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6-29 08:08:4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及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中运用教育技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都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改革中,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是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是指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不是指教师开发软件的能力,而是指立足于在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

提高自身的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加强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并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加强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主动探索教育技术与教学理念之间的融合,使自己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为教学理念服务,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的内动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足,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创设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实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圆的周长》设计一个童话情景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结果如何呢?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时,画面中出现小猴、小熊和小狗它们分别骑着自己喜欢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重点展示小猴自行车与其他两个自行车的不同处,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老师让学生先预测一下比赛的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 “小猴得第一”“为什么?”“小猴骑的自行车车轮大”“我们就一起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随着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结果和学生的预测一样,小猴得第一了。“为什么车轮大就占优势呢?”下面我们就研究圆的周长,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突出了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即圆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周长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如:教学《加法》可以用动画设计大树上原来有一些小鸟,又飞来了几只,现在大树上有几只小鸟。这样的动画即形象、直观,又能体现加法“合”的思想,让学生在动画中轻松地学到了新知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转化为丰富的数学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如: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就可以设计“智慧岛”、“迷你大冲关”、“遨游数学王国”等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这些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即感受了活动的乐趣,又获得了知识的提高。再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我设计了猜测―验证的流程,课堂上,先用视频播放一段工人师傅用圆柱体的圆木加工成圆锥体的过程,视频播放后,提问:“你从视频中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可以加工成圆锥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的底面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学生猜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供必要的学具(有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进行探究,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后,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则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方法,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课堂容量,实现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扩展了课堂容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利用多层次的教学,多层次的练习设计,帮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教学中,我们可设计“基础题”、“变式题”和“能力扩展题”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即让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知识,又为个别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不同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的教学呼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要我们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创造探究、合作的空间,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上一篇:注重素质教育培养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 下一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