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繁归简,追问生活的本质

时间:2022-03-29 03:15:26

反繁归简,追问生活的本质

[摘要]《复印店》(Copy Shop)是奥地利导演Virgil Widrich制作的短片名作,导演在片子中通过黑白影调,讲述一个复印员的日常生活被无穷复制的怪诞故事。在电影经过100多年,从黑白影调发展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彩色影调,为什么Virgil Wrdrich重要反黑白影调?这是值得探索与深思的。其实,黑白的影调,丰富的画面技巧,加上巧妙的时空驾驭方式和开放形态的结束方式,从而,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本质的思考,主人公复印的到底是纸张还是生活的本身?

[关键词]复印店,黑白影调;画面技巧;时空驾驭

《复印店》(Copy Shop),大约11分的默片,2001年,由奥地利导演Virgil Widrich制作的短片名作,导演在片子中运用的手法是非凡的,讲述一个复印员的日常生活被无穷复制的怪诞故事。

男主角有一天醒来,发现生活有些不一样。他来到自己经营的复印店,在复印文件的时候不小心将自己的掌心复制了出来,他有些疑惑地看着印制出的自己脉络清晰的手掌,这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男主角以及他的生活居然开始被完全复制出来,他回到家看到另一个刚从睡梦中醒来的自己。后来男主角像克隆一样越来越多地走进自己的生活,导致男主角和观众一样搞不清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台词,画面犹如复印制品一样黑白且粗糙,倾斜又跳动着,给人一种枯燥难解的感觉,但这正如法国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说过的一样:“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其实,导演Virgil Widrich,用一种特殊的电影元素形式给观众讲述了一个精彩的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一、反繁归简,回到黑白

电影是从黑白发展到彩色的,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彩才在商业上普及起来。彩的出现,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内涵,但是,Virgil Widrich却在21世纪,在彩经历了60多个年头之后的2001年,一反常规,重新拾起了单调黑白色调,这是为什么?

色彩,在电影表现手法中,具有丰富的功能:“比如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可以表达人物和创造者的主观感受,可以渲染特定环境与气氛,可以构成作品总体的创作基调,可以创造作品的象征意味。”如果使用彩色的话,那么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表达人物和创造者的主观感受,渲染特定环境与气氛等方面的表现力将更加丰富;而在《复印店》中,导演VirgilWidrich却全部使用了黑白摄影,这正是《复印店》(CopyShop)的突出的特点,也是导演的处理色调的高超之处。

徕卡摄影师路易斯・卡斯塔内达曾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彩色市场普及的今天还仍然拍摄黑白照片,我的回答是:当彩色图片能够帮你挣钱时,它只是你兜里的钱币,而黑白图片却是你创作上的精神食粮。利用黑白影调,可以充分表现影像的潜质,有些是在彩色影调中难以表现的。”的确,路易斯・卡斯塔内达道出了众多黑白摄影热衷者的心声,也道出了导演VirgilWidrich的心声。

黑白的影调,本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明亮或低沉、粗犷或细腻、轻快或压抑,往往就是画面的影调效果所形成的。正是这种黑白的影调,让观众感觉到男主角的生活,就像是被复制的一页,既枯燥单调又梦幻莫测。

二、妙用电影语法,画面技巧引人入胜

《复印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短片,其引人入胜的画面技巧,加上导演的巧妙运用,以一种或明显的或潜在的表现方式,展示给观众。闪摇、重复与特写、鸟瞰是这部名片的在电影语法的突出表现,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力。

1 闪摇。

在短短十几分钟的短片中,好几次出现画面的闪动,画面快速切换同时又模糊不清,乍看好似古老的黑白片因为时间的久远播放效果受了影响,给观众以眼花缭乱的眩晕;仔细琢磨,原来是导演有意为之。其一是在:复印的过程是一系列特写剪接与闪动联系在一起,有点像梦之安魂曲的吸毒片段,只是没有那么快速,那么疯狂,主人公锁紧了眉头,一脸的困惑,从床上爬起。

其二是在:画面被近乎粗暴地撕扯着,一帧一帧跳过的图片和同样的复印机动作交织在一起。几次激烈的跳动之后,画面又重归非真实的稳定性当中。这样,通过闪动它本身的不稳定性,给人造成变化乃至混乱无序的感觉。复印机是固定不动的,通过闪动的画面,导演就把复印纸张与复印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

2 重复与特写的有机融合。

清晨,闹钟想起。声音停了,人坐了起来,带着机械的表情和僵死的动作,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主人公走进洗手间,洗脸,照镜子(第一次出现他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算作他在银幕上的第一次复制),走出家门,路上有看报纸的人,有牵着狗的人,有花店门口的人,总之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都成为他的观察对象。重复就从镜子中的一个变成两个开始了。

主人公到了复印店,主人公锁紧了眉头,严肃的面对着那台复印机,脸被灯光照的发亮,然而就在他把又一张纸塞进去的时候,明显犹豫了一下,斟酌再三,还是把自己的手按在了上面,复印出来的竟然是他分毫不差的手掌,这里导演给了这“手”?一个特写镜头,这张特写的手令主人公很惊讶,也令观众很惊讶。这个动作与手,带有象征意味的,也就是真正复印的开始。从此以后复印出的产品将不再是纸,而是活生生的人。

