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诉讼证据及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时间:2022-06-29 07:08:50

试论民事诉讼证据及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摘要:证据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始终,是诉讼的灵魂,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而举证责任是证据制度的核心,它与诉讼结果有直接关系,影响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与诉讼活动的社会效益。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直接影响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因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能否履行自己的举证责任与其是否掌握证据源密切相关,但是当事人是否掌握证据源与其承担的举证责任在某些个案中无法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故本文将着重介绍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通过结合典型案例中当事人对证据源的掌握情况,阐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对民事案件审判结果影响的重要性、特殊性。

关键词:证据 证据规则 证据源 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分配

一、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民事诉讼的第一要务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为此,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并且得当的适用法律。而查明事实必须要有充分和完善的证据作为有效支撑予以佐证,如若证据缺失则无法查清民事纠纷产生的各个矛盾因素,继而无以客观公正地判断是非,民事纠纷就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显而易见,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及其重要也无法被替代。

(一) 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甲事物能证明乙事物的真实性,甲就是乙的证据。”这是“证据”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证据”的解释则是“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证据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资料。其二,证据是法院依照法定程序搜集的、能够认定案件真实情况事实的所有的材料。

民事诉讼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一样,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客观性,即证据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对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民事诉讼当事人、人、以及审判人员必须依法收集客观事实证据,如书证、物证,要求应当是原件;而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则只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并且通过合法程序确信采纳这些事实作为证据。第二,关联性,即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对认定要件事实有帮助的事实资料才具有法律意义,其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的联系,即事实资料所反映的事实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一部分;二是间接的联系,即事实资料所反映的事实能间接证明某一待证事实的真伪。第三,合法性,即证据需符合法定要求以及收集证据的程序应合法。由于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依照法定诉讼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从而维护当事人的私权利益,因此,对当事人私权利益的维护就不能建立在对另一个人的权益损害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证据的收集过程和手段必须合法,否则,必然因此而损害被收集证据者的特定利益。

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较多,但仍存有明显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在司法实践中,就《劳动合同法》第82条关于不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部分不法分子,不愿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利用该条款对用人单位进行欺诈性索赔,但是用人单位却毫无办法,一旦劳动保障部分认定事实劳动关系成立,那么用人单位就将支付二倍工资给“不法劳动者”。就该事实而言,我国法律关于证据的规定,无法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当然,这只存在于极少的个案。

(二)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是指确认证据的范围,调整和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证据法的集中表现。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大体上以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为主,附以有关证据的相关法律规定,形成了现行的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开始实施,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第74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人的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该予以确认,但是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的除外。”此处关于“除外”的规定上,不同于第8条第4款,并无受胁迫或重大误解的要求,而是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证据即可。对事实的自认和证据认可又混为一谈,其实是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质证意见不是自认的问题了。

另外,关于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无法举证的例外情况,将在下文关于证据源和举证责任中详细展开。

二、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证据源的掌控影响其举证能力

民事诉讼当事人在参与诉讼活动时,对自己的主张要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此时,就能突显出对证据源的控制力将影响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在个别案件中,主张权利的一方或许并不掌握着证据源,无法在最源头提供第一手证据,在司法审判中,要是法官轻率的取信“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将使一部分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打击司法公信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分析证据源对查清案件事实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当事人对证据源的控制力,以便有效查清案件事实,维护司法公信力。这一做法与举证责任倒置有些相似,但是却不同于举证责任倒置。

证据源,即是指证据的自然载体,是证据赖以收集和提取的本源。具体表现为有关人、物两方面。案件事实发生作用于人,在人的头脑中留下印象,该人即为证据来源。如各种案件中的当事人、证人即是。案件事实发生作用于物,即在物品、场所留下特殊印迹的物品、痕迹,这些保留有案件事实发生信息的物品、场所,亦即为证据来源。如杀人凶器、地面血迹。司法实践中证明主体收集证据,必须发现证据来源,必须首先从证据来源来收集证据,因此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要注意对案发现场的保护。例如:

