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探究中发展

时间:2022-06-28 03:19:51

让思维在探究中发展

在信息时代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学习和教学?对此皮亚杰给我们以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启迪。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多数教师和学生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而且研究能力薄弱。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就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问题意识做基础

每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也需要激发和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要了解些什么?我们想在哪些方面有所发现?只有在知道自己了解了什么时,才能暴露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明确想在哪方面有所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想要学习的意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激发起思考意识,把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分类,归纳已知与未知的资料,产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假设和预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对一切未知的或已知的事物、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且又能引发探究兴趣的情境。比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将马铃薯放在装清水的烧杯之前,问学生“土豆”放进去后会怎样,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有关“沉”“浮”的问题,当土豆放入清水中沉下时,会激发学生想到“当物体比它同体积的水要重时,物体下沉”,而最后当教师对其稍施“魔法”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烧杯盐水时)。学生惊奇地观察到土豆在水中浮起来了,学生沸腾了,到底老师施了什么“魔法”土豆发生了变化?还是烧杯中的水发生了变化?水中到底加入了什么物质呢?……一系列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去思考。下面,不用老师过多引导,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好例子在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多花心思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

又如:在观察树叶活动中,师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也精心挑选了3种树的叶子。(大小不同,生长期不同)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介绍了采集树叶的名称、采集地点。看到手中的这些树叶,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你们还想做什么?(情境中导入)给叶子分类;比较叶子的大小、颜色……用眼睛完成观察。(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内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教师继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以前我们学过观察时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手或是皮肤、鼻、口、眼、耳。(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那你们先把这些叶子分类好吗?小组内协商并把你们分类的理由说给大家听。(教师精选的3种树叶)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信息)汇报交流:我们把颜色不同的叶子放在了一起,分成三类。别看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但它们的形状一样,叶脉也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叶色不同可能是因为季节不同,也就是它的生长期不同造成的;……我们组按它们的气味不同分成了三类;我们把树叶按它的薄厚分成两类;我分了三种,我把树叶放在嘴边吹,发现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观察叶子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教师及时总结、巩固学习方法)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些树叶,按小组把它们放在一起,这么多形状不同,大小、颜色各异的树叶,你们能用它做什么?(设问,引发学生创新,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我想做叶画;我做书签;我照样子画一种树叶;……(展示,说一说作画的名称和想法。)这样的教学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差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学生个性提供了肯定与张扬的机会,同时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三、培养问题意识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健康发展,是因为“发问”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师提什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能提出问题,把每一个环节变成每个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倡教学民主,在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质疑问难,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独到的见解就会层出不穷;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轻易地作出简单的回答,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力,“问者无错”,在“问”中才能学到知识,发展个性,展示聪明才智,使能力得到锻炼。

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有效培养,而且能掌握再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科学态度。学生们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上一篇:如何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下一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