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看大学生流行语

时间:2022-06-28 09:39:49

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看大学生流行语

摘 要: 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流行语,认为大学生流行语与社会发展、传播媒介、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流行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某些变化发展规律。

关键词: 大学生流行语 社会心理语言学 社会心理

语言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中的语言各有不同。大学生流行语正是流行于当下大学校园、运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时尚语言。语言学家曾说:“词汇常带有特定的社会、历史痕迹,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兴趣和价值观。”[1]研究校园流行语,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社会发展、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某些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流行语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根本条件。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价值观念日渐多元化,这些都要求语言有比较及时的反映。政策法规的变化,文化交流的频繁,社会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在语言中都会留下印痕。所以,流行语往往能透视出各种深层次的社会动机和心态,与社会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

首先,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时期的流行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主流,正因为大学生流行语能够反映社会动态,所以它的出现会被大多数年轻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大学生是接受新时代教育与文化熏陶,走在时代前列的一批文化精英,他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深切地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密切关注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其语言引入了时代特色,例如“中国梦”“互联网+”、“创客”等成为校园中的流行词汇,反映出许多社会动态,颇具时代气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文化交流是大学生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发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在大学生流行语中占不小的比例。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变化和外语学习的普及,使得外来词语在大学生流行语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外来词语直接或间接地成榇笱生流行语,如来自英语的“I服了You”、“你OUT了”、“小case”、“My God!”、“新技能get”,等等,它们因在形式、意义等方面具有新奇性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流行语。

二、大学生流行语与传播媒介

网络是新兴的现代传媒手段,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网络上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信息,其多变性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富有好奇心,乐于接触新事物,这为创造新语言提供了条件。网络交流对话的方式与口语交流相近,具有口语交流的句式短、直观等特点,简单快捷,容易接受,因此被有些人作为校园流行语而模仿,如“酷”“强”“牛”“赞”等。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通过微信、微博、QQ等途径扩大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使流行语得以流行。

除了网络外,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青年流行语的传播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电视广告、流行歌曲等普及范围较广,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一些广告语言、小品台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对白常常在学生中传播并成为流行语。如“duang”这个流行语,出自成龙代言的广告,成龙在广告中用“duang”字配上夸张的手势形容头发乌黑亮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某房地产网站的电台广告语,意思是强调某一件事情很重要;“吓死宝宝了”是王宝强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的台词,表示受到惊吓;“洪荒之力”是2015年热播的仙侠剧《花千骨》中频频出现的词语,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在晋级决赛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了“洪荒之力”,使该词语一夜走红,用来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大学生流行语是这些强势媒体对校园生活空间的一种介入和覆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学生趣味超越大众化、时尚化的结果[2]。

三、大学生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文化心理是潜藏在人们意识深层的价值和在长期历史中积淀的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观念。语言中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影响最直接的是词语。大学生流行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形成折射出这样几种心理特征:

第一种是言语的模仿心理。模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相类似的言语行为[3]。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追求独特,追求个性,但在铺天盖地的流行风面前,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模拟仿效心理,这便是流行同化的强大作用。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对港台及欧美影视明星与流行时尚的盲目崇拜上,大学校园里的追星族正是这一心理的生动反映。在这一模拟仿效过程中,电影、电视、网络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种是社会的从众心理。从众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舆论压力,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或被迫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4]。大学生的语言运用就是如此,流行语经常是少数人或者一个小团体创造使用,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结果很快为群体内其他人所接受,因此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校园的语言时尚。从众心理既是大学生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其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三种是求新好奇心理。追求新奇、追求变化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这种心态使很多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作欲与表现欲,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在语言的天地里充分发挥创造天才,尽显独特的魅力,这是他们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追求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的一种必然。在大学生生活用语中,语言成分的创造和使用能明显反映出这种心理状态,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的谐音)、“挂科”(考试不及格)等,这些词语新鲜独特、别具风格。

第四种是现代人的尚简求快心理。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要求交际的高效与准确,人们的交流遵循效率原则、简约原则、经济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崇尚简洁、方便、快捷的语言表达,首先表现在对语音的选择上,多趋向于单音节词语。从搜集的语料来看,单音节的流行语占优势,如“酷、菜、靠、汗、倒、爽、拽、晕、强、巨”等。其次,大学生常将复杂的词语缩略化,缩略语的大量运用也体现了大学生流行语简洁的特点,比如“毛邓”(思想、邓小平理论)、“马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等。另外,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简洁快捷的数字式、字母式表达在大学生中运用广泛,例如“886”(拜拜咯)、“520”(我爱你)、“MM”(美眉)、“BT”(变态)等。

第五种是幽默风趣的审美心理。当前中国的文化重心以大众为主体,体现世俗人群审美趣味的俏皮幽默、调侃夸张是当前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时尚用语的一个基本功能是通过新鲜个性的表达而带来幽默夸张有趣的审美。如“狗带”(“go die”的谐音)、“天才”(天生的蠢才)、“剁手党”(沉溺于网络购物)等这些词语使语言增强了趣味性和幽默性,使得使用者本身显得更幽默风趣,更易于被他人接受,从而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使人际关系变得轻松友好。

第六种是大学生的压力宣泄心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一些压力:学业、就业、生存、渴望成功。校园流行语的生动表述相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调节,它可以缓解情绪,可以放松精神生活与调节周围环境的氛围。可以说调侃消遣、宣泄压力是大学生在调适心理状态、适应紧张生活的一种尝试。如学生们时下常挂在嘴边的“好心塞”、“有没有搞错”、“怪我咯”、“也是醉了”等流行语。

总之,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的载体,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折射了经济、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特征。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体现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对大学生的创造智慧深层次挖掘及对大学生的情感充分释放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Gee J P. An Int roduct ion to Discourse Analysi s:Theory and Metho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5-86.

[2]任永辉.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语言新观察,2007(4).

[3]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33.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66.

[5]杨文全,许艳辉.试论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3).

[6]祝西莹,赵雨.大学校园流行语浅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7]刘诚,戚露露.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青年流行语――关于青年流行语研究的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8]胡静.校园流行语的社会学意义透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9]曹旺儒.大学生校@行话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0(8).

上一篇:东盟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下一篇:构式语法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