伏贴”治疗3年;自愿接受问卷调查;门诊资料较为完整;有固定联系方式,具有随访可能性;病程、病情分级不限。

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活动性肺结核、艾滋病、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血糖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皮肤对胶布严重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药饼 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2∶2∶1∶1比例磨成药粉,用鲜生姜汁将上述药粉调成泥糊状,制作成直径约1.0 cm、厚约0.5 cm的药饼,备用。

2.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每年三伏天治疗。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视天气的炎热程度,可略提前或延后数天,3次为1个疗程,观察周期为3年。所有病例在选择肺俞(双侧)、定喘(双侧)、大椎、膻中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择配穴:肺气虚选膏肓(双侧)、心俞(双侧);脾气虚选俞脾俞(双侧)、膈俞(双侧),痰多加丰隆;肾气虚选肾俞(双侧)、关元。一般选6~8个穴位贴敷。贴敷时,先贴选敷处局部按摩1~2 min,再将已制备好的药饼贴于各处。保留4~6 h,若患者自觉局部烧灼疼痛难以忍受,则可随时去掉,时间不到2 h的病例予以剔除。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安全性指标 一般性体检项目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应详细观测记录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消除方法及时间等。

2.2.2 疗效性指标 ①感冒或急性加重次数;②住院或急诊的次数;③每年累积发病时间;④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有关标准,对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胸闷、易感冒、气短程度及活动受限程度等症状按临床轻、中、重三级分别计2、4、6分,无则计为0分,治疗前后分别统计各项积分。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7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显效:观察期内(敷贴前及贴敷后1~3年)年度感冒或急性加重次数减少≥50%,年度累积发病时间缩短≥50%,咳喘、咯痰、喘息等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50%;有效:年度感冒或急性加重次数减少≥30%,年度累积发病时间缩短≥30%,咳喘、咯痰、喘息等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3 结果

342例患者中,有1例因发生过敏反应退出观察,视为无效病例,其余无不良反应发生。342例患者显效174例(50.9%),有效135例(39.5%),无效33例(9.6%),总有效率为90.4%。

治疗前后年度感冒次数、急性加重次数、年度累积发病时间、年住院次数变化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贴敷前与贴敷后1、2、3年的年度加重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贴敷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贴敷1、2、3年各项症状、体征与贴敷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COPD属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进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多以标实为主,缓解期则偏于本虚,主要分为以肺气虚为主、以脾气虚为主、以肾气虚为主3种证型。以肺气虚为主者表现为咳嗽、气短、乏力、易感冒;以脾气虚为主者表现为咳嗽、痰多、乏力、纳差;以肾气虚为主者表现为动则喘促加重,呼多吸少,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治疗总以补肺、健脾、纳肾为法,以使肺气肃降,气道通畅,则咳嗽止;脾气健运,则生痰无源;肾气摄纳,则吐纳有根,呼吸自如。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人必须顺时而生,应时而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即人应该顺从自然界的规律,春夏顺应生长之气,秋冬顺应收藏之气。其中所蕴含的“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最早的理论渊源。《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抵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持阴阳平衡的功能。阳气虚衰,则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而阳气不足正是COPD最基本的病机。因此,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运用补虚助阳和温里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敷贴治疗,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经过皮肤的吸收、经脉的循行,深入脏腑,直达病所,以驱散人体内的阴寒之气,使冬天容易发作的、难以治愈的咳喘性疾病,在三伏天提前得到预防性治疗,从而达到“缓则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本研究所用贴敷药物是以清代名医张璐的“冷哮方”[5]为基础。方中细辛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延胡索破血逐瘀,兼有平喘作用;甘遂泻水逐饮;再配以具有温中作用的姜汁,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温痰化饮而止咳平喘的作用。

贴敷穴位以背俞穴结合辨证取穴为主。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人体“巨阳”之所。肺俞为肺卫经气输注所在,可振奋胸阳、化痰平喘;肾俞、脾俞、心俞是治疗相关脏器疾病的重要穴位,而COPD中医辨证与肾、脾、心三脏具有密切的关系,故宜辨证取之;大椎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具有振奋人体一身之阳的作用;膻中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是宗气会聚之处,具有调理人体气机的作用;定喘为经外奇穴,善治咳喘,故此三穴与肺俞共选为主穴。此外,以肺气虚为主者选取膏肓,膏肓是治疗久病虚损的保健要穴;以脾气虚为主者选膈俞,取其“血会膈俞”之意,痰多加丰隆健脾化痰;以肾气虚为主者,选关元纳肾固本,共同以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目的。

COPD患者的普通感冒次数或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或急诊的次数、年度累积发病时间,以及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活动受限程度等症状、体征的变化能够客观反应其病情进展以及肺功能进展情况[6]。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三伏贴”治疗COPD前后3年的年度感冒或急性加重次数、年累积发病时间、年住院次数的变化,以及各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值的变化,客观评价“三伏贴”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冬病夏治“三伏贴”在预防COPD急性发作、减少发病次数、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肯定,且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与贴敷疗程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1-45.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执行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和预防袖珍指南(2006年修订版)[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3):230-237.

[3]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7.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5] 清・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85.

[6]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10诊治新进展[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8(2):10.

(收稿日期:2012-09-21,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全蝎与蜈蚣通络药对临床运用举隅 下一篇: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