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正美德形成的原因及培育策略

时间:2022-06-29 04:52:17

大学生公正美德形成的原因及培育策略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修养等方面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远景。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价值观对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大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不仅为大学生价值观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对大学生提出了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民主、正义、诚信、友善等基本的公正德性,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应然状态。但其实然状态却不容乐观,如功利思想、自我本位主义、诚信缺失等德性时而表现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要探寻大学生公正德性形成之外在环境和内在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真正建立起公正美德,使其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进而发挥大学生群体的力量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进步。

影响大学生公正美德形成的相关因素有正负之分。正面因素即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积极因素,如:良好的社会氛围、政策制度的有效性、社会群体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才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谐美满的家庭成长环境、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以及及时、有效、公正、开放的社会舆论等,这些积极因素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社会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境界,促进公正德性的建设。然而,无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还是大学生自我身心环境等,它们并不完善并不完美,在这些正面积极因素推进大学生德性的同时,还存在着负面消极因素,而在现实性上,这些负面因素其影响力可能更加深远。因此,本文针对阻碍大学生形成公正德性的相关因素,从现象出发透视其根源,探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可行路径,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公正德性的建设。

一影响大学生公正美德形成的外在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中国的社会事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一度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但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使原本已经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失业人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弱势群体等社会保障方面投入较少,而农村地区的现象更为堪忧,再加上广大农民在农闲时节作为潜在过剩人口没有得到相应的安置,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社会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现整体进步。当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背景、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思想、观念、甚至人生态度的碰撞之时,他们逐渐认识到: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起点的机会不平等,使大学生内心萌生的公正观念受到了挑战,延缓甚至阻碍着大学生正义美德的形成。

二是平等竞争意识与规则缺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之际,平等竞争意识与市场竞争规则由于人的素质不高或制度缺陷时而被扭曲。乘国家改革各项体制尚不完善之机钻相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一些人在社会变革中凭自己的“智慧”步入了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的行列之中,然而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一方却得不到丰厚的报偿。此类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刺痛了大学生的神经,使其内心萌生的自己将成为社会正义使者的信念渐渐动摇,使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初露的锋芒逐渐减弱并慢慢退去,使即将进入社会的建设者在尚未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已然失去公正的心理准备。

三是多元文化影响。当人们长期处于贫困而平均的社会环境中,纯朴善良无私奉献与世无争的精神面貌已然成为主流社会文化,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生活生产方式的人们,突然间被抛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一时间变得手足无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使外国文化随经济交流与中国文化进行交融。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融合中由一元走向多元,多元文化必然引发多元价值体系。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人生价值的标准和衡量自我的社会定位、成功的标准等价值判断方面必然引发道德相对主义,对公正的认识也会走向相对。公正应该是社会角色及其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公平、合理。公正是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上,给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其直接目的是以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某种程度的均衡合理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均衡机会,但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有些人认为既得利益、自我发展机会的获得、甚至短期行为带来的经济收益等都是公正合理的。多元文化引发的道德相对主义使人们从根本上对公正的认识和理解发生偏转,这种价值判断对拥有创业梦想并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学生们产生直接影响,撼动着大学生内心公正德性的根基。

四是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当人们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奔腾之时,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内心飘扬的旗帜。当社会物质经济条件不能满足每个人自身发展需求之时,有些人便努力寻找他本人优先发展的机会,甚至为此不惜任何代价,哪怕是人格丧失、诚信缺失等。于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中,诚信在利益面前日益贬值,甚至被抛到脑后。而不诚信对信念不坚定、道德认识不稳定的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痛苦的,亦或是反面的,从而引发广泛的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的缺失。

(二)高校原因

一是教育资源不足。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基础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国家从发展战略高度实施“985”计划、“211”工程,并加大对这些高校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而普通高校在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当地经济和自身能力实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这就使一些普通高校受资源不足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不能提供充分的优良的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和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是教师素质不高。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又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在考评制度晋升规则面前多数教师不再清高,有些人甚至追逐功利。在不公正规则制度下、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向大学生讲授公正德性,如何达到教书育人的高境界?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影响、指引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教师的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公正美德的形成和确立。

