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传播新走向:从知识到行动

时间:2022-06-28 12:55:22

环境传播新走向:从知识到行动

〔摘要〕随着国内外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环境传播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与日俱增。目前国内对环境传播的研究还处于学习和总结国外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更多学者投入环境传播理论发展和环境传播实践中去。文章认为环境传播领域最新力作《环境传播:教学与实践》以转化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提供了环境传播领域最新教学法和实践途径,使环境传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转变为环境传播实践者。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行动代表了国际环境传播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视角,值得在国内学术界进行推广和尝试。

〔关键词〕环境传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3-0035-04

引 言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从创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从环境传播话语与权力、环境传播修辞、环境新闻与媒介、环境整治与环境话语营销等多个视角入手,对环境传播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尽管如此,环境传播作为一个综合叉学科仍属新兴研究领域,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在国内学术领域,环境传播教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环境传播:教学与实践》(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edagogy and Practice)作为环境传播领域最新成果集结了教学与实践领域的多种可执行范本,对国内环境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于2017年2月由英国Routledge出版,由环境传播教学领域著名教授Tema Milstein, Mairi Pileggi和Eric Morgan主编,集结了41位环境传播教学第一线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基于各自教学实践探讨环境传播教学原则、理念和方法,研究如何使环保意识真正转变为环保行为,最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联通。因此,本书不仅是对环境传播教学已有研究的总结,也代表了环境传播教学的最新动向。文章将对该书进行评介,以期推动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

一、 主要内容

本书共28章,分为四大部分,以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渗透和过度的模式展开。第一部分介绍环境传播教学法新定位和新思路,第二部分作为第一部分的延伸,进一步探讨多样教学理论和模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介绍如何将特定环境传播理念融入具体教学实例,第四部分提供了最新课堂活动方案。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开篇由Garrett Stack和Linda Flower撰写,提出环境传播教育应以改造性实践为导向。作者通过“沙龙式课堂”(classassalon)引导学生讨论环境问题并形成独立看法,然后走出课堂与公众或社区合作解决特定环境问题。在第二章,Jessica M. Prody通过三个教学实例证明环境传播教育者本身也是环境传播实践者。课堂修辞情景随学生知识和兴趣的变化而变化,教育者通过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之后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传播行动中去。第三章作者Joy Hamilton和Mark Pedelty对2010~2015年间国际环境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会员学校教学大纲(共27份)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现存大纲在学科定位、概念界定、教材选择和实践比例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第四章,Tema Milstein等八位学者基于生态文化视角提出“贯通式课堂”(insideout classroom)教学理念,即课堂联通学习者内部体验,打通课堂与外部世界的藩篱,实现沉浸式教学。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章)首篇由Lars Hallgren阐述社会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论对环境传播教学的重要作用。作者详细介绍了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环境传播和管理硕士课程如何通过社会建构主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传播问题。在第六章,Aaron T. Phillips以带领学生参观国家黄石公园为例,阐述如何通过置入体验式学习加深学生与自然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感悟式写作提升学生的深度体验感和写作表达能力。第七章作者Mark Pedelty和Joy Hamilton再次提出w验式学习对环境传播的影响,但进一步指出传统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地研究共享和讨论。作者提出在线课堂形式作为替代方案,并讨论了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能遇到的挑战及解决办法。在第八章,Geo Takach对新兴的基于艺术的(artbased)环境传播教学法进行了讨论,并指出鼓励学生分析和研究各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环境要素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感、激发更多情感共鸣。第九章作者Antonio López结合视觉媒体语言、技术等特征,基于视觉素养理论建构了环境传播图意学框架,该框架由图像分析、符号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三个由浅及深的步骤构成,用于培养学生视觉素养并促使学生批判性地解析视觉媒体中传达的环境意识。Gabi Mocatta在本部分最后一章讨论了如何通过在线或远程教学实现灵活自主的终身学习模式,并以其创建的在线环境新闻课程为例探讨了影响远程教学结构设计的要点。

