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标:儿童的生命成长

时间:2022-06-29 07:52:03

教育路标:儿童的生命成长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生命的教育才是每个人成长真正需要的教育。我们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每个细节,使校园成为师生自由呼吸的绿色港湾,灵性自然流淌的广阔天地,润泽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打造自由呼吸的绿色港湾

校园作为“隐性”的教育资源,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每一个人。

首先,从大环境入手,增强文化化人功能。在绿化、美化、净化的基础上,实施亮点工程,做到让每面墙会说话,每扇窗能传神,每棵树可怡情;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校刊,广播、网站等媒体中介,为师生提供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平台,引导师生走“最真我的、最自信的、最个性的奋斗之路”,做“最明白的、最聪明的、最灵性的创造之人”。从关怀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根本出发,以“天天看到你,处处感动你”为育人理念,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以人为本,充满关怀。

其次,着眼班级小环境建设,个性化的班徽班魂,精致的“微型生物角”,多彩的班级博客,让儿童在与伙伴、老师、大自然的交流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积蓄成长的原动力。清新和具有感染力的成长环境,成为师生身心自由呼吸的绿色港湾,为其共同发展提供坚实、良好的基础。

二、?生命课程构建,让课堂成为灵性流淌的广阔天地

生命课程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对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师生共同拥有、经历、感悟,达到思维共振、认知共建,一起搭建起没有天花板的成长舞台。

学科课程做到:

1.?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努力营造温暖的、柔软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课堂,师生、生生间彼此接纳、相互欣赏,共同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在交流对话中,真诚地展现完整的自己,分享彼此的智慧,实现真正的教育。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潜身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注视每个学生,不断激励,适时点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进而一起走向整体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

2.?构建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生命课堂是激情碰撞与智慧生成交相辉映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每节课的体验都是崭新的,生成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重视教学智慧的运用尤为重要。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关注到预设性,更要考虑到生成性,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路、方法,发现新内容,总结新规律。对教师而言,除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外,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有机联系,把课堂学习延伸到更广泛的课外学习和终身学习。

启迪学生的生命精神,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智慧和激情同样需要不同课程的润泽。充分挖掘语文、科学、艺体类课程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赞美。

德育课程做到:

1.?优化组合现有德育课程结构。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晨会课、班队活动课构成了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名目繁多的课程设置,造成了内容上交叉、重合、纷乱,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德育课程应有的系统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归纳、优化和重组,重新分配课程设置,优化课时安排,使德育课程指向更明确,操作更科学,为儿童的生命成长与发展服务。

2.?拓展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基于德育课程的系统性研究,着眼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我校把编写生命教育电子绘本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资源,通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启发儿童对生命的思考。我们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四个板块为抓手,编辑了《生命从哪里来》《生命像花儿一样》《生命神圣的旅程》《生命如歌般飞扬》四本电子绘本故事,充分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渗透,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多元化德育活动给儿童搭建润泽成长的精神家园

走向实践、走向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德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始终以儿童的生命成长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攒生存常识和技能,遵循生活律则和规范,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特色活动呵护学生的自然生命。

――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结合《科学》课介绍生命的孕育过程,播放婴儿、动植物孕育成长科教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产生过程。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受生命,回报关爱”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幸福生活,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技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有关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地震、暴雨、溺水等视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疏散逃生和消防演练,让学生在心灵感受震撼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真切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2.?主题活动启迪学生的精神生命。

――敬仰生命,感悟生命意义。学先烈:祭扫烈士墓、讲英雄故事。读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学名著。看影视:观看《感动中国》,组织学生读《抗震救灾中孩子们的故事》等,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意义。

――激扬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诗文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课本剧大赛,“文明之星”的评选、“真赢杯”征章活动、“与老党员手拉手”等活动,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质,感悟生命的价值,积淀成长的力量。

3.?体验活动完善学生的社会生命。每个生命都拥有同等的尊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完善学生之社会生命的核心理念。开展“寻找身边的绿色朋友”“hello水”等系列活动,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争做文明使者”“寻找身边的感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会宽容、懂得欣赏他人、学会合作、沟通与交流;“爱心天使行动”“红领巾义工团”等社团的成立与发展,与特殊教育学校、民工子弟小学手拉手,和灾区小朋友心连心等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认识到一个人不应该仅仅爱自己,也要爱他人、爱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在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儿童作为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个体,是独立的、灵动的、充满鲜明个性的,是最富潜力和拥有巨大创造潜能的快速成长中的人。沿着“为了儿童生命成长”的路标,探索潜行,教育回家之路将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宜兴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尝试学习”更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为学生“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