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早实习:促进抑或阻碍学业参与?

时间:2022-06-29 05:00:00

大学生过早实习:促进抑或阻碍学业参与?

摘要:低年级大学生参与实习,对学业参与具有促进还是阻碍作用?本文利用2010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参与实习的学生,实习有益于促进学业参与。进一步研究表明,多样化实习参与对学业参与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实习功能类型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参与,随着实习功能由单一的专业知识互补转向兼具知识互补与经验累积的就业体验功能,实习对学业参与的强化效应愈强。同时,不同时长选择偏好的实习体验对学业参与的影响差异统计上均不显著。据此,本文建议高等院校应完善大学生就业体验型实习辅导制度,并预防大学生追求单一经验增长、忽略知识互补的实习行为。

关键词:低龄化;实习参与;学业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20-08

引言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教学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教学中心范式向强化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学业参与的学习范式转变。基于知识互补的大学生实习制度是激励学生学业参与的重要制度之一。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压力下,大学生实习规模、实习参与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实习制度激励学生学业参与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原本是在大三升大四阶段才进行的实习惯例被打破,实习逐渐提前到大学一、二年级,那么对于以积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参与实习是否有利于基础课程的学业参与?在实习机会选择向多样化空间、时点及功能类型维度扩展后,何种特征的实习参与体验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业参与?本文利用2010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数据,实证研究低年级学生有无实习以及多样化实习空间、时点、功能类型选择和学业参与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完善高等院校实习辅导制度、有效激励学生学业参与、提升高等教育公信力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述评

学生参与影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浩如烟海。就大学生实习参与的选择偏好及其和学业参与的关联而言,涉及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

一、实习参与的空间与时点选择偏好

伴随我国市场导向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学生实习制度供给模式发生变化,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统一安排实习演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生及企业间的多样化选择模式。大学生开始走出象牙塔,参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等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这类实习不同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经历,它是学校组织或学生主动找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下,从事与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相关或无关的活动;而校内外实训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在企业或类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下,强化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生实习行为的时点选择偏好,既可以是寒暑假,也可以是学期中与学习交替进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在学期中选择参与实习,超越了教学计划对于实习的要求。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外部劳动力市场激增的就业压力冲击和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出现滞后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对工作找寻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学历的传统地位有所动摇。当实习与学业可能发生冲突时,比如一些企业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要求其在学期中也能够工作,学生在实习与学业间的行为选择可能会优先偏好实习项目,在学期中参与实习。

二、实习参与的功能类型选择偏好向就业体验式学习转移

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学生实习功能经历了从单一的知识互补向就业体验转变的历程。已有研究高度认同实习能够互补校内所学知识,实习是连接课堂理论与真实世界的桥梁,通过实习能够理解课堂学习的实际应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学生开始不把实习看做简单地强化特定职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其视为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的一种工具。实习是一种体验型学习,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将学校所学主动应用到真实工作世界中,缩小学校所学理论与真实实践间的巨大差距;而且是一种受指导的工作经历(supervised work experience),可以获取和未来职业相关的工作体验,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和生活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已有研究发现,学生主要将实习视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工具,其次才是增加其教育体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指出,实习和工作经历对毕业生落实就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大学生实习规模向低年级扩展

大学生实习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特征是实习规模逐渐向低年级扩展。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而言,之所以产生低龄化的群体行为特征,是因为实习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实习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羊群行为”,即低年级学生效仿他人参与实习,并逐渐演变为信息追随行为,呈现固化特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仅从其自身经历中学习,还通过其他人的经历学习。低年级学生个体决策是否参与实习,是在度量个体信息成本一收益基础上,认识到参与实习可能带来的期望收益,以及周围同学也参与实习后而产生的效仿实习行为。然而,实习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低年级学生效仿他人参与实习时,逐渐忽略个体与他人的私人信息差异,如学业负担差异或个体特质差异,而呈现只追求实习参与行为的信息追随,从而使得实习参与行为具备固化特征。原本是个体行为的实习参与演变为群体行为,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学生参与实习。

四、大学生实习参与行为与学业参与行为的关系

学生学业参与挑战了以往的教育质量影响范式。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范式从过去强调与大学资源及声誉息息相关的教育质量影响范式,转向与学生学习成果直接关联的良好学习行为要素的新范式。学业参与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行为,与学生学习成果呈显著正相关的学业参与行为基准包括学术挑战水平、积极和协作学习、师生交流等。

大学生实习参与的选择偏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参与。一方面,实习时间的选择偏好可能会对学业参与产生挤出效应。当学生实习体验时间持续累积超过一定时点后,学生投入学业的时间将低于某一限定,学生将在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方面成本增加,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学生的学业参与度降低。一项研究发现,学生每周工作20小时,将会减少学业参与。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个体时间精力不变的状态下,学生选择在学期中参与实习,可能不会对学业参与形成挤出效应,反而可能会提高学业参与的配置效率。尽管学生在学期中参与实习会占据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可以调整学业参与的精力配置,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加积极、努力地参与学业活动。

