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的困境及其完善

时间:2022-06-29 05:18:24

浅议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的困境及其完善

引言

证人证言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通常的案件中,"证人证言与书证、物证等证据相互印证,可以有助于法官或者陪审员判断物证、书证等证据的真伪及证明力大小"。①而在一些涉及非要式民事法律行为纠纷的特殊案件中,证人证言由于是案件的主要甚至是唯一证据,对查明案件事实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证人证言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并加以采用,证人证言似乎开始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一、证人证言制度的现实困境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过程中,证人证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概率不低,但是作用却不大,相比书证和物证等证据使用的普遍性而言,证人证言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在书证、物证与证人证言并存的情况下,证人证言通常会因为其不稳定性,与"确凿的证据""沾不上边"而被束之高阁;即使在仅有证人证言作为唯一证据的时候,也往往会因与"举证方"存在某种关系亦或是真伪难辨而被办案法官否定证明力。

二、证人证言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

证人证言在司法实践中不被采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立法层面的原因,也包括证人证言自身的原因:

(一)立法层面的原因

1、纠问式庭审机制与当事人的证人相矛盾,证人证言难辨真伪。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一规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按照该规定,证人的寻找、出庭等都需要一方当事人的参与,而当事人主动寻找证人则必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诉讼主张。因此,通常能够出庭作证的证人都是"当事人的证人",而非司法为了实现公平正义所需要的能够保持中立的"法庭证人"。这些证人所做的陈述必然与一方当事人存在着利害关系。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证人证言的证据效力的规定:与一方当事人或者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通常情况下证人所作证言如果无其他能够被法庭确认有效的证据相作证的话,必然真伪难辨、难以被采信。

由于上述证人产生及确定证人证言证据效力的立法悖论的存在,证人证言要在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作用,必然要求在庭审中有一套证人证言确认机制来甄别证人证言的真伪。然而,目前我国纠问式的庭审模式由于其本身的机械性明显缺乏甄别证人证言真伪的功能。

2、证人证言真实保障机制缺失,真实性难以保障。真实保障机制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伪证惩处机制缺失。我国《民事诉讼法》就伪证行为仅在在第102条作出相关规定,但是该条规定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明显缺乏可操作性。首先,该条文并未明确认定伪证的标准,即证人所作陈述达到何种程度方才构成伪证。其次,该条文对伪证情节轻重并未作出规定,评判轻重的标准缺失,导致实践中处罚无据。再次,该条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刑法》中并未有针对民事诉讼中的伪证的规定,《刑法》第308条仅仅是针对刑事诉讼中发生的伪证行为。

其次,证人隔离制度不完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但是该条在实践面前仍显不足。首先该条文只对证人接受询问时作出隔离规定,对证人在作证前等待阶段的隔离并未明确,证人在庭前容易相互影响甚至串供。其次,该条文对证人违反法庭隔离或退庭的命令的行为并未规定相应强制或处罚措施,该条文执行无力。

(二)证人证言自身原因

证人证言不被采信除了立法层面的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言词证据,其本身存在着主观性与易变性的特点,证人证言缺乏确定性与稳定性。

1、证人证言的主观性。证人证言是证人对案件有关事实真实情况感知的客观陈述,就是说证人证言作为证人对案件事实陈述是经过证人主观加工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虽然我国法律明文规定证人作证时不能使用猜测、推断和评论性的语言,但是"人因其感情、爱好、信仰、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主观影响,天然地具有对感知对象予以加工、选择、塑造的能力和倾向,不能尽如'镜面效应'那样予以客观地反映"。②因此,证人在法庭上所做证言必然会带上当事人的主观色彩或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其所作陈述或多或少会偏离案件裁判所需的法律真实。

2、证人证言的易变性。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或遗失,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混淆,甚至做虚假表述。由于证人出庭作证时与法律事件的发生存在时间差,而这种时间差的大小或多或少会对证人的记忆产生影响从而使证人的陈述无法如其他物证或者书证一般完全客观的反应事件发生时的情况。此外,证人在开庭前后如与当事人或其他证人接触,还会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形成混淆,作出偏离真实的陈述。有些证人甚至可能在利益诱惑下作出有违事实的虚假陈述。

三、证人证言制度的完善设想

(一)完善证人证言交叉询问制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制度曾被美国学者韦格莫曾称为"发现案件事实的最伟大的法律引擎",该制度由于其内容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使其具备了目前我们纠问式庭审所不具备的发现真实功能。为了能有效辨别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我国立法不妨在学习和借鉴该制度的基础上设立自己的证人询问制度。

