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时间:2022-06-28 06:34:36

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趋于平民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市场更新变化的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正在被各大高等院校列入学生培养教育的重要范畴,在发展探索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1.教育培养模式陈旧

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为主,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互动环节。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丧失了思考能力,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不利的。高校的教学模式应适时做出改革,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专业知识教育滞后

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以高新技术类专业尤为突出,学生课堂所学专业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用人单位多需要那种不用培训就可以上岗的毕业生,而目前多数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前都要进行岗前技术培训,甚至需要单位安排老员工带,无疑提高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时调整,与社会需求同步,注重实践环节,以实践、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缺乏人文素质培养

高中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的初衷应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和以后的职业定位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进而在高考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扬长避短。学生通过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进入大学以后,却出现了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对独立难以交融学习的情况。比如:文科学生对各类学术报告不感兴趣;与之对应,理工类学生对人文、艺术、法律等知识知之甚少。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相对滞后。专业知识重在学习的方法,探索未知,追本溯源;文化内涵重在熏陶,内修底蕴外练涵养。有些大学尽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学生在学习中单纯为了学分,本身文化修养并未得到提升。

二、夯实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基础,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是指专业人员对专业各方面把握的程度,以及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潜力等;而基本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存中应当具备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专业文化素质与基本文化素质相辅相成,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双管齐下,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1.做好大学生基本思想道德水平的引导提升

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善于思考,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地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创新。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和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是职场中两件必备法宝。处理好单位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积累人脉关系,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职场中有大大小小各类团体,工作中的多数事情都是需要大家协作来完成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4.落综合素质考核机制

社会既然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学校也应适当调整学生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学分制不能再单纯考核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其他素质能力也应有所体现并逐级提高学分比重。素质能力的考核要形成一套量化体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主动提升相关能力水平,而不是为学分而努力,为毕业证而奋斗,从而潜移默化增强就业竞争力,并将这种意识贯穿至学生的职业生涯中。

三、结论

大学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在激烈的就业中赢得一席之地的必备条件,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招聘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大学毕业生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的头脑、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等,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被淘汰。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指导策略与实践探索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措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