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

时间:2022-06-29 11:57:01

论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

摘 要: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方面审视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体会徐迟的《江南小镇》既是浙江文化资源的受益者,又以超越性的姿态极大地丰富浙江文化的色彩。

关键词: 《江南小镇》 浙江文化 浙江文化资源

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提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周社会之影响特甚焉。”[2]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以荷兰为例论述了地域环境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他认为,由于荷兰人“生存的地方气候潮湿而少变化,有利于神经的松弛与气质的冷静;内心的反抗、爆发、血气都比较缓和,不大猛烈,性情快活,喜欢享受”[3]。中外的学者都说明特定的地域环境对作家的气质、文化心理结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形成总是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浙江水网密布,气候温暖,山水钟灵毓秀,人文柔婉细致,特定的自然环境、语言乡音和历史沿革形成了浙江文化。浙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在这片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富庶土地上,深厚的文化传统、鲜明的区域特色孕育了诸多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师,徐迟便是其中极富个性的一位。《江南小镇》是徐迟晚年撰写的,记录了1914年至1949年间经历的567000字的传记,这部“托付着徐迟固执的纯真与残存的理想”[4]的《江南小镇》,不仅在徐迟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视界中具有独特价值。本文从“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方面洞察、解析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体会徐迟的《江南小镇》既是浙江文化资源的受益者,又以超越性的姿态极大地丰富了浙江文化的色彩。

一、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

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五日,徐迟诞生在水晶晶、清丽丽、翠生生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徐迟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南浔小镇上度过的。这个故乡小镇对徐迟而言,有着生命中的忧伤和甜蜜的情结,既是他生命的起点,又是他灵魂的归宿。而浙江湖州淀积着源远流长又丰润厚重的文化底蕴,张扬活脱空灵又逸响深邃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广阔的水域、温和湿润的环境细无声息地滋润、浸染着徐迟作品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太湖南岸的湖州,天目雄峙,双苕蜿蜒,绿竹葱葱,春茶油油,桂花郁郁,山水清远,人文荟萃,地灵人杰,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更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在徐迟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风情:锦绣天堂的鱼米之乡、千里青绿田畴、小桥流水的小镇、竹林深处的人家、河流水晶晶的腰身、在它下面婀娜多姿流过的如月亮般的石桥、在桑园地和水稻田里唱着欢快民歌的从容不迫的行人。徐迟尽兴地描绘了江南小镇的景色,再现了水乡的旖旎风光,充分展示了农桑文明和传统儒家文化下小镇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可从《江南小镇》连用66个“水晶晶”中分离出的两组“南浔意象”即可大致领略:“水晶晶的”渔舟、烟波、水车、池塘、水网、垂柳、油菜花、紫云英、稻田……构成水乡田野风光;“水晶晶的”寺院、九曲桥、太湖石、雨巷、长街、绸缎店、酒肆……构成小镇市井风貌。生活在浙江水域的徐迟,长期受水乡文化的浸染,他的创作与水有难以割舍的联系,体现水的特质,这段“水晶晶”的诗化语言亦是水气扑鼻。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清丽秀美的山水风情哺育出了灵气、才气和大气的人们,《江南小镇》中徐一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生存状态,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他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为强身救国的观念:1908年他执著“增强中国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和“强身强种,卫国御侮”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中国体操学校。初时经费奇窘,作为校长的他甚至不支薪水。这所体操学校共培养出1531名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后来不少其他体校的创始人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这位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奠基人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无论在当今还是在100年前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壮举。他的人文关怀其次体现为关心社会义务、怜悯失养之贫儿:1915年他毁家兴学,在南浔洗粉兜开办了南浔贫儿教养院,吸收贫寒孤儿入学,供膳宿并教育,半工半读,传授文化知识和手艺。毁家兴学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义举,徐一冰先生的毁家兴学无疑有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光辉。传统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徐迟,徐迟运用很多笔墨,将视点落在作品人物的道德化生存,探索人性的深度,在艰难中始终保持人性之美好,力图构建理想道德及和谐人性,其中蕴含着豁达平和、超尘脱俗的人生哲学意蕴。《江南小镇》中演绎的世界处处充满人文精神和美好的人文理想,从而使文学有咀嚼不尽的灵性内涵和清新脱俗的美学风范,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二、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

徐迟晚年以《江南小镇》做他长篇自传的题目,是因为这座江南小镇深深地刻上了“诗人生命的印痕与心灵的投影”[5]。徐迟离开这座小镇,又回归这座小镇,再离开,又回归……这一次次的周折,总是与他的人生道路的选择、精神状态的起伏、国家命运的变化和时代风云的变幻息息相关。如1936年中日战争前一年,因生活和理想离开故乡到了上海;1938年因战争所迫去了香港。在《江南小镇》里,徐迟写道:“我将要流浪多久呢?才能回到我的故乡,再回到我水晶晶的家乡呢?”他从这里走出来,带一份水晶晶的诗意的心灵,走向社会,走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队伍里,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史。支撑他在流乱岁月里生活下去的,正是由这个水晶晶的小镇滋生出的诗意浪漫的秉性。也只有这个小镇,才可以让他在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的年代,为心灵寻得一份安谧的所在。