另一方面,实习功能类型的选择偏好可能会对学业参与产生强化效应。该强化效应通过实习的两个功能得以体现:一是实习的知识互补功能。校外实习中运用的知识与校内所学知识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熟悉这种差异的过程(比如对学校所学知识的优劣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会降低发现新观念的成本,产生更

高的学业参与水平。二是实习的经验累积功能。实习实现了某种潜在的利益,增加了工作经验,从而降低因就业压力产生的内在焦虑感,弱化内在焦虑对学业参与的负向效应,相对提高学业参与。相关研究高度认同实习对学业参与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这些研究为我国高校优化实习制度、激励学生学业参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但是鉴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实习制度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这种特殊的变化能否激励学生学业参与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在以下三方面丰富和发展已有相关研究:

首先,在分析有无实习参与机会对学业参与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大学生实习的特殊性,即多样化实习参与对低年级学生学业参与的影响差异。一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实习去向差异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业参与;二是国外人才培养实施弹性化的学制,大学生学习相对自由,可以调整课时,使之不与实习时间相冲突;而我国学分制改革还未完善,本科生学习自由相对不足,学生难以自主灵活调整课时;三是我国大学生实习的功能类型中,除了就业体验型实习可以实现知识互补同时累积工作经验外,还存在单一知识或经验互补型及知识经验未增型等多种类型。不同功能类型的实习选择偏好也可能影响学生学业参与。

其次,本文拓展了学业参与的内容。除课堂学业参与行为外,还分析了实习与课外基准性学业参与的相关关系。这些基准变量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业参与行为频次,而且也能够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

再次,鉴于国内实习参与和学业参与的关联分析主要呈现为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而大样本、多院校的数据调查和系统、科学的实证分析较为鲜见,本文将使用多院校数据和适切的多分类有序logit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低年级学生实习与学业参与的关联。

研究设计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低年级大学生实习参与的选择偏好呈现何种分布特征?有无实习体验是否与学业参与显著相关?如果实习参与和学业参与显著相关,那么在多样化实习参与选择偏好中,何种特征的实习体验对学业参与的激励效应更优?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监测项目。本研究中的低年级学生为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特指2009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专科学生和2008、2009年秋季入学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实习参与是指这部分学生在2009年寒暑假和学期中参与过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在院校类型分类抽样后,对各抽样院校学生进行院系的整群抽样。如表1所示,各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具有测量信度意义。删除缺失值和奇异值后,样本整体为13200个,其中:性别分布上,女生占56%;院校分布上,“985”高校学生占17%,“211”高校学生占30%,非“985”、“211”一般公办本科学生占43%,民办本科学生占5%,高职高专学生占5%。

因变量选择4项基准学业参与行为,分别是学术挑战水平、课堂积极和协作学习、课外积极与协作学习、课外师生交流。这些变量反映了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频次,而且和学生学业成果呈正相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学生的学业成果,并具有院校间的横向可比性。自变量涵盖有无实习参与和实习参与的选择偏好。后者包括空间与时点(实习去向、实习时点、实习时长)差异及功能类型差异。控制变量涉及学生个体层面(人学前学业资质、性别、家庭年平均收入)以及院校层面因素(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专业结构与院校类型层次)。

本文采取多分类有序logit计量方法进行回归。这一模型使用最大似然法估算参数值。似然比卡方检验(P=0.0000)表明模型在统计意义上显著。

计量结果

一、实习参与分布的统计描述

数据显示,近1/3的低年级学生(24%)有过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参与经历。

就实习生群体而言,实习参与的空间分布主要集聚于非国有部门。六成(60%)的学生选择了非国有部门实习,四成左右(40%)的学生选择国企或政府事业单位实习,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国有部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时点分布上,多数学生(约79%)选择在寒暑假参与实习,实习时间平均约25天;约21%的学生是在学期中与学习交替进行参与实习,实习时间平均约为24天。

功能类型分布上,本文根据学生对实习体验的知识互补与工作经验累积作用的肯定程度(“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和否定程度(“不符合”和“不太符合”),将实习划分为四种类型:就业体验型(肯定“知识互补与经验累积”功能)、单一知识互补型(肯定“知识互补”、同时否定“经验累积”功能)、单一经验累积型(肯定“经验累积”、同时否定“知识互补”功能)、和知识经验未增型(否定“知识互补与经验累积”功能)。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60%)有过就业体验型实习经历,认为自己在知识互补和经验累积维度上均获得提升;其次是单一经验累积型,17%的学生认为实习虽然有助于提升工作经验,但是并无益于学生学业知识的累积;再次是知识经验未增型,13%的学生认为实习中均未获得知识互补和经验累积;单一知识互补型的实习比例最少,10%的学生仅在知识互补维度上获得提升。

