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

时间:2022-06-29 11:14:52

论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

一、 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复制品在识别和使用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数字技术、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复制品在顷刻间可以被传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为了保护数据库制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数据库产业发展,必须对数据库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

第一,数据库经济价值和成本巨大。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作为信息集合体的电子数据库和非电子数据库可以使人们充分利用信息,解决信息冗余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数据库特别是电子数据库由于其具有存储量大、检索快捷、使用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成为了信息时代极为重要的工具,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第二,数据库的开发、制作和维护投资巨大。由于数据库系统的集合性、复杂性,制作一个数据库往往需要投入相当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投入就希望获得回报,如果不对数据库进行有力的法律保护,势必使得数据库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加大,必然会打击其积极性,不利于数据库行业的发展。

第三,数据库的复制非常简便,侵权行为极易发生。数据库的开发制作虽然非常艰难,但其复制却极为容易,而且成本低廉。这个特点使得数据库随时随地面临着被他人擅自复制和传播的危险。如果缺少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对侵权者严厉的打击,这种巨大的投入、付出与利益轻易被损害的巨大反差迫使数据库制作者不得不退出数据库产业或者选择采用技术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库,无论何种情况,最终损害的是数据库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传播。

总之,为了保护数据库制作人的利益,促进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必须用法律手段对数据库进行保护。

二、 欧盟特殊权利保护制度的建立

鉴于数据库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传统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不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转而寻求其它的保护方式。欧盟是世界上最早,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对数据库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的组织。欧盟颁布的《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在世界上引起的广泛的关注。

1988年,《欧盟著作权和技术挑战绿皮书》注意到各成员国著作权法对数据库保护的不同的保护水平,声明其正在考虑“是否建议引入法律措施,把数据库本身作为汇编物给予某种有限保护。”1992年4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Directive on Legal Protection of Database)议案,1993年10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草案。经过两年多的讨论,1995年7月欧洲议会终于正式通过了《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简称《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并于1996年3月11日正式生效。

到目前为止,尽管成员国在具体法律实践中处理数据库问题的方法存在各种差异,但是欧盟大都数成员国都已完成对其国内法的修改或者调整,对数据库实行了特殊权利保护。

三、 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的具体内容

(一) 特殊权利保护的条件

根据《指令》第1条和《立法理由》的第14条、20条的规定,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的对象是电子数据库和非电子数据库。《指令》第7条第1款规定:“各成员国应为经定性和/或定量证明,在数据库内容的获取、检验核实或表述输出方面做出实质性投入的数据库制作者规定一种权利,即制止对数据库内容的全部或经定性和/或定量证明为实质性的部分进行进行摘录和/或再利用的权利。”第7条第4款规定:“不论该数据库是否符合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保护条件,第一款所规定的权利均有效。不论该数据库的内容是否符合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保护条件也均为有效。”

可见,在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要件上,数据库只要符合实质性投入的标准,就可以得到特殊权利的保护。这种“实质性投入”既可以是质上的,也可以是量上的;可以针对数据库内容的获取、检验核实,甚至是表述输出,而不必要创造数据库的内容。

(二)特殊权利保护的范围

《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既保护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也保护无独创性的数据库,既保护电子数据库,也保护非电子数据库,可见受特殊权利保护数据库包括任何形式的数据库,其范围相当的广泛。

受特殊权利保护数据库的范围并不是无限扩张的,《指令》也对此作了限定。《指令》理由陈述第17条后半段规定:“录音或视听、电影、文学或音乐作品本身均不在本指令的保护范围之内”。 理由陈述第18条中说到“对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并不影响到其内容的现有权利”。 可见,对数据库本身的保护和对其所收录的材料的保护二者是独立的,数据库特殊权利的存在,绝非等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单纯的事实或数据,也不应导致作为数据库内容的作品、数据或材料本身产生新的权利。

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也不延及计算机程序。《指令》第1条第3款规定:“本指令所规定的保护不适用于制作或运行电子数据库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这些计算机程序由专门的关于计算机程序的指令予以保护。

(三)特殊权利的权利主体

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规定数据库特殊权利的权利主体为数据库的制作者,即对数据库的制作有实质性投资的人。《指令》理由陈述第41条对数据库制作者做了解释:“数据库制作者是最先进行投入并承担风险的人;特别是受委托人不属于数据库制作者。”可见该理由陈述把重心放在保护数据库制作过程中的投入,而特殊权利保护的目的正是保护这种投入。

(四) 特殊权利的内容

1、提取权(extraction)。

数据库制作者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永久或暂时地将数据库全部内容或是将实质性内容以任何手段或者任何方式转移到另一种介质上的行为,但是公开出借(public lending)除外(第1项)。

