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时间:2022-06-28 10:37:17

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双向的、交往的、可以协商的教与学的过程,是我们广大教师正在积极寻求的目标。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和语文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新教改要求从确立教学目标起,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等,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情趣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在理解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交际,吸收学生参与,以保证课堂教学交际化,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际,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此,教师能否点燃学生的兴趣,变苦为乐,变厌学为愿学,乃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语文教材往往是跟不上信息发展的步伐的,因此它可能是滞后的。如何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筛选,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本课本单元相关的素材。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从报纸、杂志等其它渠道获得,这样不但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的把书本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语言,使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正让学生体会“乐中学,学中乐”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活泼而主动的发展。

三、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对学生尊重并对他们充满关心和期待。这样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期待通过言词交际和非言词交际传达给学生,会使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因而提高学习效益。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可见,温暖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

2.情景交际――学生“多练”,体现“主体”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它要求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统一。如果说“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多练”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 A.创设情景,开展语文游戏 ;B.创设情景,角色表演;C.创设情景,自编对话。这样,“精讲多练”就可以促使师生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振体”。

四、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比如,课堂提问时,简单、单一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初一阶段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初二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初三时则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可多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

五、在教学评价中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谈到学生自我评价时说:“教师不承担全部评价的责任,而是鼓励儿童逐渐参与对他自己的实践成果作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416716湖南省永顺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小鲤鱼”跃龙门 下一篇:敢说 爱说 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