社会和高校是影响大学生公正美德形成的主要外在环境,另外,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大学生与他人或单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交往环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形成的学习环境、大学生兼职勤工助学形成的工作环境等,无处无时不在影响着大学生公正美德思想的塑造。

二影响大学生公正美德形成的内在原因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和反映。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的存在,是“推动与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并且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变化。从年龄上讲,大学生即将或已经步入成年期;从思想观念上讲,大学生还未形成科学合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就已经让学生开始认识理想、价值等观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处于形成、转变、确立、再转变、再确立的更迭状态,没有最终形成稳定的观念。进入大学后,当其身心逐渐成熟之时,又是其三观再次确立之机,而不公正的外在环境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形成了负面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使本性善良怀抱公正理念的大学生对形成公正美德的渴望逐渐减弱亦或荡然无存。

(二)理想信念缺失

在大一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课堂上,问起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异口同声地回答“考大学”;再问考上大学之后的理想是什么,大部分同学都无言以对。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在高考之前所有考生的理想都是一样的:通过努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当他们挤过独木桥走进心中向往已久的象牙塔,无论这所高校他们是否心怡,在其内心深处都非常肯定地告诉自己:我的理想实现了。在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之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处于缺失状态。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公正美德的形成缺乏载体、缺少根基。

培育大学生公正美德的策略

(一)确立公正的社会规则

大学生虽身在校园,但却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的培养实现和社会接轨。社会进步和发展是每个大学生成就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公正社会环境的建立是培育大学生公正美德的社会条件。吴忠民认为,公正实际上是由对人的基本生存和基本尊严予以保证的规则、机会平等的规则、按贡献分配的规则以及社会调剂规则这四项基本规则共同组成的一个规则及理念的体系。对于大学生,其基本生存权和尊严已得到保证。从其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来讲,人生而不平等;但从社会条件讲,人生来又是平等的。前者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平等,但社会应保障每个大学生享有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保障其享有基本的发展权。公平的社会竞争规则是培育大学生公正美德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的竞争规则不仅是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更是人们提高道德认识、规范自我行为的外在环境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资源相对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足的。面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国家首先是通过政策引导让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运用国家的力量调配资源,使社会财富通过二次分配帮助扶持落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于不同地区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应实行差别原则,每项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应照顾到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让这一群体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每个人平等自由公正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强化大学生形成公正美德的社会背景。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规范社会秩序的方法有两种:法治和德治。建设公正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法制作保障。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使这些法律法规与时俱进,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升而完善。用高尚的道德作先导、用严格的法律作后盾,共同致力于公正社会环境的建设。

(二)把高校建设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乐土

学校道德教育传授的是社会所认可的道德知识和规范,致力于提升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过现世的道德生活,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公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大部分都是在校内进行的。首先,与大学生交往最为密切的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等他们的德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公正德性的养成;其次,学校的校风、校训、校园风貌等校园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净化校园环境,使高校不仅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更要实现育人的高层次追求,培养大学生公正德性,使其能够在多元价值和行为规范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使大学真正为社会提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全社会大力开展道德文明建设

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公正德性的养成是在高校期间基本完成的,但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和大背景,社会道德现状必然影响大学生德性的养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社会进步。因此,当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骄人业绩之时,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面对有待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竞争规则,公正德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开展道德文明建设的方式可因地制宜,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向道德模范学习、学习雷锋精神、听取道德模范报告会、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等。手段灵活多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即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营造民主、正义、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大学生公正美德教育的实践

因为大学生大学期间其思想观念和道德认识处于有待完善和逐渐确立之时,所以可通过道德培养、道德教育等方式提高其道德认识。在教育内容上,不仅宣扬民主、奉献、正义、诚信等先进性的道德,更应正视社会广泛存在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道德,并解释其存在的原因、现状、趋势,让大学生了解其所以然,而不是遮掩;在教育方式上,面对90年代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学生,灌输主流道德的方式效果不再明显,教师应直面当前社会存在的多样性道德,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引导其辨别、形成、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正义的使者,影响并带动着全社会人们道德认识、道德境界的提升。在教育手段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既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又不能局限于课堂。因此,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中、交往中、实习实践中、参与校园或社会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自身公正德性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J].文史哲,2004(4).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4]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2009(1).

上一篇: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