记得叶文玲在《梦萦南浔》中的一段话:“江山有灵感知音,徐老是南浔的儿子,自然是南浔最贴心的知己知音!”在《江南小镇》里,徐迟把深深的怀乡情结和浓浓的浙江人文环境文化融于吴言侬语中。

徐迟精通西语,年轻时曾热衷于西方现代派理论与作品,其诗人的气质、长期旅居的生活与丰富的阅历,形成了他独具的语言风格。总的来讲,徐迟的语言是华丽的、优美的,但由于吴方言和家乡话的适当运用,其作品又带有朴实淳厚、生动鲜活的一面。打开《江南小镇》,时不时可以读到吴语方言:“一淘”(一起,如“当年他和我父亲‘一淘’建立了徐氏宗祠”);“会钞”(付钱,如“王区长会了钞了”);“看看白相相”(看着玩,如“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白相相’”);“活脱活像”(非常像,如“沈求我先生和他父亲几乎是一个印模子里翻出来,‘活脱活像’的复制品”);“落脱货”(败家子,如“那个时代的大户人家的儿孙终究将成为‘落脱货’”);“驼子跌一跤,两头不着实”(如“正应了我家乡的一句土话:‘驼子跌一跤,两头不着实’”)。恰到好处地使用吴言方语,不仅是那抹不去的母语情结和怀乡情结的必然反映,同时还丰富了表达,增强了达意效果。如徐迟是南浔中学的首届毕业生,30年代又曾任该校教员,正是这层双重的校友关系,1946年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时,曾接受过一项特别使命:负责调停该校校长和校董间的矛盾。结果是“调停、调停,调到自己头上。南浔有土话,叫这种情况为“穿上了一件湿布衫”。原来,在无奈之下徐迟亲自出任了该校教导主任的职务,他把担任此职比做“穿上了一件湿布衫”――脱又脱不得,穿着又实在不好受。读者也正因为这一句通俗形象又贴切的南浔土话,一下子能更具体、更真切地体验和理解当事人当时的主观愿望和心理感受。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的更新,还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特殊性的保护,一种把地域文化作为审美目标,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实验。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西楚霸王骁勇善战与长期征服江河海洋,勇敢、豪迈、刚性的品性已深深沉淀在浙江人的血液之中。近百年来,浙江得风气之先,反清救国走在前列,从章太炎、蔡元培到秋瑾、鲁迅……浙江文化中充溢着自强不息、热爱和平与渴望自由的元素。

读者之所以与《江南小镇》产生共鸣,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激发出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原因在于《江南小镇》阐释的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的内涵,体现了浙江自古以来自强不息、追求自由和平这些文化心理因素。《江南小镇》中“坚定、倔强、韧忍、有骨气”的陶莲雅,丧夫的痛苦、繁重的工作和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压垮她,也许正是困难给了她力量,她毫不示弱地顶着,继承了徐一冰先生的救贫理想,哺育一大群嗷嗷待育的贫儿;中国第一架飞上青天的喷气式飞机的总设计师徐舜寿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在中国飞行事业中鞠躬尽瘁;从小接受进步思想教育的徐迟,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九・一八”事变开启了徐迟的眼睛和灵魂,使他从迷幻的梦中惊醒,迅速走出自我,他毅然离开东吴大学赴东北抗日。抗战全面爆发后,徐迟在战火下辗转奔波全国各地,从上海、香港、桂林而重庆,或为记者、或任翻译,始终积极追随共产党。一九四五年八月下旬,应之邀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向往共产党、倾心的徐迟心情格外激动。他抑制不住亢奋的心情,漏夜挥笔,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赞颂的诗歌《颂》。在中国共产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里,在那风雨如馨的岁月里,徐迟第一个采用诗歌形式公开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写出了大众的心声和人民的愿望,在山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把个人情感和时代情感相融合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这一时期徐迟的生命里融入了土地、人民、国家及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对自由和平生活的热切盼望。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浙江文化也是如此。但源远流长又不断发展的浙江文化是徐迟《江南小镇》创作的最大源泉,《江南小镇》围绕着的氛围都带有鲜明的浙江文化气息。徐迟用自己的视角诠释了对浙江文化的独特理解,他在吸收浙江文化的同时又以自身作品和自身影响力作用于浙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浙江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浙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迟.江南小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3.

[2]刘梦溪主编.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07.

[3]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6.

[4]张抗抗.寻找徐迟.书摘,2002,2.2:18.

[5]嘉兴在线新闻网,2006.12.16.

指导老师:王昌忠

上一篇: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