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画的魅力”之理论与使用策略分析

时间:2022-06-29 09:22:15

“小贴画的魅力”之理论与使用策略分析

摘 要: “小贴画”是幼儿园教师使用最多的奖励方式之一,幼儿教师将这作为积极的鼓励措施。但是我们在使用“小贴画”时难免会产生许多其它问题,因此正确使用“小贴画”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 小贴画 弊端 使用策略

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最常见的奖励方式之一就是“小贴画”,每当幼儿表现好时,教师就会给他们贴上贴画以示鼓励。孩子把得到小贴画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家长也把孩子有没有得到小贴画当成是检验孩子在园表现的标准。花花绿绿、形形、各式各样的贴画是孩子们的最爱,幼儿常常会为一张小贴画争得面红耳赤,为得到一张小贴画坐的板板正正。“小贴画”在幼儿眼中的魅力可见一斑。似乎可以这么说,自从有幼儿园起,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体验过某种深切的“小贴画情结”。

一、“小贴画的魅力”(幼儿为什么喜欢小贴画?)

访谈中,有家长反映,孩子在感冒生病的情况下依然闹着要去幼儿园,说是怕到幼儿园迟到了得不到小贴画;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童话故事馆时问孩子:“是这里好玩,还是你们幼儿园好玩呢?”孩子回答说:“幼儿园好玩,老师会给我们小贴画”有家长说:“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喜欢给孩子发小贴画,女儿很喜欢回家给我贴小贴画。”由此可见,很多家长提到幼儿喜欢幼儿园发的小贴画,为了得到小贴画,幼儿希望早到幼儿园;甚至与故事馆相比,他们更喜欢幼儿园;回到家还喜欢和爸爸妈妈分享小贴画带来的喜悦。

由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讲述了方枪枪的故事,孩子们为了得到教师的赞许和同伴的羡慕、认同,都努力遵守幼儿园的各种纪律,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要学会穿衣服,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小贴画,是方枪枪的最大愿望。那么,小小的贴画让幼儿如此喜爱,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1?郾奖励措施。作为一种奖励方式,“小贴画”就是一种“奖品”,教育家陈鹤琴曾说:“积极的奖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例如,老师常常说:“小朋友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贴画了吗?哪个小朋友安安静静不讲话,老师就发给他。”鼓励行为发生的、令人愉快的或有报答的反应都称为强化物或奖励,幼儿园常使用的有形奖励一般包括小贴画之类的星星、笑脸等;贴画就是表现好就给,比如可可睡午觉安静的贴画,上课表现好的贴画,认字认得好得贴画,等等。幼儿教师也常常对家长讲孩子什么什么表现好得了贴画,言下之意即是让家长好好保存孩子所得的贴画。其实孩子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小贴画,更看重的是老师的奖励。在他们看来,老师奖励的所有东西都是好东西,是自己努力后而得来的,所以就分外珍惜。他们珍惜的是对自己的肯定,是以后努力的动力。

2?郾教师的喜欢和赞扬。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喜欢和赞扬是幼儿获得各种活动动机的源泉之一。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被视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经常得到教师认可和赞扬的幼儿可以很快地在班级中建立自己的地位,而别的幼儿也会因为教师喜欢这位幼儿而认为他确实很好,乐意与他做朋友,并希望与他建立同伴关系。因此大部分幼儿会表现出教师喜欢的样子,并期待得到教师的表扬。

3?郾同伴的认可。在幼儿园中除教师外,幼儿大多数时间和同班幼儿交往,因此幼儿会运用一些方法来得到他们的好感,从而获得比较稳固的关系,为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打好基础。

4?郾幼儿被关注的情感需要。得到小贴画的幼儿总是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感到自身重要性,体验到被羡慕的自豪感,被其他幼儿关注的同时又得到一种奖励性反应,由此幼儿日后会重复好的行为。

5?郾贴画本身的设计一般色彩鲜艳,并结合幼儿喜爱的动画片角色或者常见的动物、植物形象,小贴画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引发幼儿的幻想。

6?郾平衡幼儿心理,有的家长观察孩子班里发贴画的问题,认为老师还是很注意平衡小朋友的心理的,孩子今天得不了贴画,明天教师就会想办法帮助他得到,由此今天这个得,明天那个得,一段时间下来,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贴画,不打击那些“问题孩子”的积极性。

7?郾幼儿园是个体制度化生活最初的发生之地,而奖励给听话的好孩子的小贴画,是一个社会奖惩制度实施的开始。从幼儿园的小贴画,到小学和中学里的奖状和奖章;从“好孩子”的称呼到“三好学生”的称呼,标志着一个社会对儿童行为的认可,是荣誉、地位及成就的象征。“小贴画”督促着儿童在幼儿园里小心翼翼地与成人互动,促使其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