二、实习参与和学业参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与没有参与实习的学生相比,参与实习有益于学生的学业参与。表2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后,相对于没有参与实习的学生,有过实习体验的学生课堂参与概率会显著提高35%[(exp(0.302)-1)*100%],学术挑战、课外积极与协作学习以及师生交流等课外基准学业参与概率分别会显著提高11%[(exp(0.1)-1)*100%]、22%[(exp(0.202)-1)*100%]和50%(exp(0.403)-1)*100%]。

进一步考察实习参与的多样化选择,发现:

(一)实习参与的空间分布状态影响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频次,但和其他三类学业参与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选择何种类型的企业实习,无论是选择非国有部门还是国有部门,不会影响其课堂内外的学业参与和学术挑战水平(见表3)。

(二)由表3可知,相对于寒暑假实习,选择学期中实习对学业参与不构成挤出效应。首先,选择学期中实习的学生课堂参与概率比寒暑假实习生高21%[(exp(0.191)-1)*100%],该结论显示实习对课堂学业参与可能存在配置效应,低年级大学生在学期中参与实习尽管会占据一定的时间,但是可能提高了课堂学习配置效率,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其次,选择学期中还是寒暑假参与实习,实习时点的差异对课外学术挑战、课外积极协作学习及师生交流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该结论表明,统计意义上本文数据并不能强力支持学期中实习会使得学业参与下降的论断。再次,考虑学期中实习参与对学业参与的影响效应可能会受到实习时长的影响,分析实习时长与学业参与

的关联发现,在个体可支配时间及努力既定的情况下,除课外积极与协作学习参与和师生交流外,实习时间的长短与其他基准学业参与存在负向但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即便是课外积极与协作学习和师生交流,实习时间的增加对其影响的效应近似为0。

由此可以判断,相对寒暑假实习,学期中实习对学业参与不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原因可能在于,学期中实习对学业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实习的时间长短,而且涉及实习时间的分布。是高密度还是学期中均匀分布,是占用学期中课堂时间还是课后时间,以及学生学期内修习课程数量等都可能影响学业参与状况。

(三)不同功能类型的实习参与对低年级学生学业参与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控制其他因素后,相对于其他功能类型的实习,就业体验型的实习经历对学业参与具有强化效应。学生在实习中实现知识互补和经验增长,将会有效促进学生更积极参与与学业相关的课堂内外基准教育活动。表3数据显示,就业体验型实习对于学术挑战、课堂课外积极合作学习的强化效应显著高于经验累积型实习及知识经验未增型实习,且对于师生交流的强化效应显著高于知识互补型实习。此外,在课堂内外的积极与合作学习方面,单一知识互补型实习和经验累积型实习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参与单一知识互补型实习的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与合作学习上的参与度显著高于经验累积型实习的学生。该结论表明,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单一知识互补型实习是其实习的次优选择。

结论

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和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向学生参与过程的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可能对学业产生何种影响?参与何种特征的实习有助于其积极参与学业?本文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尽管大学生过早实习现象引发了有损学业的忧虑,但是本文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的学业参与频次没有因此显著下降。相对于没有实习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参与实习不仅有益于其课堂学习,而且能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外学业活动。第二,实现学生学业参与的有效激励,在实习的选择上不是识别不同性质的实习单位,也不是识别不同时点的实习机会,更重要地是识别不同功能类型的实习机会。本文数据发现,相对于其他功能类型的实习,兼具知识互补与经验积累的就业体验型实习具有强化效应,参与这类实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参与水平;其次是单一知识互补型实习,相对单一经验累积实习而言参与单一知识互补型实习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业参与水平。第三,学生是选择到非国有部门还是传统的国企或政府事业单位实习,除师生交流外,其学业参与并不会因实习的空间选择偏好差异而变化。

大学生过早实习现象对高等院校如何优化实习制度以激励学生学业参与提出了挑战。高校不仅仅要鼓励低年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实习,更重要地是要强化职业类教育与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就业体验型的实习机会。其次,高校应建立实习企业审核制度,与企业共同协商实习内容,加强实习内容与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对接和实习中工作经验的累积。再次,高校需完善大学生就业体验型实习辅导制度,正确引导学生的实习机会选择,帮助学生学会平衡校外实习与学校学习的关系,提高学业参与的配置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功能变迁,高校要重视市场经济下低年级大学生追求单一经验增长、忽略知识互补的实习现象,防止学生的实习选择偏好从单一的知识互补走向单一的经验累积另一极端。本文发现,相对于单一的知识互补型实习,单一的工作经验累积型实习模式并不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业参与状况。

进一步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实习时间分布与学业参与的关系。本文对此的分析仅限于实习时点及时长与学业参与的关联,然而实习时间要素不仅仅是实习的时间长短,而且涉及实习时间的分布――是学期中高密度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是占用学期中课堂时间还是课后时间。对实习时间要素的深入研究,将会为适时调整大学课程设置,改变将实习主要放置在寒暑假的制度安排,改善企业工作时间与高校教学时间冲突的状况提供更优的政策建议。

致谢

感谢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对本研究的数据支持!

上一篇:论文化立校 下一篇:美国针对处境不利学生群体的大学预备计划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