紧接着复印机吐出来的是一张特写――也就是观众看到的――复印店的招牌COPY SHOP。

观众可以看到面对着这张图片的主人公迷茫而恐惧的眼神,复印机已经具有一种自动工作的特异功能,如照相机一般将现实世界抽象化为二维空间的符号结构,并且这种拷贝还超越了时间:主人公早上卧床、按闹钟的情景又从复印机中蹦出来,这时他作出正常人的第一反应,迅速拔掉复印机的插头,关上店门,带着困惑回家,短片的悬念已经产生,并且提示观众思考:导演以复印店作标题没有那么简单,“复印店”兼顾了形式与内容双方面的要求,把画面与导演所希望表述的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内在地结合起来。

接下来的情景与第一日完全相同,重复出现昨日的一幕:卧床,按闹钟,起身,下床……复制的主题在这里已经进一步体现出来。

日复一日的发生相同的情况,人们的生活陷入机械的怪圈当中,一切都因事件的重复而失去了意义。在这里,重复得到更极致的体现,甚至丝毫的差异都没有,变成纯粹的复印。短片中没有明显提出复印的过程,我们只是发现,不断有同样的人从那个单元中走出(他也照镜子),加上音乐的配合,神秘色彩更加强烈。

主人公带着惊讶与恐惧监视着他的复制品,尾随他走进洗手间,洗脸,照镜子,走出家门,来到复印店,一如昨天的自己。在那个“复制品”再次把手伸入复印机的时候,现实的复制品一张张跳出来,不过到了后来便略有不同:趴在窗户旁偷看的“复 印模本”成为纸上的图片。

这时观众已经不能明确的按先后顺序区分复制品与被复制品了,因为两者都在这种复印中被抽象化,究竟谁是真正的主人公,在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中混淆了起来。随后,“复制品”气急败坏的将这张纸一撕为二,在同时,电影的画面也如纸一般一撕为二。当习惯于将电影镜头中的事物当作现实的时候,这一隐喻模糊了拍摄者/被拍摄者的相对地位,使电影中的人也拥有了主宰画面的能力,增强了短片的震撼力。

不仅如此,接下来画面的偏斜效果模拟了复印机中纸张的行动,并且复制出了恰好同一时间(或者说是未来,因为事件发生在复印之后)的情景:他看着纸上自己看着纸的画面。这时,电影其实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当时在做什么,只是观众可以能联想的到――拍摄者的身份再次模糊了,画中画带着一个又一个的悖论,困扰观众并刺激他们的神经。

再次重复:闹钟响的时候,有无数个自己从床上爬起来。洗脸的时候,有无数个自己排队等着,吃饭的时候有无数个自己陪着。走到街上,有无数个自己跟着,有的开着车,有的牵着狗,有的拿着报纸,着装一模一样,神态一模一样,长相一模一样……

3 远景与鸟瞰镜头的运用。

短片结尾时,导演从鸟瞰角度,选择了一系列远景镜头,这组远景镜头的画面视野开阔、深广,以复印店老板的活动空间背景为主,人物在其中显得极小,却可以让观众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复印店老板发现有很多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没办法,被逼爬到大烟囱顶上,等他爬上去一看,发现其他的烟囱上早已经有无数个自己,而烟囱下,还有吏多的自己争先恐后地往上爬……他眼一花,掉了下来……短片戛然而止,所有镜头都进入黑暗的深渊中。从这种意义上说,鸟瞰的角度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从复印店老板来说,他从烟囱上往下看是一个鸟瞰的角度,从观众的角度看,很明显,摄影师是在空中往下拍摄的,也是一个鸟瞰的角度。这样,复印店老板和观众都翱翔于场景之上,像全能的上帝一样,俯视一切。

三、时空驾驭,复印机万能

在电影的叙事表现手法中,事件的发展通常有一只无形的手操控。在《复印店》中,这只万能的手就是复印机,通过这台能驾驭时间的复印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穿插连接起来,一开始男主角只是复制了他的过去,后来复制的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比如他惊奇地看纸上他正惊奇地看这张纸,再后来他复制的就是他未来发生的事。

复印机印出了未来发生的事情,给人感觉像是复印机在进化,主人公再次迅速拔掉插头,匆忙回家,却在家门口看到躺在床上的自己。于是,复印开始驾驭时间。我们看到主人公的复制品出现的位置似曾相识,或者说处于不同时刻的他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画面之中。走到街上,身份已经被批量生产,从看报纸的人,到牵着狗的人,到花店的老板,都像照镜子一般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去复印店,都把自己的手按在纸上,用符号淹没世界。主人公惊恐地躲避一切,但最后发现已经无处可藏,他从烟囱上掉了下来,最后一眼见到的,是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短片《复印店》创造意境及其艺术魅力就彰显出来:现代社会就是一台复印机,人们千人一面,过着同样的生活,没有个性,没有自我,忙碌着,追寻着,最后跌入黑暗之中。

四、结 语

《复印店》在极快的节奏中走向尾声,主人公发现复印出无数个自己感到困惑又生气地回家去,却更加离奇,一个个“他’接二连三的从他家冒了出来,干着与“他”干过的同样的事,跑出家门的主人公发现整个街区乃至所有他看到的人全变成了“他”!而且这些人一同开始追逐“他”,主人公逃至烟囱顶,俯身往下望去,无数个他像蚂蚁一样在下面,使他失足落向满地围观的“他”,一片漆黑中影片戛然而止……一个开放形态的结局,引发了观众的无限思考,短片的象征意境就更加清晰,发人深省: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一种无休止的复制?

上一篇:又一股令人惬意的东北风 下一篇:试论中国西部电影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