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救看院前急救与抢救室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6-28 09:39:52

从6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救看院前急救与抢救室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摘要】 对6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院前急救与抢救室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管理的细化是解决方法。

【关键词】 急性酒精中毒;院前急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92-01

院前急救与急诊科抢救室是急救的不同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120运转与院内急救长期分属于两个独立系统,工作上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120医师的培养与急诊科医师的培养更无交集。正如同武秀昆所指出的[1],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衔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抢救的质量和疾病的转归。然而,理论上的无缝隙、无障碍、无脱节与现实中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要能做到每一例患者都无缝连接,实践中存在困难。实际工作中问题的产生,首先是管理上的问题,其次是医护人员的意识和认识不同,最后,急诊科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因此,笔者收集了66例急性酒精中毒的资料,对此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完成急救任务。

1 一般资料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6例,来源于2010年2月――2013年2月间南京市急救中心调度所派遣,南京市中医院急救分站承担的急救任务,均位于南京市市区,最远者距离我站约5.5公里。其中男性60例,女性7例,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P

2 急救任务的特点

2.1 南京市中医院急救分站位于南京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居民区多,街巷多,工作单位、餐饮娱乐、旅游景点、宾馆多。最大急救半径5-8公里左右,区域内分布三级甲等医院多,具备一定的救治水平和能力。

2.2 从患者年龄分布的情况来看,以18-29岁的患者为最多,共26例,占全部病例的39.4%;30-39岁患者17例,占全部病例数的25.8%;40-49岁患者8例,占全部病例数的12.1%;50-59岁患者10例,占全部病例数的15.2%;60岁以上患者5例,占全部病例数的7.5%。

2.3 从发病地点来看,从饭店转运至医院者13例,从医院转送至另一医院者2例,宾馆送至医院者2例,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发病者7例。

2.4 从合并症的情况来看,36例患者合并轻重不等的外伤,从轻度的皮肤擦伤到交通意外伤害。

3 120与抢救室的衔接

所有66例患者均在转运途中测量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体温、血糖,予以吸氧,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部分患者建立静脉通道。120急救车进入急救通道后,由抢救室护士接诊,做好抢救病人登记,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必要时复测血糖。120医师与急诊科医师床边交接,交待发现时间,地点,目击者情况(亲友陪伴身边,目睹发病过程,还是路人发现倒于路边,报警求助等),简单病史和查体。如合并外伤患者掀开衣服,暴露局部进行交接,交待外伤部位和严重程度。没有亲友陪伴则交待是否报警,是否与家人联系等情况。

4 结 果

所有66例患者的初步诊断方向均正确,无一例漏诊。急救经过顺利,无一例纠纷及投诉。

5 讨 论

从目前的120日常工作来看,120工作人员由南京市急救中心管理,120急救人员相对固定,120医师长期固定在急救分站工作,甚少进入抢救室工作。120的急救任务忙闲不均,城市人群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生有自身的规律[2],休息日发病多,晚餐后至凌晨发病多。因此,有时连续接诊的患者均为急性酒精中毒,或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需要成批转送。有时患者距离医院近,因此转运时间短暂,途中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和描记心电图。有时患者躁动不安,呕吐频繁,不能很好的配合检查和治疗。加上车厢狭窄,酒味浓烈,患者衣物常常多处污迹,造成120医师来不及或者不愿意解开患者衣物检查皮肤。

从急诊科的现状来看,目前南京市区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特别是夜间,均是人满为患;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又多在晚餐后到凌晨,正是急诊科工作的高峰时间,急诊科医护人员均处在满负荷运转的状态,加上急诊科内外环境嘈杂,凌晨工作人员注意力和耐力下降等原因,造成医护人员忽略细节的现象逐渐加重。特别是抢救室内危重伤员多的情况下,医师往往忙于看危重患者,对酒精中毒的患者推后诊治;护理人员则往往来不及或忽视脱下患者衣物,充分暴露躯体进行检查。

从患者自身的原因来看,大部分社交性饮酒的患者由朋友送来,往往陪同人员自身处在欣快或者共济失调状态,不能顺利配合医师采集病史,有的患者陪同人员常因此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部分患者醉倒于路边,由路人报警后呼叫120送来医院,缺乏主诉和既往病史。患者本身往往呕吐频繁,衣物脏污,躁动不安,医师不能顺利体检。在急诊科人满为患的状态下,酒精中毒的患者占据留观床位时间过长,过了一定时间未清醒容易被认定酒醉未苏醒而忽略检查,容易漏诊心肌梗死或脑出血。

从120医护人员与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交接来看,现实中并未能很好的做到医师交接、护士交接。这一点与院内转运有明显的不同。目前院内转运时,能够做好医师之间的交接,护理人员做好患者护理情况和皮肤的交接,部分医院还有自定的交接记录单。然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之间的衔接,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医院急诊科分诊护士多,护士能及时主动的接下患者,听取病情汇报;有的医院则存在护士人手不足,进修、实习医师与实习护士接待患者的情形。笔者认为,进修、实习医护人员不应该独立承担此任务,120医护人员交接也不应该一甩了之,而应该等待抢救室医护人员,实现医师之间的交接,护士之间的交接。另外,目前120与抢救室之间,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交接记录单,这也是一项遗憾。笔者认为,120应该有专门印制的护理记录单,便于医护人员填写各项生命体征和体检情况。形式上以文字部分简洁,不需过多书写的表格为好,最好印有部分评分系统,如格拉斯哥评分等,便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一方面,留存交接时的病人状况,另一方面,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等有重要意义。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如何衔接与处理,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说法,更没有一定的法律解释作为日常工作的依据[3]。规章制度不明确,执行的时候难免歪曲变形,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另外,笔者认为,120与急诊科工作人员不仅承担了医疗责任,更多的承担了社会责任。然而,目前的120和院内急救医护人员并没有得到与工作强度相匹配的报酬和奖赏,现实中存在做错了有罚,做对了无奖的情形,造成医护人员得过且过,只求不错的心态。因此,在财政上应当向120、急诊科医护人员倾斜,鼓励工作中表现优秀,善于思考,对急救工作提出合理建议的工作人员,而不仅仅以科研和论文作为创新的评价依据,推动急救工作的制度化和标准化。

总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是一个认识和管理问题。业务水平有高低,责任心有强弱,要维持一定水平的运行,根本上来说还是管理要足够细致和明确。创建合理的运行机制,实现科学管理需要事实和数据,这二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因此,日常工作需要细化,留存数据,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才能推动急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武秀昆.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衔接[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8):759-760.

[2] 何艳,徐腾达,王厚力,等.北京地区急性酒精中度发病规律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9):851-854.

[3] 武秀昆.急救规章制度的创建与诠释[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34.

上一篇:抗MPO、PR3、GBM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下一篇:秋季养生,水果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