在某住宅小区内,一栋201室住户发现自己住房的房顶出现霉变,疑是楼上301室住户的地面漏水。经私自协商未果,诉至法院。201室住户提供的证据有:房屋天花板霉变的照片若干;房屋漏水财产损失调查鉴定报告一份。其要求法院确认天花板霉变是由于301住户地面漏水造成的,并赔偿相应的损失。但是,301的住户不同意对自家的地面进行是否漏水的鉴定,并且断言201住户的天花板霉变与自己居住的房屋无关,而是由303室住户的漏水,经预制板渗漏到201室的。同时,303室的住户也不同意进行是否漏水的鉴定,认为201的天花板霉变与自己家的房子无关。在司法审判中,一审法院对于该案就到底是301室还是303室漏水无法确认,故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认为不利后果应由201室住户承担。事后,201室的住户将该案上诉,在上诉中,二审法院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决。二审法院认为,201室的住户已经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完整的提供了理应提交的证据,对于是否是漏水造成天花板霉变,由楼上哪户住户地面漏水引起的,不在自己可以举证的范围之内,不应有201室住户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二审法院还指出,根据常理,201室天花板霉变定是由于楼上住户的漏水引起的,但是究竟是301室还是303室漏水需要进行鉴定。在201室住户履行完自己的举证职责之后,301室和303室必须对房屋进行鉴定或者允许相关人员对其进行鉴定,通过鉴定,来确认究竟是哪户人家的地面漏水。若却非由301或303室的地面漏水引起的,也将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主张的观点,驳回对方的请求。同时,二审法院又引用了德国的“关系分析法”对此予以佐证,就双方当事人而言,对于自己的主张,应提供自己相应的证据,并且尽可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而不是一味的以“谁主张,谁举证”为由,来规避自己的举证责任。

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对证据源的控制直接影响案件的走势。就该案而言,楼上住户的地面是本案的证据源,其掌控者是301室或者303室住户,而不是201室住户。因此,若不能对该证据源进行鉴定,那么本案中究竟漏水点在哪就将无从知晓。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对证据源的掌控直接影响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证据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件还有很多,但是由于法官的业务水平高低以及社会对举证责任的不同认识,这类案件在审判中还存在不少误区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的司法制度也能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规定,从而维护司法公信力。

三、举证责任分配影响归责原则及责任分担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举证责任分配是举证责任的核心。举证责任的分配在性质上是个双重问题,它横跨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两大法域,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在诉讼中的交汇。但是,举证责任分担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民事活动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条件了解案件事实的真相,在收集证据、调查证据、提供证据等方面,双方当事人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举证责任的分配使责任承担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归责原则及责任的分担。

在个案中,由于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同,对法院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3、无过错责任原则;4、公平责任原则。但是,在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时,其责任分配也不同,举证责任分配作为一个先导因素,法院在适用举证责任分配这个自由裁量权时,应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与责任的承担。下文将一火灾案例来予以证明。

案情简介:上诉人(原审原告):甲市房地产管理处。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张某。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李某。原审查明:2011年5月18日14时20分,座落于甲市某街道2号的民房发生火灾,2011年6月2日,当地消防大队作出火灾故事认定书,认定该次事故起火部位为2号张某的二层室内,起火原因排除人为放火,无法排除生活用火不慎和电气线路故障等原因引起火灾。经原告委托,此三套公房的房屋重置价合计为人民币167352元。另查明,该2号的房屋原系第一被告张某所有,于2008年转让给第二被告李某,转让后第二被告尚未占有使用,火灾发生时该房屋实际使用人为第一被告。第一被告未生育子女,1957年第一被告将其外甥即第二被告李某收为养子,后因双方常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且婆媳关系不睦于1989年8月28日经法院调解解除母子关系。

