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

时间:2022-06-28 04:12:15

冬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

[摘 要] 本文结合多年实践,针对今年高陵县冬小麦生产的特点和苗情概况,提出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以供高陵县冬小麦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冬小麦 中后期 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167-01

高陵地区冬小麦4月中旬已进入孕穗期,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此时是小麦实现穗多、粒多、粒重和田间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多发期,因此加强冬小麦肥水管理、病虫害“一喷三防”为重点的中后期管理至关重要,必须根据苗情、墒情、品种和天气情况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冬小麦丰产丰收。

1 苗情概况

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为19.5万亩,主栽品种以闫麦8911、西农3517、豫麦49-198、西农979、小偃22为主,搭配闫麦9710、西农889、西高、福高系列和中麦895等优良品种。从今年的苗情调查结果及与往年同期相比来看,今年我县小麦的整体苗情形势明显好于往年。一是底墒足,播期适宜。冬小麦播期集中在10月13-18日,亩播量8-13kg;去年冬小麦播前9月份有效降雨较多,播期适宜、播量适中,播种时底墒足,总体播种质量较高,播后苗情好于往年。二是播后墒情适宜。去年冬季我县虽无大量降雨降雪,但到1月27日有一次大的降雪,4月3-5日、4月18日普降中雨,土壤墒情适宜,对小麦生长十分有利。根据冬前苗情调查,全县基本苗24万,平均叶龄4.1片,平均单株分蘖0.8个,次生根1.6条。小麦冬前整体苗情形势好于往年,主茎叶片、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据2月份的田间调查,主茎叶片6片、单株分蘖2.2个、单株次生根条数4.8个;据4月初田间调查,全县小麦平均亩总茎数76.8万株,比全县去年同期亩总茎数增加1.1万株,一、二类田占总面积的93.5%,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3个百分点,整体长势良好,已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三是气候适宜。今年小麦从越冬期至中后期气温一直偏暖,小麦基本没有停止生长,且无大面积冻害发生。

2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根据去冬今春苗情特点和小麦生长情况,我县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应遵循“促控结合、提高成穗率,水肥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止早衰、增粒增重”的原则,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做好小麦中后期管理,争取小麦丰收。

2.1 合理追肥,改春季一次施肥为二次施肥

在小麦施肥上应改变过去的追肥习惯,改春季一次施肥为两次施肥,初春一水施肥外,小麦孕穗期还应进行二次施肥。对高产麦田在小麦孕穗期补施二次肥,有利于小麦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改善小麦品质和增强小麦生长后期对不良气候的抗性。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8 kg左右。高产创建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0kg,防倒伏促增产。

2.2 因地制宜,改常规浇水为浇足浇好关键水

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小麦拔节后需水较多,尤其是孕穗期和灌浆期,此时小麦穗分化进入四分体时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良好的水分供应能提高小麦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延长旗叶功能期,提高灌浆强度,有机物质积累增多,粒重增加,因此要及时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同时结合灌水进行追肥,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小麦孕穗期需水较多,但也不能盲目灌溉,应根据叶色和土壤墒情而定,如果拔节水浇得比较晚、土壤水分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以上,孕穗水可推迟到抽穗时;如果没有浇拔节水,应及时灌好孕穗水,避免浇水偏晚导致穗粒数减少。浇灌浆水要在小麦扬花后10d前后进行,要选择无风天气,浇后地面应无积水,切忌大水漫灌,要根据天气状况科学浇水,防止浇后遇大风小麦倒伏。小麦成熟前10d要禁止浇水。

2.3 加强病虫害测报,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中后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多发期。今年我县小麦生产中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墒情给小麦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据三月份的田间调查,全县小麦吸浆虫、蚜虫轻度发生,张卜镇部分田块吸浆虫偏重发生,赤霉病中度发生。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做到适时早防早控。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即4月下旬-5月上中旬,是开展以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防控为主的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时期。可在4月下旬每亩选用10%吡虫啉2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或50%辛硫磷50g+15%三唑酮60-80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100g+磷酸二氢钾100-150g等叶面肥,兑水30-50kg进行一次“一喷三防”叶面喷雾,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作用。每隔7~10d再进行“一喷三防”一次,可进行2~3次,一般可使千粒重提高2-3g。“一喷三防”最好选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对脱肥严重的麦田,可叶面加喷2%的尿素溶液,不仅能及时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养分,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还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明显改善小麦籽粒品质。

在进行药剂防治时,注意一定要掌握病虫害的盛发时期,才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以吸浆虫防治为主的麦田应在小麦抽穗10%~20%进行第一次用药,小麦抽穗60%~70%进行第二次用药。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麦田要抓好扬花期进行防治。以小麦蚜虫为主的麦田要抓好扬花末期进行防治。

2.4 及时拔除麦田恶性杂草,提高小麦纯度

近几年由于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对小麦生产采取粗放管理,麦田燕麦、雀麦等恶草迅速蔓延,应提倡人工及时拔除,做好去杂去劣,减少杂草与小麦争夺水分养分,防止后期倒伏,提高小麦纯度。

3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实现优质高效的关键环节,小麦的适宜收获期为腊熟末期即麦穗和穗下节间黄熟,此时小麦干重已达最大值,做到适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南华,苗书耀,李凤茹,李新娜,高产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河南农业,2010(14)

[2]司冬梅,黄淮区冬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农民科技培训,2012(05)

[3]朱娟娟,临汾市水地冬小麦中后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农民致富之友,2014(04)

上一篇:浅谈阿坝州金川县森林防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基层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