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精准.精英

时间:2022-06-28 05:53:03

精简.精准.精英

摘要:现代设计中的学院式设计教育对我国的设计教育的发展及要求影响重大,随着近些年的学院式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壮大,但其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校入学率的不断扩大,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等,笔者依据这些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了对于设计教育中“精简”、“精准”、“精英”不同方位的思考,既反映了学科教育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又阐述了问题的产生的本质因素。

关键词:精简;精准;精英;设计教育

一、设计教育的发展及要求

纵观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通常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设计教育发展的水平。

创建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彻底地变革了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建立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结构,把对平面、立体和色彩结构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使视觉教育第一次牢固地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主观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上。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源于近代学堂的图画手工课和民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当时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对美术和设计的教育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美术和设计并重,提倡美术和设计的综合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大量的艺术家、学者留学归来,并集中了一批主要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艺术家和来自西欧国家的设计师担任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也是他们将西方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

20世纪前期的设计教育要求学校学习气氛自由,现代艺术倾向强烈,并注重基本技术训练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随着将中国传统的“图案系”更名为“实用美术系”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等客观因素对设计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装饰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这些学科也都应运而生了。

二、队伍的“精简”

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作为应用型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也不免于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的冲击,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者们对于当代设计教育的理念及方式方法的一些思考和探究。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仅只超过1%,在90年代初也只有5% 多点。此时的设计教育发展基本上遵循着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具体的办学条件有序地推进。同时也形成了以传统的美术学院为核心、强调专业的“艺术设计”与部分工科大学的“工业设计”共同推进的两大特点,并将培养“高级设计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此时,因为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延续着“个性化教学”的传统,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专业的提升。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速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随之不断攀升,“扩招”必然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高等教育,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一些,但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量涌入大学校园,必定增加了老师教学中的困难,不可能在继续坚持“因材施教”的形式,而只能以一个平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这无疑使一些有设计天赋的同学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对于学业的钻研,而大多数对于设计一知半解的学生被学校推向了社会,随之必然会带来社会对高等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不足和知之甚少的毕业于高等学科专业的学生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等等问题的产生。

因此整体队伍的“精简”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精简”教育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其实不然,在教育学中,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标……”以此可以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是以培养“接班人”为主要前提,但其中的“创造者”都是由“接班人”中的一部分培养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可推用其原理,实行一部分的“创造性”教育,像艺术类对天赋要求较高的学科,具有创造性、天赋性的人才应以重点教育为主。

三、教育的“精准”

在学校这座的“象牙塔”中,学生很少考虑到与社会的联系,一成不变的设计教育体系将最终导致学生迈进社会的洪流当中需要重新学习部分专业知识。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只是培养了学生“眼高手低”的能力。这些被“扩招”入校的大学生们走向社会时,必当面临所学专业知识老化、不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等问题,最终才出现了“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伴随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被修正为 “素质教育”的导向之后,大批对“设计” 缺乏基本认识且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涌入社会。在上百名的求职者当中无一能够胜任对专业工作要求的情况屡见不鲜。

特别是近两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但培养目标大都流于形式,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本质也缺乏认识,没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多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培养的学生大都缺乏市场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开设了设计专业的院校都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设计课程体系作支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科研究创新能力较弱,学生接触国外设计教育前沿知识较少等。所有的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尚有许多应改革和完善的方面。

设计师靳埭强曾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专业精神,他认为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曾经身为裁缝身的他认为做设计和做裁缝道理一样都是要别人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又合他的心意。这套观念是一个设计师亦须要有的。要为消费者或者委托人去创作一件设计品,首先就要做到精准,要适合他。

因此,设计的“精准”对于当代的设计教育尤为重要,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四、社会的“精英”

当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停滞不前。但目前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还不足以提供每年十几万的就业岗位。而设计能力低下、就业无门的大量过剩人才,为了生存的需要,势必以极低的薪酬标准与收费水平冲击设计服务的专业市场,推动设计价值向低价运动,明显阻碍了中国设计行业整体向高水平提升的步伐。

刚刚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大都会被冠以工作经验为零的的尴尬境地,而公司培养一名新的设计工作人员是需要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有经济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问题有些老师也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参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校期间多参与一些专业或非专业的比赛会对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在此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和肯定,亦对以后工作的道路有所铺垫。

面对就业问题,偶尔会听到一些对“设计”这一概念的误解,有人说,设计专业很好就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一些打字社,印刷厂张贴出“招聘”的字样,然而,“美工”和“设计员”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接受过系统性设计教育的同学不难发现,美工只是单单要求对于软件的熟悉程度,很少参与到真正的设计成分,对于创意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不可否认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可以对成为设计“精英”有一定的历练,对从设计过程到产品印刷的最终结果等印刷工艺有所了解,对形成走向社会中的设计“精英”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激励作用。

艺术设计作为提高全民艺术修养的前沿性专业,不能仅仅跟随于国际潮流之后,只有具有创新性,才能担当起引领全民的审美潮流的使命,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大众审美,推动自身的前进动力。

五、 结语

近些年总能听到设计教育中的不和谐之音,对于设计中的“主观性”、“感觉性”的评判标准,导致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混进了设计专业的队伍,对于这种现象,只有对其进行队伍的“精简”、教育的“精准”才能培养出社会的“精英”。因此设计教育问题只有培养具有高素质文化底蕴的学生才能够担当起“艺术设计”这一称谓,才能使教育现状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危机》载于《设计与中国设计史学术年会》

2.祝帅《大学之道一建立本土设计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载于《美术观察》

3.凌继尧、徐恒醉《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李砚祖《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载《设计艺术学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作者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9级研究生周洁 邮政编码: 电话:15090369939

上一篇:如何搞好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下一篇:结尾巧出彩,文章添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