原审判决认为:第一被告在使用第二被告所有的房屋时有疏于管理和防范的过失,未尽到消防管理职责,对本次火灾的发生存在过错,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原告诉请判令第一被告承担赔偿责任,理由成立,法院予以支持。因2号的房屋原系第一被告所有,第一被告转让后尚未将该房屋交付给第二被告,故第二被告对本次火灾的发生没有过错,依法不负赔偿责任。原告诉请判令第二被告共同承担补偿,证据不足,法院不予支持。最终判决被告张某赔偿房地产管理处损失。

上诉人甲市房地产管理处不服原判,提起上诉称:本次火灾事故经消防大队认定属原因不明,即本次火灾事故的发生也有可能是因电器故障等原因引起。起火房产既然系第二被上诉人李某所有,作为产权人理应对房屋进行管理、维护。至于房屋有否交付并不能减轻产权人的责任。即使房屋没有交付,作为产权人还是有责任对这些电器系统等进行管理和维护。综上,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改判被上诉人李某和张某共同倍偿上诉人人民币167352元。

房屋火灾财产损失赔偿案件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责任如何承担?

火灾事故具有特殊性,火灾现场容易遭到破坏,火灾调查其实是通过逆推理的方法再现火灾的发生过程,由于大部分能证明火灾起因和认定火灾责任的证据被烧毁,火灾原因调查存在众多难以查明火灾原因的情况。本案就是一起涉及房屋起火原因不明的财产损失赔偿纠纷,案情简言之,就是房屋起火,殃及相邻住户,起火点明确,起火原因不明,相邻住户要求房屋所有权人、实际使用人赔偿经济损失。本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本案适用何种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侵权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关于火灾财产损害赔偿案件适用何种归责原则,主要有四种观点: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本人认为本案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行为适用何种归责原则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者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本案是房屋起火引起的财产损害倍偿案件,本质上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当行为人存在过错时才承担相应责任。

在确定了火灾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火灾事故的特殊性,不能一律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要求受害人举证证明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的过错。因为房屋实际处于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的直接控制下,火灾损害的原因始终处于加害人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唯有其知道并可以预防。而受害人则不能控制损害原因,也无法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受害人始终处于无证据状态。如果拘泥于一般举证规则,要求受害人获取加害人有过错的证据客观上难以实现,即使能够举出一些证据,加害人仍可提出抗议证明其主张不能成立。此外,要求加害人承担有无过错的举证责任,间接地加重了加害人的责任及其注意和防范义务,从而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火灾损害的发生。因此,法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根据《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条的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将加害人是否存在过错的举证责任分配给收集证据能力强的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推定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存在过错,本案虽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法官可自由裁量举证责任的分配,由于起火点位于使用人张某直接占有、使用的房屋内,应要求其提出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据。位于房屋所有权人李某,由于其并不占有管理房屋,证据举证能力也较弱,仍应由甲市房地产管理处举证证明李某存在过错。

2、损失如何界定?

本案中损失的界定虽然不是二审的争议焦点,但是在处理火灾引起的财产损害倍偿纠纷案件中,实际损失是确定倍偿数额的基础,如何界定损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一并讨论。由于受害人的财产在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损失核定表或者鉴定机构评估作出的鉴定结论,结合火灾后现场照片、残余物的价值等材料等其他可能存在的证据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倍偿数额。

通过以上案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能否掌握证据源,承担何种举证责任,承担多少举证责任,将直接影响审判结果的不同。诚然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有所欠缺,但在司法实践中,更要求我们的法院、法官在发挥自己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正做到合理裁判,维护司法公信力。

四、 总结

在司法实践中“打官司就是的打证据”的诉讼核心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就部分个案而言,对证据源的掌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事人掌握了证据源,就能充分显示其举证能力,使自己的观点形成证据链,从而更好的主张自己的权利。由此可见,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证据的掌控以及所承担的举证责任,将起到左右判决结果的作用,当事人掌握的证据和承担举证责任的能力的重大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本文由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朝武:《民事证据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卫平:《民事诉讼法理分析》

[4]骆永家:《民事证明责任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版

[5]樊宗义:《证据学》,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浅析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 下一篇:法国咖啡馆的禁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