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中反思 反思中提升

时间:2022-06-28 07:44:40

摘 要:课堂上教师的“追问”是对学生回答结果中表现出来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思路适时地疏导、点拨,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适时、有效的追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如何追问?怎么追问?主要提出了三点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数学教师的数学活动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追问;反思;数学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的。而解决问题,则少不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话,而“追问”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追问”作为前一问题的延伸,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寻常处追问,用“追问”还原学生的思考过程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参与是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教师平时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及时地还原思考过程,提升思维能力。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或者“为什么?”

比如:在教学《间隔排列》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了小兔与蘑菇、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的数量后教师提问:“观察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很轻松地就f出了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这时我没满足于得到这个结论,而是追问:“不借助于数,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小兔比蘑菇多1?”这样一个追问,让学生能带着问题继续深入地去探索知识,最后得出,原来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得到小兔比蘑菇多1。也许学生会一时语塞,但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变得更深刻。

二、在错误时追问,用“追问”让学生思维更缜密

学习的过程是往往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试误”的目的旨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使思考方法不断优化,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

比如:在教学《间隔排列》一课时,在介绍完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后,教师提问:“如果有20块手帕,要多少个夹子呢?”第一个学生说“19个”,第二个学生说“21个”,这时我指着第二个学生追问:“刚才大家都认为是19个,你为什么认为是21个?”接着又追问第一个学生:“你现在知道错在哪儿了吗?”这些“追问”看似平淡,但绝不是一般的对话,它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能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深刻。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判断对或错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或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在对比中追问,用“追问”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

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表面化,不能深入思考。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追问的方式来推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化。当然推进思维深化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由果到因的追根溯源,也可以是由因到果的推演判断,还可以是通过对比归纳后的总结。我们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透过现象,逐层深入,抓住本质。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几分之一后,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动手操作环节:第一层次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四分之一,学生折完、展示后追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呢?”通过反思学生明白,不管怎样折,只要都是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第二层次是为学生准备圆、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折出四分之一,折完、展示后追问:“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图形,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阴影部分呢?”通过两次追问,学生明白了无论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学生对几分之一这一数学概念的认识变得更真切、准确和完整。

总之,及时有效的追问,能够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还原学生真实的思考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李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实践中的伦理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上一篇: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导入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扩展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