第三部分(第十一至十五章)主要关注在教学法指导下具体教学实践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环境传播活动中来。Eli Typhina在第十一章基于环境传播修辞和行为理论,采用课堂活动和社区项目等形式设计了四种课程方案:微型活动、社区任务、理论支撑行动和听众分析。这些教学方案使学生在与同行或社区组织的交流互动中转化为正真的变化施动者(change agent)。在第十二章,Mairi Pileggi和Eric Morgan基于Marshall Ganz的三段式公共叙事框架,以加利福尼亚一所大学课堂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讲述个人故事、群体故事和眼下故事这种“说故事”(storytelling)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考、沟通和行动能力。Grady Walker在第十三章提出通过社会和生态批判教学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并倡导突破校园精英教学的限制,更多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声音。作者介绍了尼泊尔社会底层人员制作视频影像的实践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视频制作批判教学模式。在第十四章,Sigrid Kannengieer借鉴成立于2009年的维修咖啡馆(Repair Café)运行模式,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体验该模式(或类似活动),并思考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带来的危害。本部分最后一章介绍了德克萨斯大学艾尔帕索分校与环境非政府组织Rare之间的合作共建项目(UTEPRare),Carlos A. Tarin等人详细解释了该项目的合作目的、合作流程和合作成果,并认为此类项目在充分调动当地社区行动力量的同时也为环境传播者提供了发挥平台,因此值得推广和复制。

第四部分(第十六章至第二十八章)展示了多种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用于丰富或细化课堂或课外教学。Carrie P. Freeman认为在关注现实状况的同时应提倡学生通过积极话语创作构想未来理想生活愿景。Tema Milstein和Stephen Griego设计了环境特权向前向后走游戏,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特权及环境公平问题。Emily Plec设计了消费品追踪、低消耗生活日和服务日三项活动,让学生感受日常物质消耗对环境的影响。Jake Dionne鼓励学生为人外生命体写赞美性文章,使学生与人外生命体建立更密切的情感联结。Bridie McGreavy等设计了系统共享地图、案例合作分析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社区环境问题的核心能力。Mary Stroud提出对视觉资源进行多模态分析,以更深入挖掘视觉媒体在环境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Antonio López提出用信息图形的方式呈现环境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总结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Carrie P. Freeman引导学生对主流媒体动物保护问题的报道分布展开研究,借此讨论主流媒体信息配比和结构问题。Karey Harrison鼓励学生对新闻文章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和对比,从而加深对环境或非环境新闻报道的认识。Maggie Siebert设计了猜猜看我是谁的课堂游戏,使学生采用第一人称多角度描述人外事物,从而重新定位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Maria Clara Valencia带领学生制作记忆地图,记录曾使他们感到愉悦的地方,并讨论可能破坏这种愉悦体验的环境问题。Gabriele Hadl提出通过制作海报展示学习者印象最深刻的媒体经历和户外经历,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方式对环境意识形成的影响。Katherine M. Cruger指导学生制作和维护环境信息共享博客,使学生成为公共领域的信息传播者。

