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将范读进行到底

时间:2022-06-29 01:44:45

在阅读教学中将范读进行到底

摘 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的角度阐述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其实,阅读教学不需要太花哨,走点老路,返璞归真,才是最本色的语文。

关键词:范读;有效教学;培养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的范读被声光电等现代化的手段取而代之,渐渐被人淡忘或遗弃。各种各样的“伪朗读”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如,把这段美美地读一下,或者是读读这段话,要读出高兴、快乐的语气。至于学生怎么把这种强加给他们的感受读出来那就得看学生的本事了。于是乎,原本应是“书声朗朗”的语文课成了“讲析课”;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也渐行渐远;课堂里声光电轮番轰炸,看似热闹非凡,可学生准确无误的个性化的诵读却成了美丽的回忆;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但读课文的热情却越来越冷淡,对语言的感受也变得越来越弱……张口读书,读错字、读破句,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如此现实,怎能不令我们惊心、担心、忧心呢?在新课改实施这么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依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需要教师付出和学生一样多的精力去读、去感悟。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是激励者,但我更要说教师首先是要做个优秀的示范者。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充分备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成功地进行范读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且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于永正说:“朗读是语文教师(也是其他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他说当一篇课文你读了二十遍以后才能有所思有所悟,他自己就坚持上课前先把课文读上个二三十遍,他的备“朗读”,是他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他“课外”必下的苦功夫。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也有相关论述:“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当我们要备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得先反复朗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只有读得自己感动了,才能去感动学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进行了范读。当我读得眼睛感到涩涩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神情肃然,两眼泛着泪光,此情此景,我们能说他们没受到感染?没进入情境中吗?

正因为于老师十分重视备“朗读”,所以,朗读成为他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从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中,我感觉到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让教师领悟了教材,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是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的范读是有效教学的手段

于永正说:“教师的范读胜过一切多媒体的朗读。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鲁迅先生他并不喜欢小时候那种呆板、枯燥的私塾生活,但他对寿镜吾老先生的无意范读却记忆犹新,以至成年后仍清楚地记得先生朗读过的内容、朗读时忘我的情态,鲁迅因为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而难以忘怀当时朗读的内容与情境。试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又会记得我们什么呢?

1.教师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多媒体技术这么方便,想听哪位名家的朗读直接拿来用就是了,干吗还要范读呀?这话听起来很对,但仔细一想就不对了。因为教师范读不仅让学生听到声音,还能看到老师的手势和表情。教师出色的范读不但可以为学生正音,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听到老师把《梅花魂》读得韵味无穷,把《走遍天下书为侣》读得那样的闲适豁达,把《匆匆》读得令人凝滞沉重……肯定会觉得太精彩了,那么他们朗读的劲头更足了。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教师带着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可见,教师的示范是多么重要,教师的有声有色的范读的指导作用是多么巨大啊!

2.教师的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学生刚接触一篇课文,需要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派上大用场了。起先读不好、读不准的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启发、引导下,马上就会进入朗读的良好状态,读书的质量就会提高不少。在福州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平潭县北门小学陈明钦老师执教的《金钱的魔力》时,在对老板谄媚、讨好“我”的语言描写这一片段教学时,陈老师就进行了范读,她活灵活现地把老板的油腔滑调再现了一遍,不但让听课的老师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且也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还要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而范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要让学生读的前提是学生会读,那就必须以教师的范读做引领,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学会朗读,只有学生乐于朗读,才有可能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获得熏陶。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教师抒情的范读之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得有声有色,美极了!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同样,教师的范读也是为了有一天不用再作示范,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读课文。语文课就应该坚守教师范读这一条简单、原始的路。其实,走点老路,返璞归真,兴许就是最本色的阅读教学。

上一篇:初中计算机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探究 下一篇:“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