英美法系中的交叉询问,又称交互询问,是指英美对抗制庭审中,当事人对证人进行盘问的一整套制度和相关配套程序、规则的综合,是法庭庭审质证程序的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是首先由提出证人的一方当事人首先对证人进行询问,即主询问;然后,由对方当事人对该证人进行询问,即反询问;在主询问和反询问结束后,提供证人一方还可以在反询问的范围内进行再主询问;然后对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再反询问。如此,层层推进以求发现案件真实。

在英美法系中,交叉询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典型的交叉询问。即纯粹的由当事人主导的交叉询问,当事人对法庭调查具有绝对的主导性,法官一般不会主动介入质证程序。这种模式下,当事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地发挥,但是在实践中也往往会由于当事人双方在法律知识以及询问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对自身利益的片面追求,法官又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而导致的诉讼争点不明、诉讼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利于迅速有效的解决纠纷。二是混合式交叉询问。这种证人庭审质证模式在注重发挥当事人参与庭审质证的主动性的情况下,也强调了法官对庭审全局的控制和平衡作用,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在当事人进行询问的前后以及询问进行当中,针对案件的不同情况,法官可以依职权进行询问,在这种情况下的法官询问只能是为当事人询问的补充,交叉询问的主要部分依然是由主询问和反询问。另一种做法是对于法官传唤的证人,应当由法官首先进行询问,而后由双方当事人进行反询问。

鉴于大陆法系立法体系对我国立法的深刻影响,并参考上述英美法系交叉询问制度的相关内容,笔者以为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不妨设立类似上述混合制的交叉询问制度,并补充设立起相关的一些适用性规则。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由于法庭进行交叉询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证人的询问,发现证人在陈述中的矛盾之处,和发现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的证据或者发现证人所做的证言并不是就其亲见亲闻的事实进行的陈述,而是其对于案件事实的意见或者推测,从而排除仿造的和非法的证据或者意见证据。而法院之所以可以排除这些证据,其根据就在于法律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因此,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交叉询问制度,先应当在立法上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第二、适当地发挥法官的作用。为了避免反询问导致诉讼的拖沓,法官有权制止提出与案件争议无关或不必要的问题;在当事人结束反询问后,法官若认为有必要可以对证人进行补充性的询问。第三、基于反询问的性质,在反询问中应当允许提出诱导性询问。在主询问中,由于证人代表询问方的利益出庭作证,容易接受暗示作不实陈述的风险,诱导性询问有利于迅速揭示案件的客观情况。第四、确立开放式的反询问的范围控制模式。将反询问的范围限制在直接询问的范围内,一是允许就证人在主询问中作证的事项进行询问,二是允许对可能影响证人可信性的事项进行询问,但是这些事项应限于主询问中未提及事项。这种做法有利于促使当事人按照逻辑顺序来证明案件事实。③

(二)建立证人证言真实保障机制

建立证人证言真实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伪证惩处机制,包括建立证人伪证民事赔偿制度和刑事处罚制度。对于那些作伪证造成后果不是很严重,仅仅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必要损害的证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伪证民事赔偿责任制度,"证人的赔偿范围以当事人因证人作伪证所造成的损失为限,并通过立法规定,对证人作伪证的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赔偿方式、控告申诉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④对于那些因作伪证严重侵害当事人合法权利、破坏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则可以明确其刑事责任,在我国刑法中增设一条适用于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的伪证罪。

其次是完善并落实证人隔离制度。该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增设证人出庭作证前等待阶段的隔离规定,防止证人之间互相影响,保证证人陈述的内容是自己个人的亲身体验。第二、建立起证人违法隔离制度的惩处机制。在立法中规定如果证人违反法院关于证人退庭或隔离的命令,如法官可以宣布证人证言无效,强制证人退庭等,对情节严重的可以作出司法拘留决定等。

注释:

① 张卫平:《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②王建华:《民事诉讼证据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页。

③安广泉:《关于建立民事诉讼交叉询问制度的思考"》,载《浙工大法律评论》,2007年第3卷。

④郑吉文:《浅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载《大家论坛》,2010年5月4日。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2】王建华:《民事诉讼证据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页。

【3】安广泉:《关于建立民事诉讼交叉询问制度的思考"》,载《浙工大法律评论》,2007年第3卷。

【4】郑吉文:《浅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载《大家论坛》,2010年5月4日。

作者简介:张修峰(1984-),男,浙江省天台县人民法院民商事速裁庭书记员。

上一篇:论诉的变更 下一篇: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看保障农民工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