二、 要点述评

环境传播发展至今存在着严重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主要研究集中在欧美国家。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进行本土化环境传播研究和学科建设刻不容缓。《环境传播:教学与实践》的出版集聚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传播教学成果,对国内环境传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范围广泛,涵盖环境传播重点话题。著名环境传播学者Robert Cox指出环境传播领域包含七大研究热点,即“环境修辞与话语、媒体与环境新闻报道、环境决策中的民主参与、提倡与推广活动、环境合作与冲突解决、风险传播和大众文化与绿色营销中的自然表现”[1](15)。本书文章所涉及内容几乎囊括了Cox提出的所有研究热点,如第九章对环境视觉修辞进行了讨论,第七章和第二十八章对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方式进行了讨论,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对社区环境决策民主参与进行了讨论,第八章对艺术与环境信息传播关系进行了讨论等等。这些文章对不同环境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进行剖析,与教学法结合,提供了多种可依据和操作的教学模本,形式丰富,应用范围广泛。各个环境传播研究领域的学者都可与其中某些文章达成共鸣,这使得该书成为不可多得的环境传播综合性教学法指南。此外,该书部分章节还引入了环境传播学科之外的学科理论做支撑,如第十六章对Lakoff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第二十一章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都借鉴了语言学领域的理论观点。这一方面拓展了环境传播研究的理论构成,另一方面也为其他领域的“绿化”发展提供了结合点。以国内现今发展势头强劲的生态语言学为例,生态语言学主要指“对语言系统的生态特征和非生态特征的研究”[2](10),通过批评分析引导“形成更多生态促进型语篇,实现语言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3](865)。这些研究与话语传播的途径、媒介、走向等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也是环境传播所关注的内容。如此学科之间实现相互理论支撑和延伸,共同为环境意识的传播保驾护航,这十分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第二,教学实践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创新性。本书编者在介绍中指出该书探讨如何让“学习者实现生态觉醒”,并“有效地和有意识地引导话语和行为”(p. 1),强调如何将环境传播理论转换为真正的参与行为,因此本书所呈现的教学实践设计是一大亮点。该书教学实践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课堂与课外学习,调动学生回忆过去、思考现在和畅想未来,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在教学空间上开展了教室内与教室外学习,将学习地点从教室延伸至日常生活所触及的各个地方;在人员参与上组织了学生间、师生间、学生与校外人士间、教学机构与社会机构间等多群体交流与合作,扩大了环境传播实践者的范围。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展示了如何使学生(甚至其他社会群体)将环境传播理论转化为真正的环境保护。如此,环境传播不再停留于书面化的讨论和分析,而成为学习者日常行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该书对在线课堂和在线博客的创造性应用也代表了环境传播实践的最前沿进展,具有创新意义。

第三,布局脉络清晰,具有^强操作性。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从对环境传播教学大走向的讨论,到对教学法对实践具体指导的讨论,再到对特定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的展示,呈现出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形式,结构清晰,方便阅读。本书各个章节虽然来自不同作者,但其核心思想相同,即探讨如何通过教学使更多人转化为环境传播实践者,其布局构成也较为一致(各章侧重有所不同),即在回顾各自研究领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呈现教学设计细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测评等一系列具体过程,因此对开展模拟研究大有裨益。

该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本书各章对环境传播概念中“环境”和“传播”关系的解读存在一定差异。部分章节对环境传播的理解为对环境问题的呈现、表达和传播行为,是“关于环境问题的媒介化传播”[4](387)。部分章节对“环境”的理解更为深入,认为“环境”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一种传播视角,环境传播关注的是超越环境问题本身的“话语空间”[5]。这一认识上的差异需要进行明确区分和讨论。其次,该书所描述的环境传播教育理论更多来自传播学领域,缺乏专业的环境科学领域理论支撑,因此在实践中存在较多主观性分析,缺少客观科学依据。第三,本书部分章节出现内容重叠现象,如第四章和第六章对沉浸式教学的阐释存在重合之处,第七章和第十章对在线(远程)教学的讨论也存在相同之处。

三、 Y语

《环境传播:教学与实践》提供了环境传播教学与实践领域的最新范例,展示了教学者如何突破抽象理论概念的藩篱,指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该书对环境传播或相关领域的教师及学生颇有裨益,同时也适合具有环境意识的个人或机构组织阅读。国内目前对环境传播教育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该书的问世必将推动环境传播教学的发展,激发更多的研究热情。

〔参考文献〕

[1]Cox, 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Sphere [M]. London: Sage, 2006.

[2]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 2016, (1):9-12.

[3]张瑞杰,何伟.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评介[J]. 现代外语, 2016, (6):863-866.

[4]Hansen, A. Promising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J].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2015, 9(3): 384C391.

[5]Cox, 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Sphere (2nd edition) [M]. London: Sage, 2010.

Abstract: With an increasing concern over environmental issues from home and abroad,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rather important. Related researches within China are mainly introductory or summary works of foreign theories, thus demanding more energy into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ractical undertaking. The newly published work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edagogy and Practice provides the latest pedagog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idea of transformative teaching, which prompts a transition from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teacher and learner t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ractitioners. This transi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epresents the new trend and new perspective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s and deserves to be publicized and test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edagogy; practice

上一篇:南方有“嘉礼” 下一篇:百舸争流夜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