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生存问题与重温中国传统哲学

时间:2022-06-28 04:30:38

21世纪人类生存问题与重温中国传统哲学

[摘要]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物质力量的强大,人类在享受其带来舒适、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生存的压力、精神的颓废、信仰的危机,以及环境污染、恐怖袭击,地区冲突不断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皆源自价值观和文化的不同和冲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指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1]因此,“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2]

人类技术和物质力量发展到今天,从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反对人类自身的力量,使自己产生了异化。21世纪的人类急需一种平和包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人类极易走向自我的毁灭。

笔者认为,中国以儒家和谐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正是解决当下我们面临问题的可借鉴的价值观,21世纪的人类,应该在重温中国古老哲学中,再回到“和而不同”行“仁”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去,才能达成人与人的和谐,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解决21世纪人类生存危机的一剂良药,是化解人类焦虑和人与自然矛盾的人生指引。

[关键词]儒家 道家 中国古代哲学 21世纪人类生存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09-02

一、儒、道的哲学思想是解决当下社会焦点问题的良方

(一)儒家的“和文化”是国家、地区之间和平相处的最好理念

近期,中国航母试水,“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中国这些原本正常的和平发展的事实,总是引起西方一些别有用心国家的紧张,但是,这些人忽略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远影响,这就是中国儒家的和平思想,它已经铸成我们民族的性格,沉淀在华夏子孙的血液中。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上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各个事物是不同的,不同事物之间相济互补,整个局面因不同和互补而呈现和谐。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交往的一项基本准则。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目前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能量已经可以将地球毁灭数次,如果只强调一种价值观的“同”,而不讲求相互包容的“和”,那么纷争到极端,人类只能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几千年儒家“和文化”的传承,我国从1954年万隆会议开始就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是今天国家和地区之间外交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并不能改变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而这种“和文化”正是当下国家、地区之间避免战争,和平相处的最好理念。当前世界越发不太平,稍有不慎,擦枪走火,就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各国家要克己复“礼”,各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和而不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二)儒家的“仁”爱与老子的尚“俭”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些思想,就是让人们关心爱护他人,遇到事情能够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如果人与人之间在当下能以此为立身之本,那么社会的公平以及种族之间的纷争就会减少或止于无形,世界也会因充满爱心而一片光明。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3]中国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而不衰,由此推断,这种思想自有它博大精深的内涵,是更高层次上的朴素价值观和人类存在的哲学,远不是西方单纯地追求竞争所能体察到的价值观。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的剑客,剑术的高下不在于剑如何锋利(竞争),而功夫在剑外,剑道的最高界,即使竹剑亦伤人于无形(爱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尚书•大禹谟》就有“先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老子将“俭”视为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4]孔子也曾说过:“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5]近半个世纪以来,某些西方国家主张高消费理念,向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地球已不堪重负。人类在整个生物链中居于最顶端,是没有天敌的,因此人类的欲望和人类的数量是无法受到外界的控制的。有学者统计,如果全球现有人口都按目前西方国家的消费方式,那么全人类需要六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承担起,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大自然隐蔽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地球生物种群的平衡。如果就目前人类的做法来看,这样认为也不无道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人们也在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逐渐减少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年轻人也在慎重地过一种节俭的生活。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节制地使用,而中国传统的“节俭”思想是当下解决资源问题的最好理念。

(三)人与自然间“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进入到21世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难堪重负。特别是近几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已经是家常便饭,厄尔尼诺现象、地震、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说明大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达成和解,那么人类终将被自我的行为异化掉。

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讲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天生就有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崇尚:四季依序而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农耕民族特点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保护和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民族传统。当然,从这一时期开始,东西方的哲学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开始摆脱自然的束缚,而我们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宿命论思想中,这是其消极的一面。在对自然和规律的认识上,道家甚至反对正统的儒家思想,在老子看来,天地人按道运行,根本无须人为地加以干涉,反对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无为而治,一切依自然法则运行。

老子“反者道之动”[6]的思想也十分深刻,任何事物都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想保有一种事物,那么就必须允许其相反的事物在其中存在。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当今世界相互包容,解决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现代环保因素,对于今天的人类返朴归真,去技术化,主张环保、低碳、减排的生活方式具有更深层次上的哲学指引和价值观上的理论自觉。

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避免和减少人类焦虑的内在依据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幸福的理解是简单的,“知足常乐”“无疾病、无纷扰”就是人生的好时节,这些传统的幸福观千百年来持久地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因此中国的先民一开始就懂得节制、节俭,绝没有无止境的占有欲望,从来不过度消费,主张“细水长流”,这些思想对于21世纪解决人类的焦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人们对物质过多的追求,造成相互的攀比和内心的焦灼,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而其实我们承受巨大人生压力追求到的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夙兴夜寐地在赶路,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忘记了目标。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我们的精神变得荒芜,甚至道德沦陷。诸神远逝,而人类一旦失去了人生精神上的追求和支撑那么将变得十分危险。

哲学是人类的普照光,没有哲学思想的民族是盲目和危险的。当前学术界有一种看法:18世纪法国的哲学最有影响力,19世纪是德国的哲学,20世纪是美国的哲学,而21世纪应该到了重温中国哲学的时候了。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文化的崛起和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的复兴和繁荣,21世纪的人类也同样需要中国古老哲学的指引,而中国的古老哲学也需要重新焕发光芒和自我超越。进入21世纪,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至2010年末,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孔子学院322所,孔子课堂369个,这固然反映了有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各国人民希望更多地与中国交流的愿望,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国外学习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时展选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浮燥的时代,只有浸润在东方古老的传统哲学中,才能使当下的人们找到生命的平实,才能解除人生的焦虑。

三、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的自我认知和超越

既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有其现实的意义,那么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有如何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自我超越的内在要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发轫于20世纪初,早期的中国哲学有参照西方哲学的倾向,而今天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和影响,要求我们到了重新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进行审视和充满自信的时候了。而中国传统哲学其巨大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空间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理清、整合和阐发,现在我们应该实现从关注“哲学”到强调“中国”的转变,回归中国哲学的自我体系与叙述方式,重新确立中国传统哲学的自信和理论自觉,恢复中国哲学的本体性地位,使中国哲学在主体性与世界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中国哲学是“天、地、人”的宇宙论且“人”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对“人”的问题贡献良多,我们应该深刻发掘儒家思想或道德精神与现代文明契合,并加以继承和发展。

与儒家相比,道家虽不擅长制度之思,但是道家的心灵哲学对于反思生存的“异化”,以及回归人之本真与自由富有正面价值,于现代社会富有矫正与超越的价值。

应当指出的是,儒、道的传统哲学思想中,除了逾千年仍对今天有恒久价值的闪光的哲学思想外,也有一些是局限于所处时代的见解。如道家崇尚自然,但却主张回到原始;儒家提倡仁爱,但却囿于三纲五常等。“每一种哲学中,都有永久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其共同性的东西”,[8]因此,当下重温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当对其中哪些是具有永久价值,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和辨别。

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人类生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渴求,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不断地进行发掘,重新确立其本体性地位,实现自我超越,以期使这一古老的哲学思想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的精神之路。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2.

[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5.

[3](英)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33.

[4](春秋)李耳.道德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56.

[5]张燕婴(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56.

[6]饶尚宽(译).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1.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9.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

上一篇:从两本词典看词典编纂以读者为本的趋势 下一篇:论柏拉图与孔子法律思想的暗合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