二、使用“小贴画”的弊端分析

幼儿园使用小贴画是一个普遍的奖励形式,与奖励小贴画相仿,有的教师会经常奖励孩子们零食吃,在国际学校,校长和老师们专门开会“讨论”了我国幼儿园老师的这种做法,明确禁止类似这样的奖励。因此,笔者认为深究小贴画的使用影响,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1?郾幼儿教师为了让幼儿珍惜获得贴画的机会而将贴画给予一两个表现最好的幼儿,这便导致一个直接的结果:一些幼儿会觉得教师偏心,产生心理失衡,还有些幼儿由于努力未达到教师的肯定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2?郾由于家园合作的一致,幼儿常常会在家里和幼儿园获得各种各样的贴画奖励,导致这种奖励方式的滥用,这样幼儿往往会对这一奖励形式无动于衷,奖励也会因此贬值。

3?郾幼儿长期接受奖励会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对奖励的过分关注和需求,从而导致幼儿长期处在担心失去奖励的忧虑中,为了得到奖励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有家长反映孩子会给自己的衣服上贴很多贴画,还总给家长贴贴画,说表现不好就不给贴画之类的话。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担心在幼儿园得不到贴画的补偿心理。

4?郾教师的小贴画会使某些幼儿成为班里同伴关注的对象而过分自信,产生骄横跋扈的行为,变得自傲,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过于自满等。

5?郾贴画的奖励机制在于幼儿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很多幼儿并没有得到贴画的机会,得到小贴画的小朋友会成为班级的焦点,而不能得到的往往被忽视,小贴画反而成为小朋友们之间分地位等级的象征物,幼儿园成为一个建立在奖惩体制下的集体主义小社会。

6?郾奖励小贴画侧面反映了幼儿的自由受到控制,为了得到一张小小的贴画,孩子们要坚持把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有家长反映担心孩子是为了小贴画去幼儿园的,担心孩子的心灵被小贴画控制而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小贴画”作为社会奖励的最简单、最纯粹的形式,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一种最初的肯定形式,但如今它的使用代表着社会及成人世界对孩子天性的一种规训,使得奖励本身成为了一种对天性的压制。

7?郾幼儿园使用的“小贴画”多是在外面商店购买而来,有园长反映:“在我们幼儿园里,不主张用送小贴画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事情”,并认为贴画上的图案很缺乏艺术感,很多都是很具象、很暴力的人物造型,色彩刺激,对孩子的审美和感受、对情景的想象都没有帮助。这种东西孩子玩一玩就会将它撕扯一通,当孩子撕的时候,他们内心也会有分裂、不和谐的感觉,而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消极的影响。

三、如何正确使用“小贴画”

“小贴画”的使用有利有弊,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小贴画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1?郾注意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使用小贴画,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如对需要特殊关爱的生病幼儿,教师可以在给予贴画时拥抱他们;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比较胆小,在得到贴画时显得比较羞怯,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鼓励的微笑。

2?郾小贴画的使用频率不宜过多,教师应该严格控制贴画的发放,应该在幼儿真正有进步的情况下使用,并且随着幼儿的不断进步,逐渐采取其他形式诸如分数等来代替。

3?郾给予幼儿贴画时应配合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笼统表扬:“你很棒”,而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描述幼儿活动的过程,描述你看到孩子做了什么,比如可以说:“我看到你和佳佳分享娃娃,这让她很开心”,这样幼儿才能明白自己由于什么原因得到奖励,从而强化这种良好行为的产生。

4?郾让“听老师的话”变成“倾听孩子的话”,改变使用小贴画的“初衷”。幼儿园用小贴画来引导孩子们温顺听话,其中含有某种程度对幼儿天性的“否定”,使得奖励本身成为一种对天性的压制,忽视了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因此,要改变使用小贴画的初衷,教师要更能敏锐的觉察和感受幼儿的需要,看到幼儿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使小贴画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真正的“奖励”。

5?郾正确合理地选择“小贴画”。在“小贴画”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那些带有利于培养孩子审美感的图案的贴画,不要选择那些带有暴力形象的贴画,以免引发孩子不必要的对恐怖场景的想象,幼儿园的孩子更需要有被保护和照顾的感觉。

6?郾避免使“小贴画”成为对孩子表扬鼓励的唯一方法。过多使用“小贴画”往往会使“小贴画”成为孩子心中评价好与坏的标准。让幼儿理解没有得到小贴画也很棒,从而让孩子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2]Marjorie V. Fields, Debby Fields.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3]郭雪丽.从奖小红花看幼儿教师奖励方式之策略.早期教育,2006,(5).

上一篇:如何从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的谈话原则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