2、再利用权(reutilization)。

数据库制作者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以销售复制品、发行、出租、在线传输或者其他方式向公众提供数据库全部内容或者在数量上以及(或)质量上实质性内容的行为。

3、关于提取权的扩充规定。

《指令》第七条第五款对于提取权作了扩充规定:“反复和系统性地摘录和/或再利用数据库内容的非实质性部分,必然包含与数据库的正常使用相冲突或不合理地损害数据库制作者正当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允许”。

(五)特殊权利的限制

1、权利用尽原则。

所谓权利用尽原则,又称权利穷竭原则,是指权利人行使一次权利即告用尽权利,不能再次行使的原则。为了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知识产权领域形成了权利用尽原则,该原则的目的在于鼓励商品流通,防止版权中的专有性质产生妨碍商品流通的结果。13《指令》第7条第2项规定,当权利人或经其许可之人将数据库的复制品在欧盟首次销售后,则无权控制该复制品在欧盟的继续销售;但是在在线传输的情况下,禁止再利用权则不被用尽。

2、合法用户的权利。

为了防止数据库特殊权利人滥用自己的权利,欧盟《指令》规定:数据库的合法用户可以对经定性和(或)定量证明的数据库内容的非实质部分进行以任何目的的摘录和(或)再利用,但若该合法用户仅获得对数据库的部分加以摘录和(或)再利用的,则其权利仅适用于该部分。《指令》还规定,若是为下述目的,合法用户可以不经制作者的许可,摘录或再利用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i为私人目的摘录非电子数据库的内容;ii为教学或科研目的而摘录,但必须说明来源并不得超出非商业性目的所需要的程度;iii为公共安全或行政司法程序目的而摘录和/或再利用。

(六) 特殊权利的保护期限

《指令》第10条规定,数据库特殊权利的保护期限为15年,从数据库制作完成之日起的第二年1月1日起计算,但如果数据库制作者将数据库提供给公众适用,则保护期限从数据库首次提供给公众使用第二年的1月1日期计算。《指令》第10条第3款还规定,如果对数据库的内容做了实质性的改变,被认为是实质性的新投入,保护期限重新起算。这种实质性的改变“还包括对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校验”。

四、 建立和完善我国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的建议

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对数据库保护的范围较窄,作用有限,其已不能和我国数据库产业的状况相适应,不利于数据库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

(一)完善数据库特殊权利相关内容

对于数据库“实质性部分“和”非实质性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会给人们理解造成困难,也会增加司法机关认定侵权的难度。因此,应当确立判断数据库实质性部分和非实质性部分的大致标准。有学者总结各国经验后指出:认定数据库的实质部分和非实质部分,应当考虑下列因素:a、数据库使用者的普遍看法;b、数据库产业界的普遍看法;c、数据库内容被提取或者再利用的数量、持续的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d、数据库内容被提取或者再利用后,数据库制作者市场状况受影响的程度。e、其他因素。

同时,各国法律大都规定了有形的物质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责任问题,而对于无形信息产品及其引发的责任问题并没有给予重视。但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确实存在,并引发了纠纷。本文以为:保证数据库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是数据库制作者对其数据库产品质量应当承担的义务,违反该义务的制作者应当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或者产品责任。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修改、补充信息,更换,退货,赔偿损失。

(二)完善数据库特殊权利的限制制度

法律追求的价值之一利益平衡。数据库特殊权利制度的建立目的一方面固然保护数据库制作者利益,保护数据库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公众对公有领域信息的使用权。

结合中国实际,笔者建议将来立法中应规定国家机关制作的数据库不得享受特殊权利的保护。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机关制作数据库是国家机关履行职能的表现,其制作的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应当不被限制地向公众开放。

同时,应当适当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不应当不加修改地引进《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第9条规定的三种数据库特殊权利例外情形。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照顾特殊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原则,增加合理使用行为,适当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如为了私人学习、研究目的,为了报道时事新闻的目的,使用数据库内容的行为等。

最后,数据库建立、维护、更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来源唯一的情形,比如电话号码簿、电视节目预告表、气象观测数据,等等。如果这些数据库制作者依据信息垄断地位不提供数据库信息资料或者不按要求提供数据库信息资料,那么依赖这些数据库信息的他人或者公众的利益可能会受损害。因此,对信息来源惟一的数据库应当实行强制许可制度,准许他人支付合理的价款后提取或者再利用数据库中来源惟一的信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略论附条件合同的效力 下一篇:略论我国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